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貌:相貌。子羽:澹台灭明,字子羽,春秋时人,孔子弟子。相貌丑陋,但品行端正。 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人的好坏,对澹台灭明这样的人,就判断错了。 表示看人不能仅看他的外貌。语出《史记.孔子弟子列传》:“孔子闻之曰:‘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旧唐书.封常清传》:“公若方圆取人,则士大夫所望;若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矣。”张恨水《八十一梦.四十八梦》:“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我不敢说能免此。”


其他 鲁国人澹台灭明,字子羽。开始时,孔子嫌他面貌丑陋,不愿收他为学生。勉强收了以后,发现他德行很好,于是感慨地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语见《大戴礼记·五帝德》。《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有此语。而《韩非子·显学》云:“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其说异于《大戴礼记》、《史记》。后以“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说明用外貌来衡量、判断人的好坏是肤浅的、错误的。△贬义。用于判断或录用人方面。→以毛相马 ↔量才取用 量才录用。也省作“以貌取人”,也作“以容取人”。


猜你喜欢

  • 芙蓉城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曼卿卒后,其故人有见之者,云:恍惚如梦中,(石曼卿)言:‘我今为鬼仙也,所主芙蓉城。’欲呼故人往游,不得,忿然骑一素驴去如飞。”后因以“芙蓉城”为传说中的仙境,常用为悼念亡友的

  • 分甘共苦

    即“同甘共苦”,指同其苦乐的意思。《晋书.应詹传》:“(韦泓)客游洛阳,素闻詹名,遂依托之;詹与分甘共苦,情若弟兄。”并列 甜的分着尝,苦的一起吃。形容有福同享,有苦同受。鲁迅《彷徨·伤逝》:“做菜虽

  • 黄宪万顷

    源见“叔度陂湖”。指人的器宇胸襟宏伟。唐李瀚《蒙求》:“王允千里,黄宪万顷。”

  • 小敌怯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汉光武帝刘秀能征善战,但据史书记载他作战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碰上小股敌兵他非常谨慎小心;若临大敌,却勇猛异

  • 勿忘在莒

    汉.刘向《新序.杂事四》:“桓公(齐桓公,即齐公子小白,春秋时五霸之一)与管仲、鲍叔(即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宁戚(宁或作‘寗’,见‘宁戚饭牛’)饮酒,桓公谓鲍叔:‘姑为寡人祝乎?’鲍叔奉酒而起曰

  • 强干

    源见“强干弱枝”。指加强中央统治力量。唐杜甫《舟中苦热遣怀奉呈阳中丞通简台省诸公》诗:“此流须卒斩,神器资强干。”【词语强干】   汉语大词典:强干

  • 延寿闭阁

    参见:归田息讼

  • 蓼莪废讲

    《诗.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毛传:“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郑玄笺:“恨不得终养父母,报其生长己之苦。”又《晋书.王裒传》:“〔裒〕痛父非

  • 姓丁仙鹤

    源见“辽东鹤”。指成仙化鹤的丁令威。唐方干《送道人归旧岩》诗:“若把古今相比类,姓丁仙鹤亦如斯。”

  • 沧洲趣

    源见“沧洲”。指隐居生活的闲适情趣。南朝 齐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唐刘长卿《送郑说之歙州谒薛侍郎》诗:“老得沧洲趣,春伤白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