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

列子.说符篇》:“白公问孔子曰:‘人可与微言(密谋)乎?’孔子不应(白公,白公胜,他是楚平王孙,太子建之子。建奔郑,白公欲为乱,故孔子不应。)。白公问曰:‘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曰:‘吴之善没者能取之(石投入水中则没,比喻微言不可察觉。孔子答以善没者能取之,是说明凡事是不可能隐瞒的,终究能被人发现)。’曰;‘若以水投水,何如(此进一步以二水交融,不可分辨,比喻微言深隐,不可能被发现)?’孔子曰:‘淄渑(二水名,都在今山东)之合,易牙尝而知之。’白公曰:‘人固不可与微言乎?’孔子曰:‘何为不可?唯知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知言者能心领神会,不待形之于语言;而说者则不以言词去表达,用话一说出口,则无有什么隐微可谈了。孔子反对白公侈谈阴谋,故而这样回绝他。)。……’”

白公胜对于微言密谋很感兴趣,一直问阴私是否也能暴露。孔子认为所谓微言,只能心领神会,不待形之于语言,话一说出口,便谈不上保守住什么秘密了。

“以石投水”,石与水是不可掺合的,后用以比喻想要消灭形迹,终归难办,隐瞒事物的行为,迟早是会被发现的。

“以石投水”也有另外的用法,例如《文选》卷五十三,三国魏.李萧远(李康)《命运论》中说:“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这里,“以石投水”则是以水能迅速受没石块为比,喻言听计从,相互投合。


偏正 ①比喻虽将阴谋密事深藏起来,但形迹终会暴露。《吕氏春秋·精谕》:“白公问于孔子曰:‘人可与微言乎?’孔子不应。白公曰:‘若~,奚若?’孔子曰:‘没人能取之。’”高诱注:“微言,阴谋密事也……喻微言若石沉没水中,人不知,行没水中之人能取之。”②比喻双方互相投合,极其默契。三国魏·李康《运命论》:“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莫之逆也。”③比喻事情过后,即隐秘不闻。明·燕客《天人合征纪实》:“镇抚纳臧,如~,不敢争轻重之衡,亦不敢问多寡之数。”△用于关系、状态方面。↔以水投石


【词语以石投水】  成语:以石投水汉语词典:以石投水

猜你喜欢

  • 墨翟问

    《墨子》卷十二《贵义》:“子墨子北之齐,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听,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春秋时,思想家墨子不相信算命的劝告,向北方前进,结果受

  • 头痛治头,足痛治足

    参见:头痛炙头,脚痛炙脚【词语头痛治头,足痛治足】  成语:头痛治头,足痛治足汉语大词典:头痛治头,足痛治足

  • 瓠子

    同“瓠子歌”。唐高適《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一:“空传歌《瓠子》,感慨独愁人。”【词语瓠子】   汉语大词典:瓠子

  • 献凤楚门

    源见“楚凤”。谓取悦君王。南朝 梁江淹《奏记诣南徐州新安王》:“岂宜炫璞郑氏、献凤楚门哉!”

  • 荣期乐自多

    同“荣公三乐”。唐白居易《洛阳有愚叟》诗:“甲第开金穴,荣期乐自多。”

  • 颜钩

    同“颜舌”。元吴师道《吴礼部诗话》:“身北冠自南,血碧心肯化。颜钩凛忠劲,杜诗蔚骚雅。”【词语颜钩】   汉语大词典:颜钩

  • 更仆难数

    《礼记.儒行》:“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陈澔集说:“卒遽而数之,则不能终言其事,详悉数之,非久留不可。仆,臣之摈相者。久则疲倦,虽更代其仆,亦未可得尽言之也。”后因以“更仆难数

  • 长门隔

    源见“长门赋”。比喻恩爱不通或失宠。清洪昇《长生殿.献发》:“长门隔,永巷深,回首处,愁难禁。”

  • 授衣月

    源见“授衣”。指农历九月。宋陆游《立冬日作》诗:“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词语授衣月】   汉语大词典:授衣月

  • 啖螯讥尔雅

    《世说新语.纰漏》:“蔡司徒渡江,见彭蜞,大喜曰:‘蟹有八足,加以二螯。’令烹之。既食,吐下委顿,方知非蟹。后向谢仁祖说此事,谢曰:‘卿读《尔雅》不熟,几为《劝学》死。’”晋朝司徒蔡谟把彭蜞当螃蟹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