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逞之徒

不逞之徒

原作“不逞之人”,指因不得志而故意为非作歹、犯法乱纪、专干坏事的人。公元前563年,由于郑国执政子驷对田制进行改革,郑国群公子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尉氏的田地都被剥夺了不少。为此,他们聚集五族不得志的那些人一起发动政变,杀死子驷并劫持了郑简公。子产闻知政变消息,即刻调集军队,整顿器械,平定叛乱,郑国又恢复了安定。

【出典】:

左传·襄公十年》:“初,子驷为田洫,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史弼传》:“外聚剽轻不逞之徒,内荒酒乐。”


偏正 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心怀不满而胡作非为的人。语本《左传·襄公十年》:“初,子䦉为田洫,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回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四是各军大招兵,‘~’去了许多。因此,农运一起,匪患告绝。”△贬义。多用于坏人方面。→亡命之徒 →老师宿儒。也作“不逞之辈”。


解释逞:如愿,满意。本指心怀不满而行为不轨的人。后泛指违法乱纪、为非作歹的人。

出处左传·襄公十年》:“初,子驷为田洫,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

子驷是春秋时期郑国人,他拥立郑简公,杀死反对派,成为执政大臣。子驷主持国政后,整治田间沟渠和田埂,损害了贵族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的土地。于是这些贵族联合起来,又聚集了一群心怀不满的人,发动叛乱。

叛军攻入国都和宫廷,杀死了子驷,以及司马(最高军事长官)子国、司空(最高工程建设长官)子耳,并劫持了国君。子驷的儿子子西听说有叛乱,因为不作准备就去追赶,所以未获成功,只收敛了父亲的尸首。子国的儿子子产听说后,先安排好守门的警卫,再配合各方面的官吏整顿好防守设备,然后才把家兵排成队列,带领十七辆兵车前去征讨。战斗之前,子产先收拾好父亲的尸体,然后率领部队一举攻破叛乱者的巢穴,平定了这场暴乱。

此后,子产凭借自己出色的政治才能,长期担任郑国的执政大臣,为郑国的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子产治国得到了百姓的拥护,以至于他死后,郑国的壮年人放声大哭,老年人也像小孩一样痛哭流涕。

近义亡命之徒

例句

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我们对于不逞之徒一定要坚决打击。


【词语不逞之徒】  成语:不逞之徒汉语词典:不逞之徒

猜你喜欢

  • 足上红丝

    同“足上丝牵”。清李渔《奈何天.醉卺》:“非无缘分,但想起足上红丝,把满面妍媸都休论。”

  • 一现昙华

    比喻事物或人物一出现就很快消失。华,同“花”。景定成《稚伶刘箴俗哀词》之三:“翻成薄命红颜女,一现昙华惹世疑。”参见“昙花一现”。见“昙花一现”。景定成《稚伶刘箴俗哀词》3:“翻成薄命红颜女,~惹世疑

  • 革裹尸

    同“马革裹尸”。元曹文晦《和山居六咏》之五:“有年自许锸随我,万里谁甘革裹尸?”

  • 梅羹

    源见“盐梅和鼎”。指宰辅之位。唐令狐楚《将赴洛下旅次汉南献上相公二十兄言怀八韵》:“龙衮期重补,梅羹伫再和。”

  • 单鹄寡凫

    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五):“齐人刘道强善弹琴,能作《单鹄寡凫》之弄,听者皆悲,不能自摄。”原为古琴曲名,后多以此借喻失去配偶的人。并列 鹄,天鹅。凫,野鸭。原是古琴曲名,后多用以比喻失偶之人。晋·

  • 赋归田

    源见“陶令归去来”。表示辞官归隐。宋邵雍《诲答尧夫见寄》诗:“应笑无成三黜后,病衰方始赋归田。”【词语赋归田】   汉语大词典:赋归田

  • 叹微管

    源见“微管之叹”。指怀念像管仲那样能救民治国的大臣。宋陆游《雨夜书感》诗之一:“群胡穴中原,令人叹微管。”

  • 鲈鲙

    同“鲈鱼脍”。清陈梦雷《秋兴》诗之八:“当年起草侍明光,鲈鲙娱亲请尚方。”【词语鲈鲙】   汉语大词典:鲈鲙

  • 少壮几时奈老何

    《文选》卷四十五汉武帝(刘彻)《秋风辞》:“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夸老何。”“少壮几时奈老何”,意思是说人生少壮之时没有多久,匆匆老年将至,无法阻止时光的催迫。唐.杜甫《渼陂行》诗:“少壮几时奈老

  • 赋比兴

    指作诗的三种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比:以彼例此。兴:托物兴词。《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词语赋比兴】   汉语大词典:赋比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