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

谓乐于向学问较差的或职位较低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公元前480年,卫国大夫孔圉死后,予谥“文”。子贡对这件事想不通,问孔子,孔圉死后为什么谥为“文”,孔子回答说,他聪敏灵活,爱好学问,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做他的谥号。

【出典】:

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例句】:

《毛泽东选集》4卷《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我们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不耻下问,要善于倾听下面干部的意见。”


述宾 不以向学问、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语出《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黎静《彭大将军》:“……从他认定要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之后,以最大的毅力坚持自学,~,持之以恒,读了不少的书。”△用于描写人谦虚。→虚怀若谷 ↔骄傲自满。 也作“不恶下问”。


解释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认为有失体面。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圉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他聪明好学,而且非常谦虚。当时,对于国君或社会地位高的人,死后都应根据其一生的贡献、品行等评定出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即谥号。孔圉死后得到的谥号为“文”,含有对他一生品行的褒奖之意,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不太了解孔圉的情况,就问孔子:“孔文子凭什么得到‘文’这一谥号?”孔子回答说:“他聪敏灵活,爱好学问,又非常谦虚,不以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学习为耻,所以大家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其实孔子本人也非常谦虚好学,他十五岁时立志于学问,并为之奋斗一生。同时,孔子善于向任何超过自己的人学习,他认为自己没有固定的老师,即使三个同行的人中,也一定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人。同时,他讲究有甄别、有选择地学习,应当学习别人超过自己的好的方面,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应当对照着检查自己,如果自身也存在这些缺点就应该赶快改正。

近义移樽就教

反义好为人师

例句

不耻下问是增长知识最为有效的方法。


【词语不耻下问】  成语:不耻下问汉语词典:不耻下问

猜你喜欢

  • 逍遥自在

    同“逍遥自得”。唐赵彦昭《奉和圣制幸韦嗣立山庄应制》:“逍遥自在蒙庄子,汉主徒言河上公。”见“逍遥自得”。郑振铎《陈士章传》:“一年年的田租的收入,总是足够他过着~的生活的。”【词语逍遥自在】  成语

  • 雪泥印迹

    同“鸿爪雪泥”。元何景福《重到北原与茂卿同宿偶成》诗:“雷火烧鳞悲跃鲤,雪泥印迹叹飞鸿。”

  • 回戈术

    源见“挥戈回日”。指扭转乾坤的本领。南朝 宋谢灵运《豫章行》:“苟无回戈术,坐观落崦嵫。”

  • 夷吾鲍叔

    同“管仲与鲍叔”。宋曾巩《论交》:“夷吾 鲍叔贫贱间,分财亦不辞多取。”

  • 衡阳雁归

    唐.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卷下之上:“《山海经》云: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旧说,鸿雁南翔不过衡山(注:衡山为地名,三国时吴置衡阳县)。今衡山之旁,有峰曰回雁,盖南地极燠,人罕识雪者,故雁

  •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

    疾:恨。没世:死亡。 君子就怕到死没人称颂他。 表示人们不愿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史记.伯夷列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伯夷、叔齐,得

  • 温克

    《诗.小雅.小宛》:“人之齐圣,饮酒温克。”郑玄笺:“中正通知之人,饮酒虽醉,犹能温藉自持以胜。”后以“温克”谓温和恭敬。温,通“蕴”。唐高彦休《唐阙史.丁约剑解》:“有侄曰子威,年及弱冠,聪明温克。

  • 宜僚弄丸

    《左传.哀公十六年》载:楚之勇士宜僚,力可敌五百人,居市南,号曰市南子。楚白公胜谋作乱,将杀令尹子西。遣使招宜僚,宜僚正上下弄丸,不为利诱,亦不为威惕,卒不从命。白公不得宜僚,其谋遂寝,白公、子西两家

  • 鸿鳞

    源见“雁足书”、“鱼传尺素”。指书信。明许自昌《水浒记.感愤》:“望风怀想,引领临岐,喜接鸿鳞。”【词语鸿鳞】   汉语大词典:鸿鳞

  • 负隅顽抗

    源见“冯妇”。谓依靠某种条件顽固抵抗。徐海东《奠基礼》:“最后牛元峰逃到镇东头的小寨里,指挥着一个多营负隅顽抗,死不投降。”偏正 依靠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扼守在堑壕中的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