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

原指读书不咬文嚼字,而领会要旨。现在指领会不求深刻,只停留在一知半解。陶潜(372-427年),又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出身士族,家道中落。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低微官职。当时正值士族门阀地主把持政权之时,官场黑暗腐败,乃决心归隐。其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农村生活,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其精炼,具有独特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陶渊明年少时,志趣高远脱俗,曾经写了篇《五柳先生传》以明其志。其中说:“这位先生也不知是何许人,姓名字号都不清楚,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故以五柳先生为号。他性情闲静,不爱说话,不追求荣华富贵,喜好读书,读书时领会文章的主旨而不在词句上浪费工夫,每次遇到书中意旨和自己相合,便高兴地忘记了吃饭。”

【出典】:

宋书》卷93《陶潜传》2286页:“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例句】: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己丑馆选》:“读书不求甚解,此语如何?曰静中看书,大意了然。”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4回:“姑娘听了,也不求甚解,但点点头。” 孙中山《民族主义第六讲》:“普通人读书,虽然常用那一段话做口头禅,但是多是习而不察,不求甚解,莫明其妙的。”


述宾 原指读书只求领会精神实质,而不刻意于咬文嚼字。现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语出《陶渊明集·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刘卫华、张欣武《哈佛女孩刘亦婷》:“如果大人在传授知识的时候遇到难点、疑点就绕过去,孩子就会养成~的坏习惯,日后在学习上肯定会把漏洞百出当正常。”△用于描写读书不认真,也指读书的一种方法,只要大概了解,不必去追根究底。 →囫囵吞枣 生吞活剥 ↔穷源竟委 拔树寻根 寻根究底


解释解:明白,理解。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花功夫。后指对待学习、工作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出处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辞官归隐后,便过起“躬耕自资”的隐士生活。到了晚年,生活困苦窘迫,但他并不后悔自己选择的生活道路,而是以古代的圣贤颜回自比,清高洒脱,怡然自得。《五柳先生传》是他晚年表明自己心志的一篇作品,文章以“五柳先生”自比,说: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字号。因为住宅边有五棵柳树,就以“五柳”作为称呼。他性格闲静,言语不多,不慕名利。喜欢读书,重在把握主旨、要领,而不钻牛角尖,不过分在字句上进行繁琐考证。每有新的领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天性好酒,但因为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亲戚或老朋友知道这种情况,有时就准备了酒请他来喝。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想着一定要喝醉才行。喝醉退席后,也并不在乎离开还是留宿。家里四壁空空,遮不住风吹和日晒。短短的粗布衣服破破烂烂,补丁重叠;家里常常断粮,但心里安宁恬淡。他常写文章自娱自乐,显示自己的志趣。他完全忘记了得失,并坚守这种原则,直到生命的结束。

近义囫囵吞枣

反义追根究底

例句

如果我们在学习上的态度是不求甚解的话,那么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


【词语不求甚解】  成语:不求甚解汉语词典:不求甚解

猜你喜欢

  • 胡天胡地

    见“胡天胡帝”。廖辉英《红尘孽债》:“吴中侃从前亦是花天酒地过的,他父亲的退休金,几乎全给他~花个干净。”【词语胡天胡地】  成语:胡天胡地汉语大词典:胡天胡地

  • 牛刀百里

    源见“武城弦”。谓治理县政。宋无名氏《永遇乐.庆李守》词:“那堪绿鬓,朱颜年少,暂试牛刀百里。”

  • 家君

    《易.家人》:“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后因以“家君”称父亲。《后汉书.汝南袁隗妻传》:“孔子大圣,不免武叔之毁;子路至贤,犹有伯寮之诉。家君获此,固其宜耳。”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 大不韪

    源见“犯天下之不韪”。公认的不是或过错。清王夫之《读通鉴论.汉哀帝一》:“人之能为大不韪者,非其能无有所惧也,唯其能无所耻也。”【词语大不韪】   汉语大词典:大不韪

  • 目眦尽裂

    眼眶裂开,形容怒目而视。《史记.项羽本纪》:“(樊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主谓 眦,眼角。眼角都瞪裂开了。形容愤怒到极点的样子。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

  • 求三语

    源见“三语掾”。谓招才纳贤。唐王维《同崔傅答贤弟》诗:“更闻台阁求三语,遥想风流第一人。”

  • 瓦飞弹清角

    源见“晋君听琴”。形容泣鬼神动天地的音乐。宋苏轼《次韵刘景文赠付羲秀才》:“未能瓦飞弹《清角》,肯便投泥戏泼寒。”

  • 倚门之训

    源见“门闾之望”。指母亲望儿平安归来的训诲。《晋书.潘岳传论》:“蔑弃倚门之训,干没不逞之间。”

  • 鲸眼

    同“鲸目”。唐李群玉《七月十五夜看月》诗:“下射长鲸眼,遥分玉兔毫。”

  • 九二

    《易.乾》:“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孔颖达疏:“此以人事言之,用龙德在田似圣人已出在世,道德恩施能普遍也。”“九二”本为《易》卦爻位名。九,谓阳爻;二,第二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