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败之辱

三败之辱

指鲁国(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将领曹沫(mò莫)与齐国三战皆败,他怎样洗雪耻辱。后以此典比喻为国雪耻、收复失地。曹沫,即曹刿(guì贵),一作曹翙(huì会)。春秋时任鲁国将领,与齐国作战,三次都失败。鲁庄公害怕,便割让遂(今山东肥城南)地求和。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攻鲁,他求见鲁庄公,随鲁庄公战于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等齐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叫鲁庄公鸣鼓进,结果得胜。齐桓公与鲁庄公在柯(今山东阳谷东)地会见并订立和约。当齐桓公与鲁庄公在土坛上订约时,曹沫突然拿着匕首胁迫齐桓公。齐桓公随从人员都不敢动,只得问道:“您有什么要求?”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以大国侵略小国,也太过份。现在鲁国城墙如果塌下来,就会压在齐国的边境上,您应当考虑这种状况。”齐桓公便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等齐桓公说完后,曹沫便放下匕首走下土坛,回到面向北边的臣子们座位上,面色不改,谈吐如旧。齐桓公恼怒,想要违背自己诺言。管仲说:“不行。贪小利而图自己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各国支持,不如把土地给他。”于是齐桓公便归还鲁国被侵占之土地。曹沫三次战败所失去之土地,全部都还给鲁国。

【出典】:

史记》卷86《刺客列传·曹沫》2515、2516页:“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战败逃走)。鲁庄公(姬同)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姜小白,春秋五霸之首)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土台)上,曹沫执匕首(短剑,其头象汤匙)劫(胁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古代国君向南坐,群臣向北朝),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通“背”,违背)其约。管仲(名夷吾,齐大臣,他修国政,整军队,辅齐桓公成就霸业)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例句】:

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选编《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偏正 春秋时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战三败。鲁庄公乃献遂邑之地以和。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将盟,曹沫持匕首劫齐桓公于坛上,桓公乃许尽还所侵之地。后因此事为始败而终雪前耻之典。汉·李陵《答苏武书》:“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含褒义。→卧薪尝胆


【词语三败之辱】  成语:三败之辱汉语词典:三败之辱

猜你喜欢

  • 传芭

    《楚辞.九歌.礼魂》:“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王逸注:“芭,巫所持香草名也……巫持芭而舞讫,以复传于他人更用之。芭,一作巴。”古代南方祭祀时,舞者手持香草,互相传递,叫做“传芭”。元.郑元祐《次韵

  • 食葚

    《诗.鲁颂.泮水》:“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毛传:“黮,桑食也。”郑玄笺:“言鸮恒恶鸣,今来止于泮水之木上,食其桑黮,为此之故,故改其鸣,归就我以善音。喻人感于恩则化也。”黮同葚。

  • 一唯

    《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后因以“一唯”谓应诺迅速,全无疑问。《朱子语类》卷四一:“颜子问目,却是初学时;曾子一唯,年老成熟时也。”亦谓完全听从。《初刻拍案惊奇

  • 律谷

    源见“邹衍吹律”。指黍谷。《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律谷罢暖。”李善注:“律谷,黍谷也。吹律以暖之,故曰律谷。”【词语律谷】   汉语大词典:律谷

  • 游响停云

    源见“响遏行云”。形容歌声嘹亮动听。游,飘扬。明汪廷讷《广陵月》四出:“人人侧耳,尽息喧嚣。真个是遗声振木,游响停云。”见“响遏行云”。明·汪廷讷《广陵月》4出:“人人侧耳,尽息喧嚣,真是个遗声振木,

  • 李斯忆黄犬

    源见“叹黄犬”。指居官罹祸,抽身悔迟。唐杜甫《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范晔顾其儿,李斯忆黄犬。秘书茂松色,再扈祠坛墠。”

  • 共工怒触不周山

    《列子.汤问篇》:“共工氏与颛项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

  • 左氏癖

    同“左传癖”。旧题宋尤袤《全唐诗话.李適》:“日用赠武平一歌曰:‘彼名流兮《左氏》癖,意玄远兮冠今夕。”【词语左氏癖】   汉语大词典:左氏癖

  • 三尸神

    同“三尸”。《金瓶梅词话》七五回:“这春梅不听便罢,听了三尸神暴跳,五脏气冲天。”【词语三尸神】   汉语大词典:三尸神

  •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用:任用。行:实行。舍:不用。藏:退隐。 古代儒家的一种处世态度。意思是任用时就出来干一番事业,不用时就退而隐居。语出《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