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茅

三茅

茅山,原名句曲山。位于江苏西南部,地跨句容、金坛、溧(lì利)水、溧阳等县境。南北走向,高峰有丫髻(jì计挽束在头顶的头发)山(411米)、方山(308米)等。有蓬壶、玉柱、华阳洞和唐碑、元碣(jié揭,圆顶的碑石)等名胜古迹。传说西汉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修道于此,因改名茅山,又称三茅山,道教称此第八洞天。南朝梁陶弘景曾隐居于华阳洞。故此典常用以歌咏道士或访道求仙的意向。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秦淮河以南)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他“山中宰相”。卒谥(封建时代,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论褒贬给予的称号)贞白先生。

【出典】:

梁书》卷51《处士·陶弘景传》742页:“(弘景)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隐居。”

【例句】:

唐·李群玉《送陶少府赴选》:“久向三茅穷艺术,仍传五柳旧琴书。” 唐·许浑《亡题》:“商令采芝寻四老,紫阳收术访三茅。” 唐·郑谷《池上》:“仙山如有分,必拟访三茅。” 宋·刘辰翁《摸鱼儿·守岁》:“人世间,空忆桃符旧句。三茅钟自朝暮。”


【词语三茅】   汉语词典:三茅

猜你喜欢

  • 凤兮凤兮

    凤:凤凰。传说中的瑞鸟。古人以凤鸟比拟圣人圣德。 凤凰啊!凤凰啊! 此为呼唤圣德之辞。语出《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何晏集解:“孔曰:比孔子于凤鸟。凤鸟待圣

  • 楚王之萍

    源见“楚江萍”。指甘美的水果。唐王维《为相国王公紫芝木瓜赞序》:“又有木瓜在林,味若楚王之萍,大如安期之枣。”

  • 见贤思齐

    《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向他看齐。”后因以为向贤人学习之典。《汉书.王莽传下》:“莽闻而说(同悦)之,下诏申敕公卿思与厥齐。”连动 见到品德出

  • 琅邪人

    源见“卧龙”。指诸葛亮。唐李白《邺中赠王大》诗:“耻学琅邪人,龙蟠事躬耕。”

  • 无立足之地

    参见:无立锥之地见“无立锥之地”。【词语无立足之地】  成语:无立足之地

  • 与日俱增

    与:跟着。俱:一起。指随着时日增长而一起增长。康熙皇帝在晚年对诸王、大臣们说:我已经老了,对治理国家好像面临深渊、走在薄冰上,这思想随着时日年岁增长而不断增长,我怎敢自满自大呢?【出典】:《清史稿》卷

  • 双凫一雁

    《艺文类聚》卷二九引汉苏武《别李陵》诗:“双凫俱北飞,一凫(一本作“雁”)独南翔。子当留斯馆,我当归故乡。一别如秦 胡,会见何讵央?”后因以“双凫一雁”为感伤离别之词。唐白居易《与元九书》:“故兴离别

  • 羊昙泪

    《晋书.谢安传》:“羊昙者,太山人,知名士也,为安所爱重。安薨后,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尝因石头大醉,扶路唱乐,不觉至州门。左右白曰:‘此西州门。’昙悲感不已,以马策扣扉,诵曹子建诗曰:‘生存华屋处

  • 良弓良冶

    源见“克绍箕裘”。指先辈的优良传统和事业。北周庾信《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父璨。公子公孙,有镃基于天下;良弓良冶,有世业于家风。”

  •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同“一叶蔽目,不见泰山”。毛泽东《论持久战》:“〔他们〕或则拿一时一地的强弱现象代替了全体中的强弱现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见“一叶蔽目,不见泰山”。毛泽东《论持久战》27:“或则拿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