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尺法

三尺法

古代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之竹简上,故称法律为“三尺法”。此典指有人问杜周:您判案不遵循三尺竹简上书写之法律吗?后以此典比喻法律、法令。 杜周,杜衍(今河南南阳西南)人。为人少言,慎重多虑而决断迟缓,表面宽松而内心却深刻入骨。汉武帝时,杜周任廷尉(掌刑狱,九卿之一),他的治理大多仿效张汤而又善于窥察皇帝之意图。皇帝想要排除的,杜周就顺势陷害他;皇帝想要宽恕的,杜周就让他久囚待审,并暗中察访,显露他的冤情。门客中有人责备杜周说:“您为天子公平判决案件,不遵循三尺竹简上书写之法律,而是专门依照君主之意向处理案件。司法官员本来是这样吗?”杜周说:“三尺竹简上书写之法律是怎样产生呢?从前是君主认为正确才制定成法律,后来是君主认为正确才记录成为法令,适合当时情况就是正确的,何必运用过去之法律呢?”

【出典】:

史记》卷122《酷吏列传·杜周》3153页:“周为廷尉,其治大放(通“仿”)张汤(汉武帝时曾任廷尉)而善候伺(侦察;窥探)。上所欲挤(排除)者,因而陷(陷害)之;上所欲释者,久系待问,而微(伺察)见(xiàn通“现”)(暗中察访使之显露)其冤状。客有让周曰:‘君为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君主)意指为狱。狱者固如是乎?’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撰述)为律,后主所是疏(shù树,分条陈述)为令,当(dàng荡,适合)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例句】: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循吏·李素立》:“擢监察御史。民犯法不及死,高祖欲杀之,素立谏曰:‘三尺法,天下所共,有一动摇,则人无以措手足。’”


【词语三尺法】   汉语词典:三尺法

猜你喜欢

  • 千亩业

    《史记.货殖列传》:“故曰陆地牧马二百蹄,……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千亩业,指有千亩漆或千亩桑麻或千亩竹的产业,汉代种一千亩这样的经济林或经济作物,其收入与千

  • 少康之隆

    《左传.哀公元年》:“伍员曰:‘……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越王勾践派文种到吴国求和。伍子胥谏吴王说

  • 景阳鸳石

    源见“景阳井”。指景阳殿井石栏。陈后主与爱妃张丽华双双投于此井,故称。宋刘辰翁《满江红.海棠下歌后村调共和》词:“淡淡胭脂,似退向、景阳鸳石。”

  • 黑白混淆

    形容是非不分。《明史·聊让传》:“曩上皇在位,王振专权,忠谏者死,鲠直者戍,君子见斥,小人骤迁,章奏多决中旨,黑白混淆,邪正倒置。”●《管子·明法解》: “故以战功之事定勇怯,以官职之法定愚智,故勇怯

  • 方朔偷桃

    《汉武故事》:“东京送一短人,长七寸,衣冠具足。上疑其山精,常令其在案上行,召东方朔(字曼倩)问。朔至,呼短人曰:‘巨灵,汝何忽叛来,阿母还未?’短人不对,因指朔谓上曰:‘王母种桃,三千年一作子,此儿

  • 试周郎

    源见“周郎顾”。谓请知音者评试。唐王绩《咏妓》:“不应令曲误,持此试周郎。”也指有意试测对方情意。宋贺铸《诉衷情.试周郎》词:“弄丝调管,时误新声,翻试周郎。”

  • 凤台箫

    源见“乘鸾”。借指情郎佳偶。明文徵明《醉扶归.秋闺》曲:“怎能勾重合凤台 箫,多应是耽误巫山雨。”

  • 媚奥

    《论语.八佾》:“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王孙贾是卫国大夫,当时很有实权,他想让孔子依附自己,故引“媚灶”的俗语来作试探。孔子不买他的帐

  • 康衢咏

    《列子.仲尼》:“尧沼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沼欤,不沼欤?不知亿兆之愿戴已欤?不愿戴已欤?……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燕民,莫匪而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尧喜问曰:‘谁教尔为此言?’童儿曰

  • 温伯雪

    《庄子.田子方》:“温伯雪子适齐,舍于鲁。鲁人有请见之者,温伯雪子曰:‘不可。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吾不欲见也。’……仲尼见之而不言。子路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