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不知

三不知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晋荀瑶(即智襄子)帅师伐郑,次(军队次宿)于桐丘(今河南扶沟县西二十里)。郑驷弘请救于齐……中行文子(即荀寅,又称荀文子,此时正在齐国)告成子(即陈成子,名恒)曰:‘有自晋师告寅者,将为轻车千乘以压齐师之门,则可尽也(可尽歼齐军)。’成子曰:‘寡君命恒曰:“无及(攻击,打击)寡,无畏众”。虽过千乘,敢辟(同避)之乎?将以子之命告寡君。’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文子自恨不知敌情)。君子之谋也,始、衷(同中)、终皆举(谋虑)之,而后入焉(入,指入言于上)。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荀文子认为,谋划一件事情,应当对于事情的全面情况有所了解,考虑到始、中、终三变,然后才能提出建议,付诸实行。如果对事情的原尾并不了解,就不能无知妄说,轻率地去提出自己的意见。从晋军中听到的消息并不全面,因此不同意报告齐王。

后以“一问三不知”用为俗语,泛指本无所知或故作不知。《红楼梦》第五十五回:“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在小说或戏曲中,有时“三不知”作“突然”解。《醒世姻缘》二五:“正好好的,三不知又变坏了。”


一问 “三不知”,通常人们理解为什么都不知,这也不知、那也不知。意思虽然不错,但于原意不确。为什么不说一问 “七不知”或 “八不知”呢? 为什么单单说 “三不知”呢?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荀文子的话说: “君子之谋也,始、衷 ( 中) 、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原来,晋国的将军荀瑶准备率军攻伐郑国,朝廷上下有的赞同,有的反对,使得荀瑶一时拿不定主意。谋士荀文子说了上述那番话,认为战事的开始阶段、中间过程、最终结果等情况都不清楚,怎么能进行呢? 荀瑶将军听了此番议论后,便放弃了攻打的计划。

因此,“三不知”指的是事情的 “始、中、终”三个阶段都不了解,而后则泛指事事不知之意。

有的地区口语中的 “三不知”,则是有时、偶尔等义,这就属于方言、俗语的问题了。


【词语三不知】  成语:三不知汉语词典:三不知

猜你喜欢

  • 秦大夫

    同“秦封大夫”。清方文《题张大凤山人松石图》诗:“自言此是唐 宋物,不是陈卿秦大夫。”

  • 赐冰

    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五引《岁时杂记》:“京师三伏,唯史官赐冰?,百司休务而已。自初伏日为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凡六次。”古代宫廷每至三伏有赐冰给近臣的惯例。后遂用为咏宫廷夏令习俗之典。宋.陆游《

  • 放出头

    同“放他头地出”。清 丘逢甲《次韵寄谭彤士桂林》:“欧阳门下吾尤愧,但有文章放出头。”

  • 畴咨

    《书.尧典》:“帝曰:‘畴咨若时登庸。’”孔传:“畴,谁;庸,用也。谁能咸熙庶绩,顺是事者,将登用之。”后以“畴咨”指访问、访求。《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清

  • 声闻于天

    声音传上了九霄。 形容声音高亢。语出《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宋.田锡《设边吏对》:“金鼓川沸,声闻于天。”【词语声闻于天】  成语:声闻于天

  • 泣团扇

    源见“班姬咏扇”。谓女子色衰失宠而哀怨。唐李白《惧谗》诗:“行将泣团扇,戚戚愁人肠。”

  • 长铗归来乎

    铗( ㄐㄧㄚ jiā ):剑把。这里指剑。 长剑呵,我们还是回去吧! 形容羁旅失意的愁闷心情。语出《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居有顷,倚柱弹其剑,

  • 城狐社鼠

    原作社鼠,后演化为城狐社鼠。分别指在城墙上安家的狐狸和在土地庙安家的老鼠,比喻仗势作恶的人。齐景公问晏子,治理国家首先要防止什么?晏子回答说,首先应该防止社鼠。齐景公问道,你说的是什么意思?晏子回答道

  • 星火燎原

    原指小的疏忽会酿成大祸,今喻新生的力量开始时固然很小,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宏伟前途。商朝盘庚在位期间,迁都于殷。针对臣民不安新居的心情,作《盘庚》对他们进行规戒、开导。其中对于贵族、官吏用词更为尖锐和严

  •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旧唐书.陆象先传》:“象先尝谓人曰:“天下本无事,祇是庸人扰之,始为繁耳。但当静之于源,则亦何忧不简。”庸人:指平庸之人。自扰:自己扰乱自己。意谓本来无事而自惹麻烦。《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二回:“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