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一问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

三不知原指事情的开头、经过和结局这三个过程。现用一问三不知,泛指无论怎么问,对方一概不知,含贬意。公元前468年,晋国荀瑶率师伐郑。晋大夫荀寅认为:“君子谋划事情,要把这一件事情的开始、中间经过和最后的结局都考虑周到才能采取行动。现在我们对进攻郑国的这三个方面都一概不知,却贸然采取军事行动,不是很难取胜吗?”

【出典】: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例句】:

明·姚福《清溪暇笔》:“俗语忙遽曰三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其言盖本《左传》。”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五回:“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他。”


其他 ①对所问一无所知。语本《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高和《越轨诉讼》:“黑头在警车上就已经想定了,给他来个~,啥也不承认,先拖过去再说,最重要的是汪伯伦的交代材料不能落到这帮人手里。”②对事情采取不过问的冷漠态度。草明《乘风破浪》17:“易大嫂真是精神爽快,过去~的,现下,她忽然把许多事情都揽到自己门下了。”△贬义。多用于一无所知方面。


【词语一问三不知】  成语:一问三不知汉语词典:一问三不知

猜你喜欢

  • 男子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

    见〔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

  • 反复字

    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五十二《自叙》:“洪者,君之第三子也……年十有三,而慈父见背,夙失庭训,饥寒困瘁……先人典籍荡尽,农隙之暇无所读。乃负笈徒步行借。又卒于一家少得全部之书,益破功日伐薪卖之,以

  • 遮道更借

    源见“借寇恂”。称颂地方官德政卓著,深受人民爱戴挽留。唐王维《魏郡太守上党苗公德政碑》:“官吏百姓等或守阙乞留,或遮道更借。”

  • 灞陵醉尉

    源见“灞陵呵夜”。指对罢官失势者漫加欺辱的小吏。借指盛气凌人的势利小人。宋辛弃疾《八声甘州.夜读李广传不能寐》词:“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 孔席不暇暖

    同“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唐韩愈《争臣论》:“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

  • 造化小儿

    造化:命运、福气或掌管命运者。为一种风趣的说法。亦作“造物小儿”。出自唐杜审言之语。杜审言事迹参见“衙官屈宋”条。史载,杜审言病重时,宋之问、武平一等曾去问候,他风趣地说道:“实在让造化小儿害苦了,还

  • 燕岱之石

    源见“燕石妄珍”。喻庸才下品。隋江总《让尚书令表》:“谬以商丘之木,遂比舟楫之材;燕 岱之石,混同瑚琏之器。”偏正 燕、岱,地名。比喻庸才下品。隋·江总《让尚书令表》:“谬以商丘之木,遂比舟楫之材;~

  • 阜乡舄

    汉.刘向《列仙传》卷上:“安期先生者,琅琊阜乡人也。卖药于东海边,时人皆言千岁翁。秦始皇东游请见,与语三日三夜,赐金璧度数千万,出于阜乡亭,皆置去,留书以赤玉舄(音xì,鞋)为报。”阜乡舄,即上文中赤

  • 洽闻博见

    犹“博闻强识”。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景明寺》:“子才洽闻博见,无所不通,军国制度,罔不访及。”见“博闻强志”。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明寺》:“子才~,无所不通,军国制度,罔不访及。”【词语

  • 一点灵犀

    唐.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灵犀,旧说犀牛为灵兽,角中有白纹,犀牛角中心的髓质象一条白线上下相通,称为通天犀,被古人视为灵异之物,有种种奇特性能,故称‘灵犀’)一点通。”原来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