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国学名著>東茶記

東茶記清代 · 全義李

丁若镛(公元1762-1836年),号茶山,著名学者,对茶推崇备至。著有《东茶记》,乃韩国第一部茶书,惜已散逸。金正喜(公元1786-1856年)是与丁若镛同时而齐名的哲学家,亲得清朝考证学泰斗——翁方纲、阮元的指导。他的金石学和书法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对禅宗和佛教有着渊博的知识,有咏茶诗多篇传世,如《留草衣禅师》诗:“眼前白吃赵州菜,手里牢拈焚志华。喝后耳门软个渐,春风何处不山家”草衣禅师(1786-1866年),曾在丁若镛门下学习,通过40年的茶生活,领悟了禅的玄妙和茶道的精神,著有《东茶颂》和《茶神传》,成为朝鲜茶道精神伟大的总结者,被尊为茶圣,丁若镛的《东茶记》和草衣禅师的《东茶颂》是朝鲜茶道复兴的成果。==============================================================================布帛菽粟土地之所生而自有常數者也不在於官必在於民少取則國用不足多取則民生倒懸金銀珠玉山澤之所産而孕於厥初有減而無增者也觀於秦漢賞賜黃金率以百千斤爲槪至於宋明之際白金以兩討古今之貧富於斯見矣今有非布帛菽粟之爲民所天金銀珠玉之爲國所富得於荒園隙地自開自落之間草木可以禪國家裕民生則何可以事在財利而莫之言也.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花於秋而芽於冬芽之嫩者曰雀舌鳥嘴其老者曰茗蔎檟荈著於神農例於周官降自魏秦浸盛歷唐至宋人巧漸臻天下之味莫尙焉而天下亦無不飮茶之國北虜最遠於茶鄕嗜茶者無如北虜以其長時餧肉背熱不堪故也由是宋之撫遼夏明之撫三關皆以是而爲之餌我東産茶之邑遍於湖嶺載中國之茶生於越絶島萬里之外然猶取而富國禦戎之貨我東則産於笆籬階而視若土灰無用之物幷與其名而忘之作茶說一篇條例茶事于左以爲當局者建白措施之云爾1.茶有雨前雨後之名雨前者雀舌是已雨後者卽茗蔎也茶之爲物早芽而晩茁故穀雨時茶葉未長須至小滿芒種方能茁大盎自臘後至雨前自雨後至芒種皆可採取或以葉之大小爲眞贋至別者豈九方相馬之偏也2.茶有一槍一旗之稱槍則枝而旗則葉也苦謂一葉之外不堪採則荊州玉泉寺茶以大如掌爲稀奇之物凡草木之始生一葉大於一葉漸成其大豈有一葉頓長如掌乎且見舶茶莖有數寸長葉有四五連綴者蓋一槍者謂初茁一槍一旗者謂一枝之葉也此後枝上生枝則始不堪用矣3.茶有苦口師晩甘候之號又有以天下甘者無如茶謂甘草茶之苦則夫人皆能言之茶之甘則謂嗜之者之說近因採取徧嘗諸葉獨茶以舌舐之有苦淡蜜水漬遇者始信古人命物之意非苟肬也茶是冬靑十月間液氣方盛將以禦冬故葉面之甘尤然意欲此時採取煎膏不拘雨前雨後而未果然煎膏實東人之臆料硬做者味苦只堪藥用矣(倭國香茶膏當以別論我東所造最鹵莽)4.古人云墨色須黑茶色須白色之白者盎謂餠茶之入香藥造成者月兎龍鳳團之屬是也宋之諸賢所賦餠茶而玉川七椀則乃葉茶葉茶之功效已大餠茶不過以味香爲勝且前丁後蔡以此招譏則不必求其法而造成者也5.茶之味黃魯直詠茶詞可謂盡之矣餠茶以香藥合成後用渠輪硏末入湯另是一味似非葉茶之比然玉川子兩腋習習淸風生則何嘗用香藥助味哉唐人亦有用薑鹽者坡公所哂而向時一貴家宴席用蜜和茶而進一席讚頌不容口眞所謂鄕態沃蜜者也正堪撥去吳中守陸子羽祠堂6.茶之效或疑東茶不及越産以余觀之色香氣味少無差異茶書云六安茶以味勝蒙山茶以藥勝東茶蓋兼之矣若有李贊皇陸子羽其人則必以余言爲然也7.余於癸亥春過尙古堂飮遼陽士人任某所寄茶而葉小無槍想是樵所謂聞雷而採者也時方春三月庭花未謝主人設席松下相對傍置茶爐爐罐皆古蕫彝器各盡一杯適有老傔患感者主人命飮數杯曰是可以療感氣去今四十餘年其後舶茶來人又以泄痢之當劑今余所採者非但徧試寒暑感氣食滯酒肉毒胸腹痛皆效泄痢澁欲成淋者之有效則以其利水道故也疾瘧者之無頭疼有時截愈則以其淸頭目故也最後病癘者初一二日熱啜數椀而病遂已病癘日久而不得發汗者飮輒得汗則古今人之所未論而余所親驗者也8.余傾濁酒數杯後見傍有冷茶漫飮半杯入睡痰卽盛唾出十餘日始瘳益信冷則反能聚痰之說聞漂人來到也於甁中瀉出勸客豈非冷者耶又聞北譯徐宗望之食兒猪灸也一手持小壺且啗且飮必是冷茶也想食熱之後冷亦不能作祟

丁若镛(公元1762-1836年),号茶山,著名学者,对茶推崇备至。著有《东茶记》,乃韩国第一部茶书,惜已散逸。金正喜(公元1786-1856年)是与丁若镛同时而齐名的哲学家,亲得清朝考证学泰斗——翁方纲、阮元的指导。他的金石学和书法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对禅宗和佛教有着渊博的知识,有咏茶诗多篇传世,如《留草衣禅师》诗:“眼前白吃赵州菜,手里牢拈焚志华。喝后耳门软个渐,春风何处不山家”草衣禅师(1786-1866年),曾在丁若镛门下学习,通过40年的茶生活,领悟了禅的玄妙和茶道的精神,著有《东茶颂》和《茶神传》,成为朝鲜茶道精神伟大的总结者,被尊为茶圣,丁若镛的《东茶记》和草衣禅师的《东茶颂》是朝鲜茶道复兴的成果。

==============================================================================

布帛菽粟土地之所生 而自有常數者也 不在於官必在於民 少取則國用不足 多取則民生倒懸 金銀珠玉山澤之所産 而孕於厥初 有減而無增者也 觀於秦漢賞賜黃金 率以百千斤爲槪 至於宋明之際 白金以兩討 古今之貧富於斯見矣 今有非布帛菽粟之爲民所天 金銀珠玉之爲國所富 得於荒園隙地 自開自落之間 草木可以禪國家裕民生 則何可以事在財利 而莫之言也.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花於秋而芽於冬 芽之嫩者曰雀舌鳥嘴 其老者曰茗蔎檟荈 著於神農例於周官 降自魏秦浸盛 歷唐至宋人巧漸臻 天下之味莫尙焉 而天下亦無不飮茶之國 北虜最遠於茶鄕 嗜茶者無如北虜 以其長時餧肉 背熱不堪故也 由是宋之撫遼夏 明之撫三關 皆以是而爲之餌 我東産茶之邑 遍於湖嶺載 中國之茶 生於越絶島萬里之外 然猶取而富國禦戎之貨 我東則産於笆籬階 而視若土灰無用之物 幷與其名而忘之 作茶說一篇條例茶事于左 以爲當局者建白措施之云爾 1. 茶有雨前雨後之名 雨前者雀舌是已 雨後者卽茗蔎也 茶之爲物早芽而晩茁 故穀雨時茶葉未長 須至小滿芒種方能茁大 盎自臘後至雨前 自雨後至芒種皆可採取 或以葉之大小 爲眞贋至別者 豈九方相馬之偏也

2. 茶有一槍一旗之稱 槍則枝而旗則葉也 苦謂一葉之外不堪採 則荊州玉泉寺茶 以大如掌爲稀奇之物 凡草木之始生一葉 大於一葉漸成其大 豈有一葉頓長如掌乎 且見舶茶莖 有數寸長葉 有四五連綴者 蓋一槍者謂初茁 一槍一旗者 謂一枝之葉也 此後枝上生枝 則始不堪用矣

3. 茶有苦口師晩甘候之號 又有以天下甘者 無如茶謂甘草 茶之苦 則夫人皆能言之 茶之甘 則謂嗜之者之說 近因採取徧嘗諸葉 獨茶以舌舐之 有苦淡蜜水漬遇者 始信古人命物之意 非苟肬也 茶是冬靑 十月間液氣方盛 將以禦冬 故葉面之甘尤 然意欲此時採取煎膏 不拘雨前雨後 而未果然煎膏 實東人之臆料硬做者 味苦只堪藥用矣 (倭國香茶膏當以別論 我東所造最鹵莽)

4. 古人云 墨色須黑 茶色須白 色之白者 盎謂餠茶之入香藥造成者 月兎龍鳳團之屬是也 宋之諸賢所賦餠茶 而玉川七椀 則乃葉茶 葉茶之功效已大 餠茶不過以味香爲勝 且前丁後蔡以此招譏 則不必求其法 而造成者也

5. 茶之味 黃魯直詠茶詞 可謂盡之矣 餠茶以香藥合成後 用渠輪硏末入湯 另是一味似非葉茶之比 然玉川子 兩腋習習淸風生 則何嘗用香藥助味哉 唐人亦有用薑鹽者 坡公所哂 而向時一貴家宴席 用蜜和茶而進 一席讚頌不容口 眞所謂鄕態沃蜜者也 正堪撥去吳中守陸子羽祠堂

6. 茶之效 或疑東茶不及越産 以余觀之 色香氣味少無差異 茶書云 六安茶以味勝 蒙山茶以藥勝 東茶蓋兼之矣 若有李贊皇陸子羽 其人則必以余言爲然也

7. 余於癸亥春 過尙古堂 飮遼陽士人任某所寄茶 而葉小無槍 想是樵所謂聞雷而採者也 時方春三月庭花未謝 主人設席松下相對 傍置茶爐爐罐皆古蕫彝器 各盡一杯適有老傔患感者 主人命飮數杯曰是可以療感氣去 今四十餘年其後 舶茶來人又以泄痢之當劑 今余所採者 非但徧試寒暑感氣 食滯酒肉毒胸腹痛皆效 泄痢澁欲成淋者之有效 則以其利水道故也 疾瘧者之無頭疼有時截愈 則以其淸頭目故也 最後病癘者初一二日熱 啜數椀而病遂已 病癘日久而不得發汗者飮輒得汗 則古今人之所未論 而余所親驗者也 8. 余傾濁酒數杯後見傍 有冷茶漫飮半杯入睡 痰卽盛唾出十餘日始瘳 益信冷則反能聚痰之說 聞漂人來到也 於甁中瀉出勸客 豈非冷者耶 又聞北譯徐宗望之食兒猪灸也 一手持小壺且啗且飮 必是冷茶也 想食熱之後冷亦不能作祟

9. 茶能使人小睡 惑終夜不得交睫 讀書者勤紡績者 飮之可謂一助 禪定者亦不可小是

10. 茶之生 多在山中多石處 聞嶺南則家邊竹林處處有之 竹間之茶尤有效 亦可於節晩後採得 以其不見日故也

11. 茶之採 宜於雨餘以其嫩淨故也 坡詩云 細雨足時茶戶喜 按文獻通考採茶之時 縣官親自入山 使民之老幼男女偏 山披求採綴 蒸焙先以首採 而精者爲貢茶 其次爲官茶 餘則許民自取 蓋茶利甚大 有關國家如此

12. 茶書又有片甲者早春黃茶 而舶茶之來擧國稱以黃茶 然其槍旗已長決非早春採者未知 當時漂來人果得傳名如此否 有自黑山來者言 丁酉冬漂海人指兒茶樹謂之黃茶云 兒茶者(俗謂兒求茶)圻內所謂黃梅也 黃梅花黃 先杜鵑發葉 有三角如山字形 有三筯莖葉皆帶薑味 峽人之入山也 包飽而食 各邑取其嫩枝煎烹 以待使客 且其枝截取 二握爲主材如藥煎服 則感氣傷寒及無名之疾 彌留樹日者 無不發汗神效 豈亦一種別茶耶

(跋文)

光緖十七年辛卯夏 余在頭崙山中 得此經閱之 卽大唐諸賢家各得玄玄妙妙之所述作 至若東國 則中間草衣大師 繼振趙州之玄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