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国学名著>普济方>卷四百二十三 针灸门 脚气附论

《普济方》卷四百二十三 针灸门 脚气附论·

卷四百二十三 针灸门

普济方卷四百二十三 针灸门 脚气附论

凡脚气。发有阴阳表里。当随状疗之。不可妄依古方。患阴疗阳。病表救里。皆为重虚实。危殆之甚也。若病从阴发起。两大指内侧上循胫内。及膝里。顽痹不仁。或肿先发于此者。皆须随病灸复溜。中都。阴陵泉等诸穴。灸者。先从上始向下引其气。便各灸二十壮。向后隔七日。灸七壮。取瘥止。余穴皆依此。若病从阳起。两小指外侧。向上循胫外从骨至风市。顽痹不仁。或肿起。于此者。须灸阳绝骨。阳陵泉。风市等诸穴。灸数及上向下。皆依前法。若气毒兼行表里者。乃可量其轻重随灸膏以磨之上下遍发表里。各灸一二处。以此通洩之。其用药内攻。各量病投药也。逐偏若处。常使灸疮不瘥为佳。风气都除。乃随疮瘥。瘥后。瘢色赤者。风。卜毒已尽。青黑者。犹有毒气。仍灸勿止。待身体轻利。然后可休矣。又一本云。常须灸三里。绝骨。勿令疮差。佳。

脚气初发转筋者。灸承山承筋二穴。哕逆者。灸涌泉。若头连臂痛。寒热如疟。及腰痛者。灸委中。头项背痛。随身痛。即灸不在正穴也。又云。若脚气盛发时。自腰以上。并不得针灸。当引风气上则杀人。气歇以后。有余病者。灸无妨。准冬月得灸。春夏不可灸。自风市以下。固宜灸耳。又云。若气上击心不退。急灸手心三七壮。气即便退。若未退。即兼闷者。豉酒热饮。逐以即差。不去。即取乌卜卜<?牜孛>牛尿一大升。暖服。以利为止。缘至三服五服弥佳。又若已灸脚。而胸中气尤不下满闷者。宜灸间使五十炷。两手掌横纹后三寸两筋间是也。又若胸中气散。而心下有脉。洪大跳其数向下分入两脾股内。令人心急。忪悸者。宜以手按摄小腹下两傍。接脾大斜文。有脉跳动。便当文上灸。跳三七壮即定。灸毕。皆须用灸三里二十炷。以引其气下也。又若心腹气既定。而两髀外连膫服闷者。宜灸膫服七炷。在膫头骨下。相接处。在筋之外陷中是。若后更发。复灸五炷。又凡人虽不患脚气。但若髀膫疼闷。灸此无不应手即愈。极为要穴。然不可不灸。亦不可多针。唯只灸七炷以下。又若脚十指酸疼闷渐入跗上者。宜灸指头正中。甲肉际三炷即愈。又若大指或小指傍侧疼闷。觉内有脉如流水。上入髀腹者。随指傍处灸三炷即愈。

患脚气。皆春发夏甚。秋轻冬歇。大法。春秋宜灸。冬差可行。夏都不可灸。既疮败。又不得覆。风冷因入。反更增疴。冬时血凝。又逆天理。急不得已。无药处可灸一二要穴。不可遍身多灸。脚气病大论。毒从下上。亦有从上向下者。或云灸上毒气便上。缪矣。此见毒气攻处。疼痛如刺。随病即灸。火彻便瘳。不拘上下。凡毒气所冲。如贼欲出。得穴即出。岂在门也。风毒所攻。亦复如是。此皆经试。万不失一。必不为误耳(苏同)。若手指本节间。疼稍入臂者。宜灸指间疼处七炷即定。又若心胸气满。已灸身胫诸血。及服汤药而气犹不可烦。急欲死者。宜灸两足心下当中陷处。各七炷。气即下。此穴尤为极要。而不数灸。但急极乃灸之七炷耳以前诸灸法并经用所试皆验。灸毕应时即愈。故具录记之。凡灸不废汤药。药攻其内。灸洩其外。譬如开门驱贼。贼则易出。若闭门逐之。贼无出路。当反害人耳。世有勤工力学之士。一心注意于事。久坐行立于湿地。不时动转。冷风来击入于经络。不觉成病。故风毒中人。或先中手足十指。因汗毛孔开。腠理疏通。风如击箭。或先中足心。或先中足趺。或先中膝以下月□聑胫表里者。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觉即灸所觉处三二十壮。因此即愈。不复发也。

治脚气灸法。凡脚气初得。脚弱宜灸之速。并服竹沥汤。灸讫。可服八风散。无不差者。惟速治之。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服散而不灸。如此半差半死。虽差者。或至一二年得复更发动。觉便依此法速灸之。及服散者。治十一愈。此病轻者发时。虽不即愈。恶治之。当根源不除。久久杀人。不可不以为意(资生经)。

初灸风市。次灸伏兔。次灸犊鼻。次灸两卜膝眼(一云忌灸)。次灸三里。次灸上廉。次灸下廉。次灸绝骨。

凡灸八处。第一风市穴。可令病人起。正身平立。垂两臂直下。舒十指掩着两髀。便点当手中央指头髀大筋上是。灸之百壮。多亦佳。轻者不可减百壮。重者。乃至一处五六百壮。勿令顿灸。三报之佳。第二伏兔穴。令病人累股端坐。以病人手掩横膝上股下傍与曲膝头齐上傍侧。股际当中央是。灸百壮。亦可五十壮。第三犊鼻穴。在膝头盖骨上际外骨边平处。以手按之。得节解则是。一云在膝头下。近外三骨箕中踵动脚。以手按之得窟解是。灸之五十壮。可至百壮。第四膝眼穴。在膝骨头下两傍陷者宛宛中是。第五三里穴。在膝头骨节下一夫附胫骨外是。一云。在膝头骨节下三寸。人长短大小。当以病人手夫度取。灸之百壮。第六上廉穴。在三里下一夫附胫骨外是。灸之百壮。第七下廉穴。在廉下一夫。一云附胫骨外是。灸之百壮。第八绝骨穴。在骨外踝上一夫。一云四寸是。凡此诸穴灸。不必一顿灸尽壮数。可日日报灸之。三日之中。灸令尽壮数为佳。凡病一脚。则灸一脚。两脚则灸两脚。病两脚弱亦皆灸两脚。又一方云。如觉脚恶。便灸三里及绝骨各一处。两脚恶。则合四处灸之。多少随病轻重。大要随证。不可减百壮。不差。速以次灸之。多益佳。一说灸绝骨最要。人有患此脚弱不即治。及入腹。肿大上气。于是乃定大法。灸随诸腧。及诸腕关节腹背。尽灸之。并服八风散。往往得差。觉病入腹。若病人不堪痛。不能尽作大灸。但灸胸心腹诸穴。及两脚穴。亦有得好差者。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中节上。横过为一夫。夫有两种。有三指为一夫者。此脚弱。灸四指为一夫也。亦依支法存旧法。梁邱。犊鼻。三里。上廉。下廉。解溪。太冲。阳陵泉。绝骨。昆仑。阴陵泉。三阴交。足太阴复溜。然谷。涌泉。承山。束骨等。凡一十八穴。旧法多灸百会。风府。五脏六腑兪、募。顷来灸者。悉觉引气向下。所以不取其法。气不止者。可用之。其要病已成。恐不救者。悉须灸之。其足指去指奇一分。两足凡八穴。曹氏名曰。八冲。极下气有效。足十指端名曰气端。日灸三壮。并大神要其八冲。可日灸七壮。气下即止。凡八冲。艾炷须小作之。病者非深相委。勿为灸。

治脚气。 穴阳陵泉 绝骨 风市 昆仑 阳辅 上廉 条口 下廉太冲 犊鼻 膝眼 曲泉 阴陵泉 中都 三阴交 复溜 阳维 三阴交 委中 承筋 承山 涌泉 太阴 右件穴并要。不可总能灸其穴。最要者。有三里。绝骨。承筋。太冲。昆仑。涌泉。有患者可灸。又谨按明堂。正当以立为正。取穴必须直立。膝膑骨坐立便即移动不定。故立取之。其寸取病人中指上节为一寸。若取尺寸有长短。取穴必不著。又按奉承祖、华佗等取穴并云。三指四指为准。取三里穴。四指指阔六分。四六二十四。只阔二寸四分。取穴如何得著。黄帝为本诸说并可信。徐同灸风市。三里。绝骨三穴。未效。灸犊鼻。肩髃。膝关日三壮。遇痛深处。针亦效。

治患脚针后四穴。即能起行。 穴环跳 阳陵泉 巨虚下廉 阳辅

其灸法孔穴亦甚多。恐人不能悉皆知处。今止疏要者。必先从上始。若直灸脚气。上不泄则危矣。先灸大椎。在项上大节高起者。其上面一穴是。若脚气可先灸百会五十壮。在头顶凹中也。肩井各一百壮。在两肩小近头凹处。指掏之安。令正得中穴耳。次灸膻中五十壮。在胸前两边对乳胸厌骨解间。指按脚气。次灸巨阙。在心厌尖处穴凹下一寸。以尽度之。

凡灸以上部五穴。亦足治其脚气。若能灸百会。风府。胃脘及五脏腧则益佳。视病之宽急耳。诸穴出灸经。不可不具载之。

次灸上廉一百壮。又三里下一夫。次灸下廉一百壮。又在上廉下一夫。次灸绝骨二百壮。在外踝上三寸余。指端取踝骨上际。屈指头四寸便是。与下廉颇相对分二间穴也。此下一十八穴。并是要穴。余伏兔。犊鼻穴。凡灸此灸壮数不必顿毕。三日中灸合尽。

灸脚气法 于左右两脚十指上。用艾柱如麦粒大。各灸七壮。十壮。其效如神。穴在肉甲之间。半著肉。半著甲。

灸脚气 灸法如前。灸后。瘢色赤白如初风毒尽。色青黑者。毒仍在。更灸勿止。得肢体清利为佳。故人得此多是针灸。最忌用热药蒸泡。有僧普清。苦此症二十年。灸风市。肩髃。曲池三穴各二十壮。顿效。又云。若安三里莫教乾。患风人宜常灸。盖三里一穴。为五脏六腑之沟也。

若始觉脚气。速灸风市三里各一二百壮。以泻风湿毒气。若觉闷热者。不得灸。以本热。灸之。则大助风。生食物大忌。酒面海鲜及房劳不尔。服药无益。王氏云。有同合为予言。史载之谓脚气有风湿二种。宜泻不宜补。只宜以沉香汤泻。而不许其灸。千金方乃载灸法。如此其详。岂虚人患脚气方可灸之耶?故指迷方云。若觉闷热不得灸。盖有所见也。凡灸脚气。三里。绝骨。为要穴。而以爱护为第一。予旧有此疾。不履湿。则数岁不作。若履湿。则频作。自后常忌履湿。凡有水湿。不敢著鞋践之。或立润地。亦不敢久。须频移足。而后无患。此亦爱护之第二义也。有达官久患脚气。多服八味丸愈。亦以脚气冲心。惟此药能治之。

治脚气上攻。 穴肩井

千金云。脚气最宜针而不宜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不针灸。亦非良医也。此论甚当。

治脚气偏风腲腿。脚不随重。不得履地。刺风痶风脚冷。 穴上廉

澹寮方云。蔡元长知开封。日据案视事。忽觉如有蛊。自足心行至腰间。即坠笔晕绝。久之方苏。椽励云。此非兪山人不能疗。趣使呼而至。视之曰。脚气也。此当灸风市。为灸一炷。当日安然复常。明日疾如初。再呼兪。兪曰。欲出病根。非千艾不可。从其言。灸五百壮。自此遂愈。仲冗文安公守姑苏。署舍卑湿。旋感足痹。痛掣不堪。服药不效。乃用所闻灸风市肩髃曲池三穴。终身不复作。僧普清。苦此二十年。每发率是两月。用此法灸二十一壮。即时痛止。其他蒙此利者。不一而足。

治脚气肾气。 穴阳躥

脚弱

治脚弱无力。风湿痹筋急。半身不遂。 穴委中

治脚弱。 穴三里

治脚弱无力。脚重。偏风不遂。 穴承山

治脚弱无力。腰尻重。曲踿中筋急。半身不遂。 穴委中

王氏云。有人旧患脚弱且瘦削。后灸三里绝骨而脚如故。益知黄君针灸图所谓绝骨治脚疾。神效犹信也。同官以脚肿。灸承山一穴。疮即乾。其后数月不愈。不晓所谓。岂亦失之将摄也。是未可知也。单方歌云。风毒脚弱痹。肩井及大椎。风市与三里。百不须疑。千金灸脚弱。凡八穴。病在一脚。则灸一脚。两脚病。则灸两脚。凡脚弱病。皆灸两脚。或未能尽灸。且先灸风市犊鼻三里绝骨亦效。或不效。当如其法灸之(但肩井不可多灸尔)。

治劳冷气递腰月□览。冷痹。脚屈难伸。灸阳躥一百壮。在踝下。

脚肿

疗恶血气肿痛。脚肿。 穴上昆仑

治脚气膝肿。 穴承山

治脚肿气短不嗜食。烦热□□□痛。 穴小肠兪

治足跗肿不得履地。 穴然谷

王氏云。母久病。夏中脚忽肿。旧传夏不埋足。不敢著艾。漫以针寘火中令热。于三里穴刺之。微见血。凡数次。其肿如失去。热中素患脚疾。见此奇效。亦以大针刺之。翌日肿亦消。何其速也。后亦常灸之。凡治脚肿。当先三里。而后阳躥等穴可也。又予患脚气。指缝烂。每以茶末渗之愈。他日复烂而肿。用茶末不效。渐肿至脚背上。予以为脚气使然。窃忧之。策杖而后敢行。偶卖药僧者见之云。可取床荐下尘渗之。如其言渗之。而愈。此物不值一钱。而能愈可忧之疾。其可忽之。

治足忽肿。腓胫暴大如吹。头痛寒热筋急。不即疗。至老死不愈。随病左右足。到内踝直白肉际三壮即愈。不愈即灸。姚氏方。疾处有赤脉络。乃灸绝骨穴三七二十一壮。此方大效。末已豆蝱少杂艾为炷。灸已下至踝间。可依葛氏。加至五十壮。又有大黄膏。白头翁酒方。摩治膏。亦良。

足痹

治足痹痛。 穴阴陵泉

治足湿痹不能行。 穴中都

治脾枢腕骨痹不仁。 穴阳辅 阳交 阳陵泉

治胫痹不仁。 穴阳间 环跳 承筋

治足清不仁。 穴膀胱兪 太溪 次髎

治足不仁。 穴腰兪 风府

治胫痹不仁。 穴阳关

治髀枢不仁。 穴浮郄

治脚足不仁。 穴膀胱兪

治手足不仁。 穴白环兪

治手足不仁。 穴上廉

治膝不仁。 穴犊鼻 髀关 阳陵泉

列子载偃师造昌云。废其肾则足下不能行。是足不能行。盖肾有病也。当灸肾兪。或一再灸而不效。宜灸环跳。风市。犊鼻。膝关。阳陵泉。阴陵泉。三里。绝骨等穴。但按略痠疼。即是受病处。灸之。无不效也。

泻利

治腹寒泻利(资生经)。 穴腹结

治泻利不止。小儿奶利不绝。腹大绕脐痛。 穴神阙

治大便泻利。 穴阳纲

治大便滑泻。 穴意舍

治大便滑泻。水谷不化。 穴梁门

治泻利不欲食。 穴关门

治泻利食不化。 穴天枢

治水谷不化。 穴三焦兪

治水谷不化。 穴悬枢

治温病积聚不利。 穴脊中

治腹胀下利食泻。 穴中髎

治泻利。 穴脾兪

治泻利腹痛。 穴膀胱兪

治洞泻食不化。 穴大肠兪 肾兪

治腹中冷气。泻利不止。 穴会阳

治小腹急肿。肠鸣洞泻。髎枢引痛。 穴京门

治腹满肠鸣洞泻。 穴京门

治腹泻不止。 穴关元

治洞泻不化。 穴京门 然谷 阴陵泉

治寒中。洞泻不化。 穴肾兪 章门

治洞泻体痛。 穴昆仑 京门

治头重。洞泻不禁。 穴长强

治胸中热暴泻。 穴阴陵泉 隐白

治肠鸣腹胀肿暴泻。 穴大肠兪

治胀鸣腹胀欲泻注。 穴三焦兪 小肠兪下髎 意舍 章门

治腹中有寒。泻注。腹澼。便血。 穴会阳

治肠澼泻。 穴束骨

治冬月重感于寒则泻。当脐痛肠胃间。游气切痛。 穴天枢

治心腹疼而后泻。此寒客于肠间。 穴关元。灸百壮(服当归缩砂汤)。

治泄泻。 先灸脐中。次灸关元。

治泻利四肢不举。 穴曲泉

溏泄

治溏泄腹痛藏痹。 穴地机

治溏泄。 穴太冲

王氏云。尝患痹疼。既愈而溏利者。灸脐中遂不登洞。连三日灸之。三夕不登洞。若灸溏泄。脐中第一。三阴交等穴。乃其次也。

飱泄

治腹胀飱泄(资生经)。 穴中髎。治小腹痛飱泄。 次指间痛。唇乾。 涎出不觉。 不得汗出。 毛发焦脱。 肉少气。 胃中热。 不嗜食。

治飱泄。 穴上廉

素问云。春伤于风。夏必飱泄。苟知伤于风得之。则药自可治。虽不著艾。未为害也。

痢附论

资生经云。素问言泄利有五种。一曰胃泄。饮食不化。而色黄。胃与脾合。故黄也。二曰脾泄。腹胀而注泄无休。又上逆呕。此为害热之患也。三曰大肠泄。食毕肠鸣切痛而利白色。大肠与肺合。故白也。四曰小肠泄。身瘦而便脓血。小肠与心合。心主血也。五曰大瘕泄。里急后重。数至圆而不能便。茎中痛。此肾泄也。诸家方有二十余种。此为言五种。盖举其纲也。而必用方中。亦有赤白疳蛊之别。其大概则脏腑寒也。廪邱公所谓。诸下悉寒是也。故予治人痢。惟与以镇灵丹。无有不效。未效。更加丸数则效矣。若蛊利。则用百叶。黄连煎服。诸痢惟耆域方。用厚朴婴粟壳末最佳。后人又加木香黄连陈皮等分。甘草半之。黄壳叶数片。姜枣乌梅水煎。予尝用之验。故载于此。然痢本无恶证。而有误此而死者。或者世医以痢为热病。多服冷药故也。若其急难。亦当灼艾。不可专用药云。

治肠澼便脓血。泄痢后重。腹痛如痓状(资生经)。 穴复溜

治泄痢赤白漏血。 穴交信

治溏泄痢注下血。 穴大冲 曲泉

治泄痢脓血。五色重下。肿痛。 穴小肠兪

治泄利不禁。小腹绞痛。食不化。 穴丹田 脐中 关元

治痢不止。 穴关元 太溪

治泄痢不食。食不生肌肤。 穴脾兪

治泄水痢脓血。 穴曲泉

治肠冷赤白痢。 穴中膂兪

治泄痢腹痛。 穴膀胱兪

治温病积聚下痢。 穴脊兪

治洩痢。 穴关元

治泄痢食不消。 穴脾兪。灸随年壮。

治泄注五痢。便脓重下。腹痛。 穴小肠兪灸百壮。

治泄痢不禁。小腹绞痛。 穴石门。灸百壮。三报。

治久痢。百治不差。并治冷痢腹痛。 灸足阳明下一寸。高骨上陷中。去大指岐三寸。随年壮。又灸脐中三二百壮。又灸关元三百壮(十日灸)。

治赤白下。 穴穷骨。灸多为佳。

治四肢举多汗洞痢。 穴大横。灸随年壮。

治泄痢不止。 灸脐中。名神阙穴。五壮。或七壮。艾炷如小筯头大。及关元穴。三十壮。

治泄痢不嗜食。虽食不消。灸循股际。穴在侠脐相去五寸。又灸长强五十壮。

治痢久下。失气劳冷。灸下腰百壮。三报。穴在八魁正中央脊骨上。灸数多尤佳。三宗是骨(忌针)。

治泄痢赤白浊。灸足太阴五十壮。三报。

治久泄痢百治不差。屈肘量正当两胯脊上点讫。下量一寸。点两傍各一寸。复下量一寸。当脊上合三处。一灸三十壮。灸百壮。以上一切痢皆断。亦治湿匿冷脊。上当胯点处不灸。

治大肠泄痢脓血。 穴意舍灸一百壮(小儿减之)。又灸小肠兪七壮。

治下痢白如鼻涕者。 灸脐下一寸。五十壮。良。即三阴交。

治脓血利不止。兼治小腹坚逆。 灸幽门二穴。各三壮。

治水痢不止。食不化。 刺足阳明经天枢二穴。大肠之募也。在脐两傍各二寸。针入五分。留十呼。可灸百壮。

治痢暴下如水(资生经)。 穴气海灸百壮。

卫生宝鉴云。至元乙亥。廉台三千户。四十余驻兵涟水。卑湿之地。劳役过度。饮食失节。至秋深。疟痢并作。月余不愈。饮食全减。形容羸瘦。乘马轿以归。时已仲冬求治于予。具陈其由。诊得脉弦细而微。如蛛丝。身体沉重。手足寒逆。时复麻痹。皮肤痂疥。如厉风之状。无力以动。腹痞满呕逆不止。皆寒湿为病久淹。真气衰弱。形气不足。病气亦不足。阴阳皆不足。针经曰。阴阳皆虚。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内经曰。损者益之。劳者温之。十剂云。补可去弱。以理中丸加附子。温养脾胃。散寒湿。涩可去脱。服养脏肠加附子固肠胃。止泻利。仍灸诸穴。以并除之。经曰。府会太仓。即中腕也。先灸五十壮。以温养胃气。进美饮。食次。灸气海百壮。生发元气。滋荣百脉。充实肌肉。复灸足三里胃之合穴。三十壮。引阳气下交阴分。亦助气复。灸阳辅穴二七壮。接续阳气。令足胫温暖。散清温之气。追之月余后。病气皆去。渐至平复。精神不减壮年。

肠鸣

治腹虚鸣(资生经)。 穴不容

治腹满肠鸣。 穴胃兪

治肠中常鸣。上冲于心。及治妇人。 穴脐中

治肠鸣。 穴太白 公孙 大肠兪 三焦兪

治腹胀肠鸣。气上冲胸。 穴天枢

治心满气逆肠鸣。 穴阴都

治肠鸣濯濯有如水声。 穴阴交

治肠鸣相追逐。 穴上廉

治肠鸣强欠。心悲气逆。 穴漏谷

治肠鸣泄注。 穴膺窗

治肠鸣而痛。 穴陷谷 湿溜 漏谷 复溜 阳纲

治胸胁胀鸣切痛。 穴太白

治肠鸣。 穴三里 三间 京门 关门 三阴交 陷谷 水分 神阙 承满 温溜 三焦兪 大肠兪 胃兪 天枢

治肠鸣盈盈然。食不化。胁痛不得卧。烦热口乾。不嗜食。胸胁支满。喘息心痛。腰痛不得转侧。 穴章门

治肠鸣气走疰痛。 穴上廉

治肠胀肠鸣不便痹虚。令人不乐。身寒善太息。心悲气逆。 穴商邱

治腹雷鸣。 穴复溜

治肠痛雷鸣。 穴督兪

治肠鸣腹胀。上气喘逆。 穴承满

治食饮不下。腹中雷鸣。相逐痢下。 灸承满五十壮。三焦兪。

治腹胀肠鸣。气上冲胸。不能久立。腹痛濯濯。冬月重感于寒则泄。食不化。嗜食。身肿。夹脐急。 穴天枢

治腹中雷鸣。 灸太冲。无限壮数。

治肠鸣泄注。 刺下髎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壮。

脱肛

治大人小儿脱肛(资生经)。 穴百会(针二分。灸七壮。至七七壮)中极

治寒冷脱肛。历年不愈。 灸翠尾骨七壮立愈。又脐中随年壮。横骨百壮。龟尾七壮。穷骨。

治卒大便脱肛。 灸顶中回发中。百壮。

肠风

治久冷五痔便血。及肠风泻血(资生经)。 穴脊中。灸百壮。

资生经云。有人患此疾积年。一灸除根。因传此法。后观灸经。此穴疗小儿脱肛泻血。盖岐伯灸小儿起也。后人因之。以灸大人肠风泻血尔。大人小儿之病。初不异故也。

治肠风下血。 穴长强

王氏云。肠风药多不效。何耶。本草衍义曰。肠风乃肠痔。苟知其为痔而治之。无不效矣。若灸肠风。长强为要。血云。近李仓肠风。市医以杖量脐中。于脊骨当脐处灸即愈。因此予为人灸肠风。皆除根(陆氏方。治下血除根)。

治肠风泻血即愈(须颠倒身。方灸得)。 穴脊端穷骨(脊骨尽处)。龟尾当灸中三壮。

肠澼

治肠澼□□贵疝。小腹痛(资生经)。 穴中都

治肠澼。 穴复溜 束骨 会阳

治肠澼切痛。 穴四满

治结积留饮。澼囊胸饮。食不消。 穴通谷。灸五十壮。

治风冷。腹中雷鸣。大肠灌沸。及腹澼洩利。食不消化。小腹绞痛。腰脊强疼。大小便难。不能饮食。 穴大肠兪。灸百壮。三报之。

治诸结积留饮。澼囊胸满。饮食不消。 穴胃脘三百壮。三报之。治腹中疾腰痛。膀胱寒。澼饮注下。 穴下极兪。灸随年壮。

治腹中有寒。泄注。肠澼便血。 穴会阳

治肠澼泄。 穴束骨

治肠鸣泄注。 穴膺窗

治大便不节。小便赤黄。肠鸣泄注。 穴阳纲

治肠鸣腹胀。欲泄注。 穴三焦兪 小肠兪 下髎 意舍 章门

痔漏

治肠风下血。五种痔。疳蚀下部。此痔根本是冷。谨冷食房劳。及疗久痔(资生经)。 穴长强

治谷道瘙扰。久痔相通者死。又云。主痔与阴相通者死。 穴会阴

治久痔。 穴会阳

治五痔疼。 穴小肠兪

治五痔发肿。 穴秩边

治血痔洩后肿。 穴复溜

治野鸡痔。 穴飞扬

治久痔肿痛。 穴承山

治久痔尻椎肿。大便难。阴胞有寒。及小便不利。并五种痔泻鲜血。 穴扶承

治痔病泻血。 穴气海兪

治痔篡伤痛。 穴飞扬

治痔泄血后重。 穴商邱 复溜

治热痔。 穴劳宫

治痔痛。腹下肿。 穴承筋 承扶 委中 阳谷

治痔骨蚀及骨疽蚀。 穴商邱

治漏。 穴天突 章门 天池 支沟

治漏颈痛。 穴天突 天窗

治下漏。 穴长强

治五痔便血失屎(出危氏方)。灸四百壮。穴在脊穷骨上。

治久冷五痔便血(出危氏方)。灸脊百壮。

灸痔(出百一选方)。

鸠尾骨尖少偃处即是穴。麦粒大艾炷。灸七壮。或十四壮。甚者止二一壮。疮发即安。可除根也。

灸痔法

疾若未深。尾闾骨下近谷道。灸一穴便可除去。如传信方。先以经年槐枝。煎汤洗。后灸其上七壮。大称有验。如本草只以马蓝菜根一握。水三碗煎碗半。乘热以小口器瓶瓦中熏洗。令肿退。于元生鼠奶根上灸(却不可灸尖头。恐效迟)。如患深。用汤洗。未退再洗。令消。俟灸觉大气通至胸乃效。病虽深。至二十余壮。永绝根本。以竹片护四边肉。仍于天色寒冷时灸。忌毒物。

治痔灸法(出仁存方)。以葶苈子二合。豉一升。捣令细。作饼如大钱厚二分许。取一板当疮孔上。作大艾炷如小指头大。灸饼上。三炷一易。三饼丸炷。隔二日复一灸之。外台灸瘰疬。

资生经云。用葶苈子豉作饼灸漏。外台云。不可灸头疮。葶苈气入脑杀人。

又法。平立。量脊骨与脐平处椎上。灸七壮。或年深。更于椎骨两傍各一寸。灸如上数。无不除根。

治痔疾如胡瓜。实于肠头。热如溏灰。火发则僵仆(出危氏方)。以柳枝浓煎汤洗。后以艾炷灸三五壮。若觉一道热气入肠中。大泻鲜血秽恶。一时至甚。通禁泻后。其疾如失。

灸痔。右以绳围病者项。令两头相柱。展绳从大椎正中量之。垂绳一头。当灸正下。以墨点讫。又量病者口吻两头。接绳头正下复点之。又量病者口吻如前。便中屈绳。接前口吻绳正下复点之。望使相当所三处并下火。重者各五百壮。轻者三百壮即愈。

又法。 令疾者平坐解衣。以绳当脊大椎骨中。向下量之。尾株骨尖头讫。再折绳。更从尾株尖头向上量。当绳头即下火。高号州初灸至一百壮。得差。后三年复发。又灸之便断。兼疗腰脚。

治五痔痛。 穴攒竹

治五痔痛。不得大小便。 穴会阴

治痔月□真痛。 穴飞扬 承筋 委中 承扶

治诸痔。 宜灸回气三七壮。黄帝针经云。在尾脆骨上一寸半。又连冈穴主之。在回气穴两边。相去二寸是也。各灸三七壮。

治九漏。 穴肩井。灸二百壮。

治漏。 穴灸鸠尾骨下宛宛中。七十壮。

治诸漏。 灸漏同四畔差。

便血

治便血(资生经)。 穴复溜 太冲 会阳

治洩利脓血。 穴下廉 幽门 太白

治吐泄脓血。 穴太白

治大便脓血出。 穴小肠兪

治大便下血。 穴下髎

治大便脓血。寒中食不化。腹痛。 穴腹哀

治大小便血不止。 穴劳宫

治下血不止。 量脐心与脊骨平。于脊骨上灸七壮即止。如再发。即再灸七壮。永除根本。目睹数人有效。王氏云。尝用灸人肠风。皆除根本。神效无比。然亦须按其骨突处痠痛。方灸之。不疼。则不灸也。但便血本因于肠风。肠风本肠痔。不可分而为三。分而为三。治之非也。

治大便下血(出危氏方)。 灸第三十椎。随年壮。

治大便下血(出危氏方)。 平立。以绳子比脐平。却向后脊骨当中。灸七壮。或年深于脊骨两傍各一寸。灸七壮。余谓寸半则是肾腧。自佳。

淋癃

治石淋。脐下三十六疾。不得小便。灸足太阳。又灸涌泉三十壮。

治五淋(资生经)。 穴悬钟

治五淋不得尿。 穴大敦 期门

治腹中满。热淋。闭不得尿。 穴气冲

治气淋。 穴交信

治血淋。及主疗五淋。小便如散灰色。 穴复溜

治胞转气淋。 穴关元 涌泉

治淋癃。 穴长强 小肠兪

治肾病不可俛仰。气瘟。 穴关元 阴陵泉

治癃闭阴痿。 穴曲泉

治癃闭茎空痛。 穴行间

治癃疝。 穴然谷

治小腹胀。血癃。小便难。 穴曲谷

治癃闭下重。不得小便。 穴胞肓 秩边

治气淋小便黄。 穴石门

治五淋。 穴长强

治五淋小便黄。 穴曲骨

治小便淋失精。 穴至阴

治五淋。小便赤涩。及治尿道痛。失精。脐下结如覆杯。阳气虚惫。 穴中极

治五淋。小便如散火。 穴复溜

治淋沥不得尿。及阴上痛。 穴太冲。灸五十壮。

治气淋。寒热不节。 穴阴陵泉

治气淋。□□贵疝。阴急。股引月□聑内廉骨痛。及卒疝。大小便难。 穴交信

治淋沥。 穴然谷 曲骨

治赤淋。 穴次髎

治实则便淋闭。洒洒腰脊强痛。大便秘涩。嗜卧。口中热。虚则呕逆多寒。欲开户而处。 气不足。胸胀。喘息。舌甘。咽中食噎不得下。善惊恐不乐。喉鸣咳唾血。气淋。 穴大钟。灸关元五十壮。或盐著脐中灸三壮。

治石淋。 灸关元。气门。大敦各三十壮。

治劳淋。 灸足太阴百壮。三报之。

治血淋。 穴丹田。复溜。各灸随年壮。

治五淋不小便。 穴中封二七壮。大敦七壮。

治小便淋沥。 穴委阳 志室 中髎

治不觉遗沥。 穴关元

治淋沥。 穴小肠兪

王氏云。予壮年寓学。忽有遗沥之疾。阅方书。见有五倍子末。酒调服者。服之而愈。药若相投。岂在多品。而亦无事于灸也。故附著于此。欲治淋疾者。有王不留行子。神效。彭侍郎以治张道士。服三粒愈(见既效方)。有妇人患淋。卧病久之。服诸药甚。其夫入夜来告急。予令取此花叶十余叶。令研细煎服。翌日再来云。病已减八分。再与数叶。煎服即愈(一名剪金台。一名金盏银台)。

治血淋。 灸足大指前节上十壮。

治五淋不得小便。 穴悬钟。灸十四壮。

治卒淋。 灸外踝尖七壮。

治淋病九部诸疾。 灸足太阳五十壮。

治诸淋。 穴关元灸三壮。

治胞闭塞。小便不通。劳热石淋。 穴关元

治小便余沥。 灸复溜二穴。各一七壮。 次灸脐下中极下屈骨穴。七壮。

小便难

治小便不通(资生经)。 穴涌泉

治阴跳痛。引茎中不得尿。 穴曲泉

治小腹坚痛。引阴中不得小便。 穴阴交 石门 委阳

治三十六疾。不得小便。 穴关元

治淋闭不得尿。 穴气冲

治小便难而痛。 穴大敦(又元照。每主之)。

治小便满。小便难。阴下纵。 穴横骨 大巨 期门

治阴跳。遗尿。小便难。 穴阴谷 大敦 箕门 委中 委阳

治振寒。溲白尿难痛。 穴中封 行间

治腹胀小便血癃。 穴曲骨

治小便热痛。 穴列缺

治小便不利。 穴中极 承扶 屈骨端

治小便不利癃。 穴少府 三里

治心下满。寒中小便不利。 穴阴陵泉

治不得小便。 穴胞肓 石门 关元 阴交 中极 曲骨

治溢饮。水道不通。溺黄。 穴京门

治腰引小便痛。小便不利。状如淋。□□贵疝。小腹肿。溏洩。遗尿。阴痛。面目苍色。胸胁支满。足寒。大便难。 穴太冲

治膀胱寒。三焦小便不利。 穴水道

治小便难。窍中热。皮痛。阴端寒。冲心。 穴会阴

治腹胀小便难。阴器纵伸痛。 穴横骨

治小便不利。 穴阴包 至阴 阴陵泉 地机 三阴交

治小便不通。 穴箕门

治烦逆溺难。小腹急引阴痛。股内廉痛。 穴阴谷

治肠中满。热闭不得溺。 穴五里

治溺难。 穴行间

治小便不利。失精。尻中肿。大便直出。阴胞有寒。小便不利。 穴中极 蠡沟 漏谷 承扶 至阴

治小便难。赤浊。骨寒热。 穴肾兪

治腰痛。小便不利。及苦胞转。 灸玉泉七壮。又灸第十五椎五十壮。又灸脐下一寸。又脐下四寸。各随年壮。

治阴中诸病。前后相引。不得大小便。 穴会阴

存仁方云。尝记一人小便闭不通者三日。小腹胀几死。百药不效。余用甘遂末大蒜。捣细和成剂。安脐中。令资以艾灸二七壮。随后通用此方。无不效。

治小便不利。大便频注。 灸屈骨端五十壮。

治小便不利。大便注洩。 天枢灸百壮。又关元灸五十壮。又灸侠玉泉相去一寸半。三十壮。兼灸气淋(又云足大拇指岐间。有青脉。针挑出血。灸三壮愈)。

治小腹肿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纳取太阳大络。视其结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血。

治小便不利。小便胀满虚乏。穴大小肠兪。灸随年壮。

治小肠热满。 穴阴都。灸随年壮。

治阴跳。遗尿。小便难。 穴箕门 委中 委阳 大敦

治小肠热满。 穴阴都。灸随年壮。

治尿难。阴痿不用。 穴阴骨

治小便数而少。且难用力。辄失精者。令其人舒两手。合掌并两手大指令齐。急通之。令两爪甲相近。以一炷灸两爪甲本节肉际后方。自然有角。令炷当角中。小侵入爪上。此两相共用一炷也。亦灸脚大指与手同法。各三炷而已。经三日。又灸之。

小便五色

治小便难。赤浊。骨寒热。 穴肾兪

治尿赤难。 穴肾兪 委中

治小便难。黄。 穴上廉 下廉

治小便赤黄。或时下不禁。 穴承浆

治小便赤黄。 穴完骨 小肠兪 白环兪 阳纲 膀胱兪

治小肠有热。尿黄。 穴中脘

治肾病气癃。尿黄。 穴关元

治尿黄。水道不通。 穴照海 京门

治目赤。 小便如血。 穴大陵

治伤中尿血。 穴关元

治溺浊。 穴关元

治小便赤。 穴下脘

治脐下热。小便赤。气痛如刀搅。作块如覆杯。 穴阴交

治尿黄水。小腹热。小便难咽乾。 穴阴躥

治小便赤涩。小肠紧急。 穴小肠兪

治小便黄。 穴太溪 关元 白环兪

治小便赤色。淋沥。小腹痛。 穴小肠兪

治小便赤涩。遗溺。生阴疮。少气胫寒。拘急不得屈。 穴膀胱兪

治小便难。赤黄。 穴上廉

治溺黄。 穴太溪 兑端 阴谷 下廉

治小便赤黄。 穴魂门

治小便赤涩。 穴关元 秩边 气海 阳纲

治小便赤。 穴下脘

治尿血。 穴大敦。灸三壮。

小便有五色。惟赤白色多。赤色多。因酒得之。宜服本事方清心丸。予教人服。效。白色乃下冷。宜服补药。著灸肾兪。关元。小肠兪。膀胱兪等。皆腰穴也。近有患小便出血者。人教酒与水煎苦荬菜根服之。即效。

治小便实。苦心下急。热痹。小肠内热。小便赤黄。 刺手太阳治阳。手太阳在手小指外则本节陷中。

治尿黄。 石门。灸三十壮。

治小便出血。平立。一杖子比脐平。却向后脊骨当中灸七壮。或年深于脊骨两傍各一寸。灸七壮。余谓寸半则是肾兪。自佳。又灸第二十椎。随年壮。

治小便出血。 穴脾兪。三焦兪。肾兪。章门各百壮。丹田。复溜。随年壮。一云。灸五十壮。

资生经云。凡尿青取井。黄取兪。赤取荣。白取经。黑取合。

治小便白浊。 灸两足内踝上脉名三阴交。各三十一壮。

治小便出多。 灸足第三指第一纹七壮。丘兪。

大便不通

治大便难(资生经)。 穴大钟 中髎 石门 承山 太冲 中脘 太溪 承筋

治不得大便。 穴昆仑

治大便乾。腹中切痛。 穴肓兪

治大便闭塞。气结。心坚满。 穴石关

治大便难。 穴承山 太溪

治大便秘涩。 穴石关 大钟

治大便燥。 穴肓兪

治小腹有热。大便坚燥不利。 穴中注

治腰痛。大便难。 穴太白

治足寒。大便难。 穴大冲

治腹痛。大便难。 穴石关 膀胱兪

治大便难。 灸七椎旁各一寸。七壮。又承筋三壮。

治大便不通。 穴大敦。灸四壮。

治大便寒气结。心坚满。 穴石门。灸百壮。

治大便秘。腹中有积。大便秘。 以巴豆为饼。寘脐中。灸三壮。即通。神效。耆域蜜公丸。亦治大便秘。

治大便不通。 灸侠玉泉相去各二寸。名曰肠遗。随年壮。一云二寸半。

治大便小便不通。 灸脐下一寸。三壮。又横文百壮。又灸八髎各百壮。

治老人小儿大便失禁。 灸两脚大指。又甲一寸。三壮。又灸大指岐间。各三壮。

治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 灸荣卫四气穴百壮。穴在背脊四面各一寸。

治腹热闭。时大小难。腰痛连胸。 灸团冈百壮。穴在小肠兪下二寸横三寸。灸之。

治大便难。 穴玉泉。灸随年壮。又灸大敦四壮。

治大便不通。 刺任脉气海一穴。在脐下一寸五分。用长针入八分。令病人觉急。便三五次为度。次针足阳明经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骨□行外廉两筋分肉间。极重按之。则足附上动脉止矣。当举足取之。针入五分。凡大便不通。勿便攻之。先刺气海穴讫。令人侠脐揉胃之经。即刺三里穴。觉腹中鸣三五次。即透矣。

治后闭不通。 足大都。灸随年壮。

大小便不通

治大小便涩。难(资生经)。 穴丰隆

治大小便难。淋癃。 穴长强 小肠兪

治癃闭下重。大小便难。 穴胞肓 秩边

治三焦约大小便不通。亦主妇人。 穴水道

治大便难。尿黄。 穴太溪

治小腹热。大便坚。 穴中注 浮郄

治大小便不利。 穴白环兪 承扶 大肠兪

治不得大小便。 穴会阴

治小肠热。大肠结。 穴浮郄

治大小便难。尿赤。 穴膀胱兪

治大小便难。 穴交信

治大小便不利。 穴荣卫四穴

小便不禁

治小便不禁(资生经)。 穴承浆

治小便数。 穴关元 涌泉

治遗尿。 穴关元 中府 神门

治失禁遗尿不自知。 穴阴陵泉 阳陵泉

治遗溺善满。 穴关元

治遗溺。 穴箕门 通里 大敦 膀胱兪 太冲 委中 神门

治遗溺不禁。 穴阴包

治遗溺。 穴阳陵泉。足阳明各随年壮。又灸水道侠玉泉五壮。

治大便失禁。 穴大敦。行间。各七壮。

治遗尿。 穴曲泉 阴陵泉 复溜

资生经云。此诸穴断小便。利大便。不损阳气。

治阴暴痛。遗尿。 穴少府

治遗溺失禁。出不自知。 穴阴陵泉。灸随年壮。

治遗溺。 灸脐下横文七壮。垂两手两髀上。尽指头上有陷处。灸七壮。

治腹中满。小便数起。玉泉下一寸名尿胞。一名屈骨。端。灸二七壮。小儿以意减之。

大便不禁

治大小便利(资生经)。 穴大肠兪 次髎(一作八髎)

治大便不解。肠鸣泄注。小便赤黄。 穴阳纲

治尻中肿。大便直出。阴胞有寒。小便不利。 穴承扶

治大便泄数。小便不利。 穴曲骨端 天枢灸

治泄利不禁。小腹绞痛。 穴丹田

治泄利虚胀。小便难。 穴关元

治大便不节。 穴魂门

治老人小儿大便禁。 灸两足大指。去甲一寸三壮。又灸大指岐间三壮。

治霍乱遗失。

大便不禁病亦惙矣。神阙。石门。丹田。屈骨端等。皆是穴处。宜速灸。王氏云。顷患脾泄。医谓有积。以冷药利之。大便不禁。服镇灵丹十余丸。午夜各数丸而愈。今人服此丹三五丸不效。则不服。是以一勺水救舆薪火也。可乎哉。

转胞

治胞转(资生经)。 穴涌泉

治腰痛。小便不利。苦胞转。 穴中极。灸七壮。又灸十五椎。或脐下一寸。或四寸。随年壮。

治饱食讫。忍小便。或走马。或忍小便入房。或大走。皆致胞脐下急满不通。又尿不在胞囊中。为胞屈澼。津液不通。葱叶除尖头。内--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胞胀津必愈。

治转胞。不得小便。 穴关元灸一七壮。

治脬转。小便不通。刺任脉关元一穴。脐下三寸。小肠之募也。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会。下纪者。关元也。用长针针入八分。患人觉如淋沥。三五次为度。次针足太阴经三阴交二穴。在足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交会。针入三分。凡小便不通。勿便攻。先针关元一穴讫时。别使人揉少腹。刺三阴交二穴。即透矣。

阴痿缩

治精溢阴上缩(资生经)。 穴然谷 大赫

治两丸骞缩。腹坚不得卧。及脐环痛。 穴大冲

治小腹坚痛。下引阴中。不得小便。两丸骞。 穴石门

治腹月□真坚痛。引阴中不得小便。两丸骞。 穴阴交

治阴痿(资生经)。 灸中封

治痿厥。 穴大赫 中封

治不尿阴痿。 穴曲泉

治阴萎茎痛。两丸骞痛。不可忍。 穴气冲

治卵缩。 穴五枢 归来

治筋挛阴缩入腹。相引痛。 穴中封。灸五十壮。或不满五十壮。老少加减。又云。此二穴。喉肿厥逆。五脏所苦鼓胀。并主之。

治阴痿。小腹急。引阴内廉痛。 穴阴谷

--痛

治□□阴闭茎中痛(资生经)。 穴曲泉 行间

治阴痿茎痛。 空气冲

治阴痛。 穴列缺 阴陵泉 少府

治阴器纵伸痛。 穴横骨

治小腹胀满。引阴痛。 穴水道

治茎痛癃闭。 穴气冲

治阴中诸病。前后相引痛。不得大小便。阴端寒冲心。 穴会阴

治阴头痛。 穴大敦

治阴痛。 穴肾兪 志室 阴谷 太冲

资生经云。七伤为病。小便赤热。乍数。时难。或时伤多。或如针刺。阴下常湿。阴痿消小。精清而少。涟涟独洩。阴端寒冷。茎中疼痛。当早服药著艾。

治茎中痛。 穴行间。灸三十壮。

阴汗

治阳气虚乏。阴汗湿(资生经)。 穴会阳

治阴汗阴湿。腹中余疾。 穴鱼际

治阴痒。 穴中极 阴躥 腰尼交 阴交 曲泉

治阴头寒。 穴会阴

治阴痒。 穴少府

资生经云。仲景论七伤曰。一阴汗。二阴精。三阴清。四精少。五囊下湿痒。六小便数。七夜阴人。然则阴汗。阴湿痒者。盖七伤之数也。可不早治之者乎。有人作文字则气湿。亦心气使然。心肾相为表里故也。千金翼叙虚损云。疾之所起。生自五劳。即生五极(详见寒热)。复生七伤。一阴寒。二阴痿。三里急。四精涟涟不绝。五精少囊湿。六精清。七小便数。其病。小便赤热。或如针刺。阴痿小。阴下常湿。精清而少。论与仲景少异。故载之于此。

阴肿

治阴肿(资生经)。 穴泉曲 阴躥 大敦 气冲

治阴痛下肿。 穴志室 胞肓

治气肿。 穴昆仑

治阴肿骨□行痛。 穴曲泉

治阴肿。 穴气冲

治阴生疮。 穴膀胱兪

资生经云。有人阴肿。医以赤土涂之。令服八味丸而愈。一小儿阴肿。医以赤土涂愈(今人用写字油柱米用)。若病久而阴肿。病已不可救。宜速灸水分穴。能分水谷。水谷不分。故阴肿。不特阴肿。他处亦肿也。尤宜急服禹余粮丸云。

诸疮肿

治疔疮。及治便毒皆验。 用细草一茎。随所患左右手。量中指。自掌尽处横文量起。通三节至指处尽为则。不量指甲。绝□手断。却将于手腕横文量起。引草向背当中草尽处即是穴。用细好艾炷如麦粒大。灸三壮即安。

治疔肿(出危氏方)。灸掌后横纹后五指。男左女右。七壮即差。已用得效。疔肿灸法虽多。惟此法甚验。出于意表。又刮竹箭上。取茹作炷。灸疔肿上。二七壮即消。

治疡疮振寒。 穴小海

治马刀疡瘘。 穴太冲 临泣

治一切瘑疮(资生经)。足大指岐指间。灸二七壮。灸大指头亦佳。

治疮毒久不合。 穴合谷。灸七壮。至七七壮。极验。仍服内托散。

治疔肿。在左灸左臂曲肘文前。取病人三指外于臂上处中灸之两筋之间从下痛肿。在右者从右灸下。过三日即差。

治瘑疮。 灸瘑上周匝最良。

治睡后忽一点疼起。遂至偏身赤痛。诸药不效。 用艾炷如小指头大。以水透湿纸。约五穴重缠裹其手痛处。又用断木匙头安于湿纸上。对抵痛处。却将艾炷于木匙上灸须臾。诸痛悉除。所灸处。有浓水出。生茄瘢而后愈。

治马刀痿。渊腋肿(资生经)。 穴章门 少海

治马刀腋下肿。肩肿吻伤。 灸太冲。

治马刀痿腋肿。 穴绝骨

治腋下肿。马刀痿。 穴侠溪 阳辅 太冲

癣疥

治痂疥(资生经)。 穴阳维

疗皮肤痂疥。 穴合谷 曲池

王氏云。少患疥凡十五年。遇冬则为疮。人教用羊蹄菜根。蛇床子根。片切如钱。米泔浸三二宿。漉出。入生姜矾同研细裹。以生布过浴。擦洗良久。以水洗三四次用。即除根。后数年。再生用前法愈。神效。如此何以灸为也。

治白癜风。 灸左右手中指节。去延外宛中三壮。永差报之。

治白癜驳。 重午日午时。灸膝外屈脚当文头。随年壮。一时下灸。不得动。

治白癜白驳浸淫。 疬疡著头颈胸前。 灸两乳间随年壮。立差。

治癣(出危氏方)。 日中时灸病处影上三壮。咒曰。癣痛(虫。毛戎)。戎。若欲治。待日中。又治八月八日日出时。令病人正当东向户长跪。平举两手。将户两边取肩头小垂际骨节宛宛中。灸两大俱下各三壮若七壮。十日愈。

治痂疥。 穴大陵 支沟 阳谷 后溪

治乾癣。诸治大不差者。但看癣头有痱□□由子处。即以小艾炷之。

发背痈疽

治洩诸阳热气。背永不发痈疽(资生经)。 穴风门频刺之。

治发背。或不见疮头。 以湿纸傅先乾。是以大蒜去皮。生切钱子大。先安一蒜钱在上。次艾灸三壮。换蒜复三灸。如此易无数。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方住。若第一日急。灸减九分。三日减八分。至第七日尚可。自此以住灸。已后时灸讫。石上生则龙鲜茄荔。洗研取汁。汤温呷即泻出恶物去根。凡疔疮头疮廉疮等疮。一切无名者。悉治即效。

凡发肿至坚有根者名痈。治炷当上。灸之百壮。石子当碎出。如不出。益壮乃佳。

凡发背。皆因服五百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服钟乳而发者。又有生平不服而自发背者。其偎率多于背两胛间起。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痒。仍作赤色。人皆初不以为事。日渐长。不过十日。遂至于死。临困之时。以阔三寸。高一寸疮。有数十孔。以手按之诸孔皆脓出。寻时失音。所以养生者。小觉背上痒痛者有异。即用此法。

火急取净土。水合为泥。作饼子。厚三分。阔一寸半。以粗艾大作炷。灸泥上。贴著疮上灸之。一炷一易饼子。若粟米时可灸七饼子即差。如榆荚大。灸七七饼炷即差。如钱大。可日夜灸。不限炷数。乃服五香莲翘汤。及铁诸药攻之。乃愈。

凡肿起背。 中头白如黍粟。四边相连肿赤黑。令人闷乱。即名发背。禁房室。酒肉。蒜面。若不灸治。入内即杀人。当疮上灸七八百壮。有人不识。多作杂肿治者。皆死。 有善治发背痈疽者。皆于疮上灸之。多至二三百壮。无有不愈。但艾炷小作之。炷小。则人不畏灸。灸多。则作效矣。盖不得此法也。然亦不得泥此。近有医。以治外科得名。有人发背。疮大如碗。有数孔。亦无药可治。只以艾遍敷在疮上。灸之灸之而方疼。则以疮上皆死肉。故初不觉疼也。旋以药调治之。愈。盖出于意表也。昔王蘧疽发于背。张生以艾火加疮上。自旦及暮。凡一百五十壮。知痛乃已。明日镊去黑痂脓血尽溃。肤理背红。亦不复痛。如别以药附之。旦易焉。易时。旋剪去黑烂恶肉。月许疮乃平。是岁秋间。京师士大夫病疽者七人。余独生。此虽司命事。然固有料理。不知其方。遂至不幸者。

治营疽。 穴商丘

治膝膑痈。 穴犊鼻

治营疽(一作骨疽)。 疽发厉。项痛引头目痛。及治痈疽头痛心烦。 穴窍阴

治疽卒著五指。筋急不得屈伸者。 灸踝骨尖数十壮。或至百壮。

治附骨疽。 穴间使后一寸。灸随年壮。立差。

疗肺痈唾脓血。气雍不通。 穴天突

治肺痈。咳嗽上气。唾血。不下食。胸中气满如塞。 穴亶中

治石痈。凡发肿至坚有根者。是也。歌云(资生经)。 恶患是石痈。不针可药取。当上灸百壮。石子出如雨。

治疡肿振寒。 穴小海

治频肿唇痈。 穴颧髎

王氏云。余尝为刘和叔序。灸痈疽方云。必以毒药攻于内。伐其根也。又以火艾灼其外。宣其毒也。法尽于此矣。痈疽始作灼艾。服大黄等药。无不愈者(大黄宜随人虚实服)。王子病臂疽。京师外医。以为不可治。得一徐人。教以灼艾如枣大。近千壮。又鲁直数患背疮。亦灼艾而愈。灸为第一法也。

治背疽(外科精要)。凡觉背上肿硬疼痛。用湿纸贴肿上。先乾便是痈顶。可用大蒜十头。淡豆半合。乳香一块。如龙眼大。细研。随疮头大小。用竹片作圈子。竹片阔二分许。随大小顿在疮头上。将所研药填平铺上。艾灸之。若痛处灸至痒为度。若痒处灸至痛处为度。以百壮为卒。如头上见疽。及项已上见疽。千万不可用此法。灸之。则反增其疾。

治发背。若初觉赤肿。肿上作小疮。疼不可近。急用针刺上七八针。取冷水。用□□困击射肿上。日夜不止。疼歇肿消。

治发背。头未成疮。及诸爇肿。以湿纸搨上。先乾处是热气冲上。欲作疮子。便灸之。如先疼痛。灸即不痛。以痛为度。

治脚疽及曲脉中痒搔。则黄汁出。是名风疽。灸足大指岐间二七壮。又灸大指头亦佳。

治肺痈正作。吐脓血不止。灸肺兪二七壮。在三椎下两傍各一寸半。及灸臆譆二次七壮。其穴在第六椎两旁各三寸。抱肘取之。

治发背。痈疽。疔肿诸毒。疮初发出。小包如鱼眼。或陷顶。或紫黑色无头。痛疼作渴恶心者。皆恶毒也。此法治肿令消。

速以独蒜切作片。盖其患处。大艾炷多灸。令不痛者痛。痛者不痛。痒者不痒。不痒者痒。毒随火出即愈。如肿而无头。即以湿纸一张。盖合先乾处。即头也。如前以蒜片炷灸之肿大者。五花灸。壮数多为妙。此外科精要方内第一法也。五花灸者。 □□。□□。□如样下灸炷。又云。灸多为善。勿令大热。但痛即去。蒜焦换用。勿损皮肉。体乾不须灸。尝用此大效。

治悬痈。 择人神不在日。早空心先用井花水。调百药煎末一碗服之。微利却须得秋葫芦。亦名苦不老生。在架上而苦者。切皮片置疮上。灸二七壮。昔有人患连年。一灸效验。

骑竹马灸法。治痈疽发背。不问男女。无不效验。

其法。先令病人。以肘凭几间。臂腕要直。用篾一条。自臂腕中曲处横文。男左女右。贴肉量起。直中指尖尽处。截断为则。不量指甲。却用竹扛一条。令病人脱衣骑定。令身正直前后。令人扛起。令脚不著地。又令一人扶定。勿令僵仆。却将前所量臂腕篾。从竹扛坐处。尾骨□氐骨尽处。直向上贴脊背量至篾尽处为则。用墨点定。此是取中。非灸穴也。却用篾作则子。量病人中指节相横文为则。男左女右。截为一则。就前所点记处。两边各量一则。尽处即是灸穴。两处各灸五壮。或七壮止。不可多灸。不问痈生何处。并用此法灸之。无不愈。一云。可看痈发于左则灸右。发于右者灸左。甚者左右皆灸。经云。诸痛疮痒。皆属于心。此二穴。皆心脉所过处。灸之使心火调畅。血脉流通。愈于服药。又灸足三里穴。并气海穴。引热毒气归下。其理甚长。皆良法也。

治大人小儿痈肿。 灸两足大拇指奇中。仍随病左右。

治痈疽。凡痈疽始发。或小或大。或如米粒。皆须微候。急须攻之。若无医药处。即灸当头百壮。一云。七八百壮。其大量者。灸四面及中央二三百壮。亦宜当头以大针针入四分。

治痈肿者。 刺痈上。视痈大小深浅。刺大者多而深之。必端内针。

治发背痈肿。亦溃未溃(出圣惠方)。 用香豉三升。以水和捣作饼子。厚三分。有孔勿覆之。布豉饼。以艾列其上。灸之。取温热勿令破。内如热痛。急汤之。一日两度。灸如有疮。以疮中汁出为度。腋痈大热。刺足少阳五。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痈疽不得顷时回。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傍三痏。与阴脉各二。

治面肿。目痈肿。 刺陷骨出血立已。

治头大侵潭(一作浸淫)。 穴间使

治肠痈及诸痈肿。 灸两手后肘尖上。各一七壮。左右同。 又灸两足大指岐间。各三壮。兼治诸痈肿病。又出两肘。正灸肘头锐骨各百壮。下脓血即差。

痈疽。瘤。石痈。结核。瘰疬皆不可就针角针。角则鲜有不及祸。

瘰疬

治寒热颈瘰疬(资生经)。 穴大迎 五里 臂臑

治寒热颈痛瘰疬。 穴大迎

治寒热瘰疬。缺盆中肿外溃。则生胸中热。满腹大水气。缺盆中痛。汗出。 穴缺盆

治寒热瘰疬咳嗽。 穴五里

治寒热颈项急。瘰疬。臂痛不得举。 穴臂臑

治腋下瘰疬。臂屈伸不得。风痹疼注病。 穴少海

治瘰疬寒热。颈有积气。暴聋肩痛。 穴天牖

治一切瘰疬。在顶上及触处。但有肉结。凝以作瘘。及痈疖者。以独头蒜截两头留心。大作艾炷。如蒜大小。贴沥上灸之。勿令上破肉。但取热而已。七壮一易蒜。日日灸之。取消止。

治一切瘰疬。灸两腋里患沥处宛宛中。日中一壮。七日止。又五里人迎各三十壮。又患人背两边腋下。后文上。随年壮。又耳后发际直脉七壮。

王氏云。有人项上患疬。人教用忍冬草研细。酒与水煎服。以滓傅而愈。次年复生。用前药不效。以艾灸之而除根。有小儿耳后生疬。用药傅不效。亦灸之而愈云。瘰疬初生如梅李大。切忌以毒药点蚀。及针刀镰割。劳疬为甚。即经蚀取之后。无有不死者。特宜戒之。

治疬疡著颈及胸前。 灸乳间

治腋下瘰疬漏。臂疼屈伸不得。风痹漏瘙。 针少海三分。留七呼。泻五吸。针瘰疬先柱针皮上三十六息。椎针入内之。追核入小勿出核。三上三下方出针。

治颈漏。 灸天池百壮。又心鸠尾下宛宛中。七十壮。又章门。临泣。支沟。阳辅百壮。又肩井随年壮。又以艾炷绕四边周匝七壮即止。若诸恶漏中冷息肉出。灸足内踝上各三壮。二年者六壮。

治一切瘰疬。以手仰置肩上。微举肘取之。肘骨尖上是穴。随所患处。左即灸左。右即灸右。艾炷小筯头大。三壮即愈。复作。即再灸。不过三次。除根。神验。百一选方云。者汤寿之顷宰钟离有一小鬟。病疮已破。传此法于本州。一曹官早灸。晚间脓水已乾。凡两灸。隧无恙。后屡以治人皆验。骆安之妻。患四五年。疮痂如白。螺靥不退。辰时著艾。申时即落。所感颇深。凡三作三灸。遂出根矣。

灸瘰疬。灸两腋中患瘰疬处宛宛中百壮止。又用生商陆捣捻饼子。置瘘上。以艾炷灸饼上。乾熟则易之。灸三十壮。一云。二七壮。

治疬。 用韭菜畦中蚯蚓粪。和水为饼子。量疮大小用之。过疮二三钱地位。贴疮上。外以艾圆灸之。患人觉得疮热。或痛止火。休去饼子。上以膏药固定。少五日。远七日。平复如初。疮已破愈好医。未破者自痊。

治疬疮。 用七月七日日出时收麻花。五月五日收艾二件。作炷子。于疬疮上灸百壮。

治卒患瘰疬子不痛方。 取桃树皮贴上。灸二七壮。

治瘰疬疮。 用蒜薄切。铺于疮上。用艾圆灸得知疼痛。次用水鸡弹九个。每三日齐造三个。每一个内斑蟊七个。去翅足。巴豆半粒。分作三分。或一粒。过三日又灸。又用三个。每个用十四个斑蟊。巴豆半粒。亦或一粒分作三分。再过三日。又灸。每个用二十一个斑蟊巴豆一粒。分作三分。如无信少许。

治瘰疬结核。宜用此灸法。 用巴豆一枚。又皮心。艾叶一鸡子大。相和捣烂。擘碎曝乾。捻作炷。灸疬子上。三壮即止。

治瘰疬灸葶苈饼子法。 用葶苈子二合。豉半升。汤浸令软。捣熟捻作饼子。如钱厚。安在苈子上。以艾炷如小指大。灸饼子。五日一度。灸七壮。不可破头。不可灸葶苈。气入脑能杀人。

治瘰疬结核。宜灸莨菪根法。 用莨菪根一两。粗者切厚。约三四分。安疬子上。紧作艾炷灸之。热彻。则易五六炷。频频灸。当即感退矣。

治瘰疬。 凡瘰疬欲成瘘。四周畔灸之即瘥。一云于连核引脚处截灸之。即不开。去后。乃当顶灸之。各七壮。

治瘤瘿气咽肿(资生经)。 穴天府 臑会 气舍

治瘘。 穴通天。灸五十壮。 胸堂羊矢灸百壮。

治颈有大气。 穴脑户 通天 消泺 天突

治项瘿气瘤及臂肿。 穴臑会

治瘤瘿肿咽。 穴气舍

治瘿上气。肩不举。 穴浮白

治瘿上气短气。 穴肺兪。灸百壮。

治瘿上气胸满。 穴云门。灸五十壮。

治瘿恶气。 穴天府。灸五十壮。胸堂百壮。

治瘿劳气 穴冲阳。灸随年壮。

治瘿。 穴天瞿。灸三百。横三间小灸之。

治瘿气面肿。 穴通天。灸五十壮。

治瘿。 穴中封。灸随年壮。

治诸瘿。 灸肩髃。左右相对宛宛处。男左十八壮。右十七壮。女右十八壮。左十七壮。或再三取差止。又风池灸百壮。又两耳后发际百壮。又耳后发际有一阴骨。骨间有一小穴。亦有动脉。准前大效。

治瘿恶气。 大椎横三间。十灸之。风池穴。耳上发际。大椎各百壮。大椎两边各寸半。小垂下。各三十壮。又臂臑随年壮。 凡五处共九穴。又垂两手两腋下文头。各百壮。针亦良。

资生经云。大智禅师。治皮肤头面生瘤。大如拳。小如枣。或软或硬。不痛不可辄灸。天南星(生乾皆可)滴少醋研膏。先将小针刺病处。令气透。以药膏摊纸上贴三五度差。此一说也。故并存之。

治脑瘘。诸节诸痈。肿牢坚治之方。 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著肿上。以少唾湿附子。艾灸附子。令热彻附子。欲乾则更唾湿之。常令附子热彻。附子欲乾。则更气入肿中。无不愈。此法绝妙不传。凡肉瘤勿治。治之杀人(肘后方云。不得灸针)。

治血滞。面生赘瘤。 艾灸十壮。即用醋磨雄黄涂之。纸上剪如靥子大。贴于灸处。用膏药封贴。二日易。候折出脓如豆粉愈。

治瘿瘤病。 男左女右。肘后屈高骨尖点穴。却伸手背灸七壮。并灸胸坎骨下巨阙穴五壮。常服复元通气散大效。

疗诸瘿。 头冲(一作颈冲。一作臂臑)。各随年壮。

治诸瘿。 将患人男左女右。以绳量手中指。从指端齐绳头向下至指下横文上截绳头中屈。从横文直下点绳头。灸七壮。五年以后。量加壮数。须三月三日午时下灸。无不差者。石瘿难愈。气瘿易治。

疣目

治手足勿生疣目(资生经)。作艾炷如疣目大。灸三壮即除。

治生疣目

资生经云。疣目虽可灸。千金方亦有用杏仁烧令黑。研。骨涂上者。有用松柏子和合。涂之一宿。失去者。有用牛口中涎。数涂。自落者。有用苦酒渍石灰。六七日滴取汁点疣上。小作疣即落者。有以猪脂揩痒处。令少许血出即差。神验。无以加者。不必专拘灸也。

蛊毒

治法 当足下小指尖上。灸三壮。当有物出酒上得者。有酒出饭上得者。有饭出肉菜上得者。有肉菜出即愈。神验。皆于灸疮上出。

治蛊毒。 穴巨阙

尸厥中恶

主卒起僵仆。恶见风寒(资生经)。 穴百会 玉枕

主暂起僵仆。 穴通天 络却

主僵仆不能久立。烦满里急。身不安席。 穴大杼

主卒尸厥不知人。脉动如故。 穴隐白 大敦

主尸厥暴死。 穴金门

主恍惚尸厥。烦痛。 穴中极 仆参

治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者。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动如故。其形无所知。其状若尸。刺足大指之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取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后取手大指之内。去爪甲如韭叶。后刺手心主。少阴兑骨上之端各一痏。主已以筒吹其两耳中。立已。不已。拔其左角发方寸。燔治饮以淳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主厥逆。足卒青。痛如刺。腹若刀切之状。大便难。烦心。狂见鬼。好笑。卒面四肢肿。 穴丰隆

主卒中邪恶。飞尸。胸胁满。时上抢心。呕吐喘逆。咽乾胁痛。胁旁刺五分。灸五十壮。在腋下四肋间。高下正与乳后二寸陷中。举腋取之(俗名注市)。

主恶风邪气遁尸。内有瘀血。 九曲中府刺入五分。灸三十壮。又云灸五十壮。此法神良。

主卒中。恶风邪气。飞尸恶注。鬼语遁尸。 穴天府

治卒尸厥不识人。足寒不能温。 穴隐白

治恍惚尸厥不知人。 穴中极

治尸厥壮如死。 穴大敦

治尸厥如中恶状。霍乱。癫癵狂见鬼。 穴仆参

治尸厥。口噤气绝。壮如中恶。心腹胀满。尸厥如死不知人。 穴厉兑

治癫癵。尸厥暴疝。 穴金门

治腋肿膨。失志身热。飞尸遁注。痿厥不仁。 穴委阳

疗尸厥走注。胸背连痛。 穴魂门

疗癫疾尸厥。霍乱马癵。 穴仆参

疗卒中恶鬼注。不得安卧。 穴天府

疗尸厥。 穴攒竹 禾髎

凡尸厥而死脉动如故。此阳脉下坠。阴脉上争。气闭故也。针百会入三分补之。灸熨手。熨两胁下。又灶突墨弹丸大。浆水和饮之。又针足中指头。去甲如韭叶。又刺足大指甲下内侧。去甲三分。一云灸百会百壮。

治卒中恶。 穴水沟

凡五尸者。飞尸。遁尸。风尸。沉尸。尸疰也。今皆取一方。兼治之。其状腹胀痛急不得气息。上冲心胸。旁攻两胁。或累块踊起。或挛引腰背。治之法。灸乳后三寸。男左女右。可二七壮。不止者。多壮数。取愈止。又两手大拇指头各七壮。又心下三寸六十壮。又乳下一寸。随病左右多其壮数。又以细绳量患人两乳头内。即截断中屈之。又从乳头向外量。使当肋罅于绳。灸三壮或七壮。男左女右。

治卒疰忤。攻心胸。 灸第七椎。随年壮。又心下一寸三壮。又手肘约文。灸随年壮。

治五毒疰。不能饮食。百病。 灸心下三寸。胃脘十壮。

治水疰。口中吐水。经云。肺来食后乘肾吐水。灸肺兪。又灸三阴交。又灸期门。泻肺补肾。各随年壮。

治一切疰无新久。及治诸气。神良。 先仰卧。灸两乳边斜下三寸。第三肋间。随年壮。可至三百壮。一名注市。

治鬼神邪。 穴间使

治鬼神邪卒死。 穴阴囊下第一指里十四壮。

王氏云。有贵人内子。产后暴卒。急呼其母。为办后事。母至。灸会阴。三阴交。各数壮而苏。盖名医女也。

治溺死一宿尚可救。 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灸亶中季肋间二七壮也。又灸鼻下人中七壮。又灸阴囊下法下部一寸百壮。若妇人灸两乳中间。久以爪刺人中。良久以针针人中。人至齿立起。此亦全是魏大夫传中扁鹊法。即赵太子之患。又张仲景云。尸厥。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然而死也。 又灸亶中穴二十八壮。

治尸厥。 针百会。当鼻中入发际五寸。针入三分。补之。针足大指甲下内侧。去甲三分。又针足中指甲上各三分。大指之内去端韭叶。又针手少阴锐骨之端。各一分。

治尸躡。 刺任脉玉泉一穴。在脐下四寸。针入三分。 次针足太阴经隐白二穴。在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针入三分。更兼两胁下熨之。

治卒中五尸。 又以四指尖其痛处灸指下际数壮。令人痛爪其鼻人中。又爪其心下一寸多。其壮取差。

治尸厥。 灸头上百会穴。四十九壮。兼脐下气海丹田穴三百壮。觉身体暖即止。

治一切病。食疰。 灸手小指。随年壮。男左女右。

治尸厥。 穴属兑。灸三壮。炷如小麦大。

治卒死。 口开而张目及折者(肘后)。 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仍饮以五毒诸膏散。有巴豆者良。

治卒死。而四肢不曲失便者。灸心下一寸。脐下三寸。脐上三寸。各一百壮。

治中恶(肘后)。 灸胃脘五十壮。又以绳横其人口以为度。度脐去四面各一处。灸三壮。令火俱起也(又用心下灸下头。五壮也)。

治尸厥。 以绳围其臂腕。男左女右。绳后大椎上度下行脊上。灸绳头五壮是。又亶中二七壮。

治卒中邪魅恍惚振噤。 灸鼻下人中。及两手足大指爪甲。本令艾丸半在爪上半在肉上。各七壮。不止至十四壮便愈。炷如雀屎大。

治中恶短气欲死(肘后)。 灸足两拇指上甲后聚毛中。各十四壮。即愈。未差又灸十四壮。前灸三七壮。

治救卒客忤者中恶之类也。 多于道路门外得之。令人心腹胀满。绞痛气冲心胸。不即治亦杀人(肘后)。灸鼻下人中三十壮。令切鼻柱下也。以水渎粳米取汁一二升。饮之。口已禁者。以物强发之。

治卒忤死又治卒死而张目反折者(肘后)。灸手十指爪下各三壮。又灸鼻下人中三壮。又灸肩井百壮。又灸间使七壮。又巨阙百壮。

又法 令大痛爪人中取醒。不起者卷其手。灸下文头。随年壮。

治卒死无脉。及治尸厥。 针间使各百余息。又灸鼻下人中。又灸熨斗。熨两胁下。又葱刺耳。 又灸其唇下宛宛中。各承浆。大良。又以细绳围其人肘宛宛中。男左女右。伸绳从背上大椎度以下。行脊上灸绳头。一云五十壮。又从此灸。横行各半绳。

此凡三灸。各灸三即起。

治卒死。并治卒忤死(肘后)。 灸心下一寸巨阙。脐上三寸连里。脐下四寸中极。各百壮。

治卒死。而口噤不开者。 以缚两手大拇指。灸两白肉中二十壮。

治自缢死。 灸四指本节陷中。大指本文名曰地轴。各七壮。

治溺水死。灸法。 急解本人衣服。脐中灸百壮。或倒悬病人。挑其脐上垢。或推两耳中。或绵包皂夹末。内下部。外台云。虽溺死一宿者。以皂夹末绵裹内下部。须臾出水即活。

治卒中恶。短气欲死。 以其人置地。取利刀画从肩起。男左女右。画地令周边讫。以刀锋刺病人鼻下人中。令入一分急。勿动其人。当鬼语求去。乃具问。何与何故来。自当讫去。乃以指灭向所画地。当肩上头数寸。令得去。不可具诘问之。

治鬼击卒死。及诸暴绝证。 灸鼻中一壮立愈之。不瘥。更灸脐上一寸七壮。及两鮧白肉际。取差。又灸脐下一寸三壮。及两脚大拇指内离甲一韭叶许。各灸三五壮即活。脐中灸百壮亦效。

治鬼魅惊恐哭泣。 上星穴。直鼻入发际一寸。灸五壮。又唇表中央线者中。灸三壮。 又主邪鬼妄语。

治鬼击。 刺足阳明三里二穴。 手少少阳经支沟二穴立愈。不愈复刺灸。

灵枢经云。刺之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气至。勿复针。

治中恶卒死。短气。 胃脘穴。甲乙经云。太仓胃募也。在上脘下一寸。若蔽骨下脐中。手太阳少阳足阳明所生。任脉之会。宜灸三壮又云。灸足大指横文。随年壮。左右。又云刺督脉水沟一穴。任脉中腕气海二穴。凡刺胸腹者。必以布缴。乃单布上刺。又灸两足大爪甲。聚毛甲中七壮。此华佗法。又云三七壮。又灸脐中百壮。

虫兽伤

治猘犬所伤。不出汗发寒热(见外丘穴)。速以三壮灸。可灸啮处。即愈。春末夏初。狂犬咬人。即令人狂。过百日乃得免。当终身禁食犬肉蚕蛹。食此。则发不可救也。先去却恶血。灸疮中十壮。明日以后。日灸一壮。百日乃止。忌酒。每七日捣韭汁饮一二盏。

治睡著蛇入七窍。 以艾灸蛇尾即出。又法。 刀破蛇尾些子。入椒七粒。蛇自出。出后。以雄黄朱砂细细研煎人参汤。调灌除蛇毒。

治蛇伤。 即以溺溺之。拭乾。以艾灸之效。又云。朝野佥载。记艾炷当毒蛇啮处。灸引出毒气。差。薄切独头蒜。贴咬处。灸热彻即止。灸蛇毒上三七壮。无艾以火头称疮孔大小热之。

治狂犬咬人。 令人吮去恶血尽。灸百壮。后日日灸。百日止。若血不出。一生忌酒猪肉。

治一应蛇虺蜈蚣咬伤。 用艾炷于伤处。灸三五壮。拔去毒即愈。或七壮。其痛立已。

治毒蛇所伤。 用艾炷当吃处灸之。引去毒气即差。其余恶虫所螫。马汗入疮等。用之亦效。

治射工中人。寒热。或发疮。在一处有异于常者。又云。江南有射工毒虫。一名短狐。一名蜮。常在山间之水中行。及浴。此虫口中横骨角弩。即以射人形影则病。若见身中有此疮者。右切蒜令薄以搨疮上。灸蒜上十壮瘥。

治射工毒。灸疮毒处射工毒。若见身中有积疮处。便急治之。用急周绕遍。去此疮边一寸。则灸一处。百壮疮上百壮。大良。

治沙虱毒。 用大蒜十斤。著热灰中温令热。断蒜及热拄疮上尽十斤后。复以艾灸上七壮则良。

又方 已深者。针挑取虫子。正如疥虫著瓜上。映光方见行动也。挑不得。便就上灸三四壮。则虫死病除。若觉犹惛惛。见是其病已大深。便应休土俗作方术拂出之。并诸汤药以浴。皆三升出都尽乃止。亦依此方。并杂用前中溪毒。及射工发急救七日中宜差。不尔。则仍有飞虫来入攻。啖人心脏便死。慎不可轻。

治蝎螫不可忍者。 详其经络部分。逆顺蹙气。毫针刺之。其针过即咒曰。天灵节荣。愿保长生。太玄之一。守其真形。脏腑神君。各保安宁。神针欲下。万毒潜形。急急如律令敕。凡针咒之。其病速愈。点念一遍。吹一口气。如针上刺之。

治蛇螫。嚼盐唾上讫。灸三壮。复嚼盐唾灸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