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国学名著>普济方>卷一百十九 积热痼冷门 总论

《普济方》卷一百十九 积热痼冷门 总论·

卷一百十九 积热痼冷门

普济方卷一百十九 积热痼冷门 总论

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夫人一身不外乎阴阳气血相与流通焉耳。如阴阳得其平则疾不生。阴阳偏胜则为痼冷积热之患也。所谓痼冷者。阴阳沉痼而不解也。积热者。阳毒蕴积而不散也。故阴偏胜则偏而为痼冷。阳偏胜则偏而为积热。古贤云。偏胜则有偏害。偏害则致偏绝。不可不察也。大抵真阳既弱。胃气不温。复啖生冷冰雪以益其寒。阴冱于内阳不能胜。遂致呕吐涎沫。畏冷憎寒。手足厥逆。饮食不化。大腑洞泄。小便频数。此皆阴偏胜而为痼冷之证也。其或阴血既衰。三焦已燥。复饵酒炙丹石以助其热。阳炽于内阴不能制。遂致口苦咽乾。涎稠目涩。膈热口疮。心烦喜冷。大便闭结。小便赤淋。此皆阳偏胜、而为积热之证也。施治之法。冷者热之。热者冷之。痼者解之。积者散之。使阴阳各得其平。则二者无偏胜之患矣。五常政大论云。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夫治热以寒温而行之者有三。大热在身。止用黄耆、人参、甘草。此三味者皆甘温。虽表里皆热。躁发于内扪而肌热于外。能和之汗自出而解矣。此温能除大热之至理。一也。热极生风。及左迁入地。补母以虚其子。使天道右迁顺行。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况大热在上。大寒必伏于内。温能退寒以助地气。地气者。在人乃胃之生气。使正气旺。三也。治寒以热凉而行之者何也。此亦有三。北方之人为大寒所伤。其足肿胀。乃寒胜则浮使之然也。若火炙汤浴必脱毛见骨。以新汲凉水浴之。少时见完复矣。更有大寒冻其面或耳。若近火汤浴必脱皮成疮。须先于凉房处停止少时。以温手烙熨必能完复。此凉而行之。除其大寒之理。一也。大寒之气必令母实。乃地道左迁入肺逆行于天。以凉药投之。使天道右迁而顺天令。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况大寒在外。其大热伏于地下者。乃三焦包络天真元气所居之根蒂也。热伏于中。元气必伤。在人之身乃胃也。以凉药和之。则元气充实而不伤。三也。

诸热附论

黄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因热稍愈犹未尽除。不戒饮食劳动。情欲扰乱。奈脾胃气虚未。能消化坚食。故热复生。五脏皆有热。夫热病者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则为病热。寒毒薄于肌肤。阳气不行散。发而内为怫结。故伤寒者反病为热。热虽甚不死。巨阳为首。巨阳者诸阳之属也。诸阳为热以气。诸阴为寒以血。热病已愈。其有复作。谓病已衰而热有余所藏。因其谷气相搏。两热相合故有所遗。缘热也。虽邪气而不尽遗。热在故当复作。五脏俱热者皆视之。肝热左颊先赤。心热颜先赤。脾热鼻先赤。肺热右颊先赤。肾热颐先赤。肝热者小便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惊胁满。手足燥而不得安卧。心热者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脾热者。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吐。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仰。腹满泄。两颔痛。肺热者。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肾热者。腰痛骨□行痠。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骨□行寒且痠。足下热。不欲言。经曰。汗出脉躁盛一死。脉不与汗相应其病二死。狂言失志者三死。皆是怫热郁结不能解散。以致危殆。素问。诸热瞀瘛。暴喑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胕肿疼痠。气逆。皆手少阳相火。心胞络三焦之气也。夫肾水真阴本虚。心火狂阳积热已甚。以致风热壅滞。头面昏眩。肢体麻痹。皮肤瘙痒。筋脉拘倦。胸膈痞满。时或痛闷。或鼻窒鼽衄。口舌生疮。咽喉不利。牙齿疳蚀。或遍身生疮癣。疥或睡语咬牙。惊惕虚汗。或健忘心忪。烦燥多睡。或大小便涩滞。或烦热腹满。或酒过积毒。劳役过度。中外一切劳损。神狂气少。心志不宁。口苦咽乾。饮食减少。变生风热诸疾。虚羸困倦。或酒病瘦瘁。及老弱虚人。或脾肾经虚。风热燥郁。色黑齿槁。身瘦焦痿。或热中烦满。饥不欲食。或瘅成消中。善食而瘦。或消渴多虚头面。数小便。或服甘辛热药过度。变成三消。上则消渴。中则消中。下则消肾。小便白膏也。

凡人患大热。皆须候脉。若夫大热者。不得一准方用药。皆准病用药。大热不可耐者。当两倍三倍大。大热者乃至十倍用之。乃可制之尔。有人苦热不已。皆由服石所致。种种服饵不能制止。惟朴硝煎可以定之。武德中有贵高人师。市奴谓之金石凌非也。此方直用二硝、寒水石、石膏可也。即不劳金。有金者贵高人所加也。

有表而热者。谓之表热。无表而热者。谓之里热。有暴热者。病在心肺。有积热者。病在肾肝。治暴热者。局方雄黄解毒丸。积热者。局方妙香丸。暴热心肺上喘者。谓之高喘。木香金铃散主之。上焦热而烦者。大黄散主之。脏腑秘者。牛黄散主之。有上焦热而无他证者。桔梗汤主之。有病久憔悴。发热盗汗。谓之五脏齐损。此热劳骨蒸之病也。瘦弱虚烦。肠癖下血。皆蒸劳也。治法宜养血益阴。热能自退。此谓不治而治也。钱氏地黄丸主之。酒面煎火□尃。雄附峻补。皆能生热。谓之积者何哉。夫人偏阴不可以无阳。偏阳不可以无阴。惟在冷热得中而已。矫枉过正。识者忧焉。然则欲去积热将何如。曰三黄汤丸第一药耳。惟热甚则能伤血。热出于心。洗心散所不可阙。热能伤血。四顺清凉饮又不可无。此自本自根之论也。若夫酒后之面。饭后之酒。最易积热。又当防于未然。经曰。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内虚而潮燥。言言□严。结中便涩。外攻即肿毒目赤。疮堵咽喉。大热炎上。治以寒凉酸苦涤荡。泄而勿补。

紫雪出和剂方 疗脚气毒遍内外。烦热不解。口中生疮。狂易叫走。瘴疫毒厉卒死。温疟。五尸五疰。心腹诸疾。□□□剌痛。及解诸热药毒发。邪热卒黄等。并解蛊毒鬼魅。野道热毒。又治小儿惊癵百病。

黄金一百两 石膏 寒水石 磁石 滑石以上四味各三斤捣碎水一斛煮至四斗去滓入下项 犀角屑 羚羊角屑 青木香捣碎 沉香捣碎各五两 玄参洗焙捣碎 升麻各一斤 甘草锉炒八两 丁香一两捣碎 以上八味入前药汁中。再煮取一斗五升。去滓。入下项。

朴消精者十斤 消石四升如阙芒消亦得每升重七两七钱半 以上二味入前药汁中。微火上煎。柳木篦搅不住手。候有七升投在木盆中。半日欲凝。入下项。

朱砂飞研三两 麝香当门子一两三钱半研 以上二味入前药中。搅调令匀。寒之二日。

右药成霜雪紫色。每服一钱或二钱。用冷水调下。大人小儿临时以意加减。食后服。

消痞丸出宣明论 治积湿热毒甚者。身体面目黄。心胁腹满。呕吐不能饮食。痿弱难以运动。咽嗌不利。肢体焦尩。眩悸膈热。坐卧不宁。心火有余而妄行。上为咳血衄血。下为大小便血。肠风痔痿。三焦壅滞闷。瘅热消渴。传化失常。小儿疳积热。

黄连去须 乾葛各一两 青黛研一两 牵牛二两 黄芩 大黄 黄檗 栀子 薄荷 藿香 厚朴去皴皮 茴香炒各半两 木香 拣桂各二两(分) 右为细末。滴水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新水下。温水亦得。小儿丸麻子大。病本湿热内余。本自利者。去大黄、牵牛。忌发热诸物。

龙脑丸出本事方 治胸中郁热。肺热喘嗽。口臭喉腥。脾疸口甘。丈夫吐血。妇人血崩。并皆治之。

真蒲黄一两 麦门冬去心二两 阿胶一两 甘草一两半 人参一两 川当归去芦一两 黄耆一两半 木通一两 生乾地黄三两 龙脑薄荷五两净叶 柴胡好者一(半)两 右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病上焦饭后用熟水吞下。微嚼破更好。病下焦空心服。小儿加减与之。

犀角丸 治积热胸膈有停滞。

犀角 黄连 黄芩 橘皮 滑石 大黄各三两 牵牛头末四两 槟榔 木香 薄荷 青皮 川芎各一两 右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丸数量人虚实。常服温暖丹田。

麝香上清丸出仁存方 治心经有热。咽膈不利。目赤口渴。小便赤涩。

辰砂一两 马牙硝 天竺黄 甘草各半两 海金沙 防风 滑石 麝香 脑子各一分 牛黄半钱 吉荷半两 右研细。蜜丸。每一两作十五丸。金箔为衣。每服一丸。细研薄荷汤下。一方有川芎、防风、石膏各一两。余药同前。一方无吉荷。

真珠散出和剂方 治男子妇人五脏积热。毒气上攻。心胸烦闷。口乾舌燥。精神恍惚。心忪闷乱。坐卧不宁。并宜服之。

瓜蒌根末 琥珀 真珠粉 寒水石煅醋淬研 铁粉 朱砂研飞 甘草末生 川大黄 牙硝枯研 右等分。为末拌匀。每服一钱。以竹叶汤温调下。不拘时候。

防风散 治积热上冲。头热火痛入顶中。

防风去芦 羌活去芦 薄荷去粗根 当归去尾 大黄 栀子去皮 川芎各一两 蝉蜕二十个去足翼 粉草五分(钱) 右为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灯心二十茎。苦竹叶十皮煎。食后服。一方无粉草。

碧雪 治一切积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心中烦燥。咽物妨闷。或喉闭壅塞。水浆不下。天行时疫。发狂昏愦。并皆治之。

芒硝 青黛 石膏煅过研飞 寒水石研飞 朴硝 硝石 甘草 马牙硝各等分 右将甘草煎汤二升。去滓。却入诸药再煎。用柳木篦不住手搅。令消溶得所。却入青黛和匀。倾入沙盆内。候冷结凝成霜。研为细末。每用少许含化咽津。不拘时候。如喉闭壅塞不能咽物者。即用小竹筒吹药入喉中即愈。频神效。

天门冬饮 治上膈壅盛。咽喉肿痛。唇焦舌乾。腮颊生疮。痰热烦渴。

天门冬去心三分 紫苏叶半两 百药煎半两 黑参细实者汤浸洗焙乾 牛蒡子炒 甘草微炙已上三味各一两 人参去芦头 硼砂别研 脑子别研已上三味各二分 右为细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一两作二十丸。每服一丸。细嚼。生姜汤下。食后临卧。

凉膈散 治大人小儿脏腑积热。烦燥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秘结。一切风壅宜服。一方加黄连半两。名黄连清心汤。

川大黄 朴硝 甘草炙各二十两 山栀子仁 薄荷叶去梗 黄芩各十两 连翘二斤半 右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小儿可服半钱。更随岁数加减服之。得利住服。一方咽嗌不利肿痛。并涎嗽者。加桔梗一两。荆芥穗半两。咳而呕者。加半夏二钱半。生姜煎。鼻衄呕血者。加当归、芍药、生地黄各半两一料内如淋閟者。加滑石四两。茯苓一两。或閟而不通。脐下收如覆椀。痛閟不可忍者。乃肠胃乾涸。膻中气不下。故经所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膻中者。臣使之官。名三焦相火。下合右肾为气海也。王注曰。膀胱津液之腑。胞内居之。少腹处。内藏胞器。若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溲便注下。气海气乏不及。则閟隐不通。故不得便利也。先用木香、沉香各三钱。酒调下。或八正散。甚则宜上涌之。令气通达。小便自通。经所谓病在下上取之。王注曰。热攻于上。不利于下。气盛于上。则温辛散之。苦以利之。

七宝洗心散 治热壅不调。鼻塞声重。咽乾多渴。五心烦热。小便赤涩。大便秘滞。及风壅壮热。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节烦疼。热气上冲口苦唇焦。咽喉肿痛。痰涎壅塞。涕唾稠粘。心神烦燥。眼涩睛疼。

大黄面裹煨去面焙 芍药 甘草炙 麻黄不去节 当归 荆芥穗各六两 白术一两半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薄荷三叶。同煎七分。温服。小儿麸豆疮疹欲发。先狂语多渴。及惊风天吊。可服一钱。并临卧服。大人五脏壅实。欲要溏。加至四五钱。热服。

天竺散 治脏腑积热。烦燥多渴。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山栀子去壳 连翘各三钱 甘草三两二钱 瓜蒌根二两六钱 鸡冠 雄黄半钱 郁金用皂角水煮切片焙乾三钱 天竺黄五钱 右为末。每服一钱。食后临卧。新汲水调服。一方无天竺黄。

朴硝煎

朴硝一斤 芒硝八两 寒水石四两 石膏 金各二两 右先纳二硝于八升汤中搅令消。以好纸蜜封一宿。澄取清。纳铜器中。别捣寒水石、石膏碎如豆粒大。以绢袋盛之。纳汁中以微火煎。候其上有膜起。以筯投中。著筯如凌霜凝白。急下泻著盆中。待凝取出。烈日曝乾。积热困闷不已者。以方寸匕。白蜜一合。和冷水五合。搅和令消。顿服之。日三服。热定即止。

治积热方

枳实 黄芩 大黄 黄连 芒硝各二两 右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酒服三十丸。加至四十丸。日一服。

治热匿□<?虫虫>烦满不能食。

以稀莶生捣汁。服三四合。多则令人吐。

治热气消食。

以檐罗杂昆布为羹食之。

消毒麻仁丸 治诸般风气上壅。久积热毒。痰涎结实。胸膈不利。头旋目运。或因酒面炙火□尃毒食所伤。停留心肺。浸渍肠胃蕴蓄不散。久则内郁血热。肠风五痔。外则发疮疡痈喑。赤斑游肿。浑身燥闷。面上□□查赤。口乾舌裂。咽喉涩痛。消中引饮。或伤寒时变。口鼻出血烦燥者。及风毒下疰。疮肿疼痛。脚气冲心闷乱。一切风热毒气。并皆治之。

杏仁生去皮尖二两 大黄生五两 山栀子仁十个 右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夜卧温汤吞下。利下赤毒胶涎为效。服时随意加减。此药甚稳善。不损脏腑。常服搜风顺气解毒。治小儿惊热。以蜜汤化下三五丸。极效。

青解毒丸 治大人小儿五脏积热。毒气上攻胸膈烦闷。咽喉肿痛。赤眼痈肿。头面发热。唇口乾燥。两颊生疮。精神恍惚。心忪闷乱。坐卧不宁。及伤暑毒面赤身热。心躁烦渴。饮食不下。

寒水石研 石膏研各十六两 青黛二(八)两 右细研如粉。入青黛和匀。蒸饼七个。水调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食后新汲水化下。或细嚼。用生姜水下亦得。如中诸毒并宜服之。及小儿惊风潮热。痰涎壅塞。心胸烦燥。颊赤多渴。睡卧不稳。每三岁儿可服半粒。更量岁数加减与之。

无忧散 治诸热谵语。精神昏迷。及里有蓄热。

天南星牛胆浸为末一两 脑子半钱 右同研匀。每服三钱。浓煎人参汤调下。如人行三里地更饮人参汤一盏投之。须泄下恶物为度。累用有效。

清心丸 治经络中热满。心忪恍惚。膈热梦遗。不可全作虚冷。亦有经络热而得之者。

黄檗二两生用 龙脑二钱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十丸。临卧麦门冬汤送下。

玄明粉 治邪热所干。膈上气滞。五脏秘涩。

用朴硝煎过。澄滤五七遍。至夜于星月下露至天明。自然结成青白块子。用瓷罐子按实于炭火内。从慢至紧自然成汁。煎沸。直候不响。再加顶火。一煅便取出。于净地上倒下。用盆合盖了以去火毒。然后研为细末。每二斤入甘草生熟二两为末。一处搅匀。临卧斟量用之。或一钱二钱。以桃花煎汤或葱白汤下。此药本性寒。烧过性温无毒。忌诸般鱼及毒物等。

又方 治寒热虚热上攻口疮。

用附子一个。炮去皮脐切片。水两大椀。煎至一小椀。入沉香末二钱。再略煎候冷服。空心早辰先服黑锡丹百粒。大要治虚热上攻者。一方用四味黄耆建中汤煎。放冷服亦妙。

当归龙胆丸 治肾水阴虚。风热蕴积。时发惊悸。筋惕搐搦。神志不宁。荣卫壅滞。头目昏眩。肌肉瞤瘛。胸膈痞塞。咽嗌不利。肠胃燥涩。小便淋閟。筋脉拘苛。肢体痿弱。暗风癵病。小儿急慢惊风。常服宣通血气。调顺阴阳。病无再作。

当归焙 草龙胆 大栀子 黄连 黄檗 黄芩各一两 大黄 芦荟 青黛各半两 木香一分 麝香半钱别研 右为末。炼蜜和丸如小豆大。小儿麻子大。生姜汤。每服二十丸。忌发热诸物。宜兼服防风通圣散。一方加牵牛二两。

既济清神饮 益肾水。降心火。清上实下。

桔梗 黄芩 川芎 当归 茯苓 羌活 白术 山栀子各一两 薄荷 甘草 知母各半两(钱)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入蜜调服。

麦门冬散 治男子妇人蕴积邪热。心胸烦闷。咽乾口燥。睡卧不安。或大小肠不利。口舌生疮。并皆治之。

小草去心 黄连去须 升麻去粗皮 犀角屑 甘草炙 枳壳去瓤炒黄 黄芩 大青去根各半两 芒硝一两 麦门冬去心三分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食后温服。

导赤丸 治心肾凝滞。膀胱有热小便不通。风热相搏。淋沥不宣。或服补药过多。水道蹇涩。出少起数。脐腹急痛。攻疰阴间。或心肺壅热。面赤心忪。口乾烦渴。及痈肿发背。血脉瘀闭。服此排脓内消肿毒。疏导心经邪热。应内蕴风热。五般淋疾。皆治之。

赤芍药 茯苓去皮 滑石各四两 生乾地黄焙 木通去节各半斤 大黄炒十五两 山栀子仁炒一十二两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食后用温熟水吞下。

乌梅丸 生津止渴。凉咽膈。

好百药煎一斤 乌梅肉一(二)两 朴硝二两 砂仁半两(斤) 香白芷半两 薄荷三两 豆粉五两 右为极细末。甘草膏和丸龙眼大。含化。

龙脑饮子出和剂方 治大人小儿蕴积邪热。咽喉肿痛。赤眼口疮。心烦鼻衄。咽乾多渴。睡卧不宁。及除痰热咳嗽。中暑烦燥。一切风壅并宜服之。

缩砂仁 瓜蒌根各三两 藿香叶二两四钱 石膏四两 甘草蜜炒十六两 大栀子仁微炒十二两 右为末。每服一钱至二钱。用新汲水入蜜调下。又治伤寒余毒。潮热虚汗。用药二钱。水一盏。入竹叶五六片。煎至七分。温服。并食后服。一方有薄荷。

牛黄膏出济生拔粹方 治热入血室发狂不认人者。

牛黄二钱半 朱砂 郁金各三两(钱) 脑子 甘草各一钱 牡丹皮三钱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皂子大。新汲水化下。

加减大府丸出御药院方 治心经蕴热。头目壅赤。小便秘涩。

木通一两半 黄连去须三分 黄芩去黑皮一分 赤茯苓去黑皮半两 生乾地黄洗切焙一两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四十丸。食后温水下。

消毒犀角饮出和剂方 治大人小儿内蕴邪热。咽膈不利。痰涎壅嗽。眼赤脸肿。腮项结核。痈毒肿聚。遍身风疹。瘅毒赤□□畾。及疮疹已出未出不能快透。并皆治疗。小儿疹豆欲出。及已出热未解。急进此药三四服。快透消毒效。

防风去叉八两 荆芥穗二斤 甘草炙十六两 鼠粘子炒六十四两 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大便实加大黄用。

牛黄泻心汤出御药院方 治心经邪热狂语。精神不爽。

脑子 牛黄 朱砂各二钱半 大黄末生一两 右同研极细。每服三钱。凉生姜蜜水调下。

龙脑丸出宣明论 治大人小儿一切蕴积热毒不散。及阴瘾疹。

龙脑 朱砂 硼砂 牛黄各等分 右末。閒黄蜡为丸米粒大。每服三五丸。浸甘草、人参汤下。无时候。

四顺清凉饮出仁斋直指方一名四顺饮子 治血脉壅实。脏腑生热。颊赤多渴。五心烦燥。睡卧不宁。四肢抽掣。及因饮食不时。寒温失度。血气不理。肠胃不调。或温连滞。欲成伏热。欲发风癵。又治风热结核。头面疮疖。目赤咽痛。疮疹余毒。一切壅滞。并宜服之。

大黄米汁蒸切焙 赤芍药 当归去芦 甘草各等分 右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食后临卧温服。小儿量大小虚实加减。微溏利为度。加荆芥穗尤妙。小柴胡汤亦治血热。可择用。

导赤散出和剂方 治大人小儿心经内虚。邪热相乘。烦躁闷乱。传流肾经。小便赤涩淋涩。脐下满痛。

生乾地黄 木通 甘草生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竹叶少许。同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无时候。

火府丸出杨氏家藏方 治心肝二经蕴蓄邪热。口燥咽乾。大渴引饮。潮热烦躁。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小便赤涩癃闭不通。

生乾地黄 黄芩 木通各二两 犀角屑一两 甘草三钱微炒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热水下。食后。去黄芩、犀角名导赤饮。治病同前。

等凉丸杨氏家藏方 去肝经热毒。清利头目。凉血消壅。

黑参 龙胆草各等分 右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人参汤下。食后稍空服。

清神散出和剂方 治消风壅。化痰涎。治头风目眩。心忪面热。脑痛耳鸣。鼻塞声重。口眼瞤动。精神昏愦。肢体疼倦。项背拘急。胸膈烦闷。咽嗌不下。

石膏研细水飞四两 薄荷叶 荆芥穗 甘草炙各三两 防风去叉股及芦头 人参去芦 檀香各一两 细辛去苗洗焙半两 羌活一两 右为末。每服二钱。沸汤点服。或茶清调下亦得。

石膏散一名清气饮 治气急烦躁。身热作渴。恍惚惊悸。风壅热盛涎潮。

石膏一两半 南星黡一两 大黄煨 僵蚕炒去丝嘴 粉草炙各半两 朱砂三钱别研 脑子三钱别研 牛黄五分 右为末。每服二钱。食后。新汲水调下。

团参太乙丹杨氏家藏方 治心经蕴热。神情恍惚。睡卧不宁。烦燥健忘。小便赤涩。口苦舌乾。头目昏痛。

人参去芦头 酸枣仁炒 山栀子仁微炒 阿胶蚌粉炒各半两 天南星牛胆制者一两 甘草一两炙 元精石别研 麝香别研 脑子别研三味各一两 辰砂别研二两(钱) 金箔十片为衣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一十五丸。金箔为衣。每服一丸。荆芥茶嚼下。食后临卧。

鸡苏丸杨氏家藏方 治虚热上壅。头目不清。面赤咽乾。痰嗽烦渴。

鸡苏叶半斤 荆芥穗一两 防风去芦头一两 黄耆生用 生乾地黄 桔梗去芦头炒各半两 甘草炙 川芎 甘菊花各一两(分) 脑子半钱别研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一两作一十丸。每服一丸。麦门冬去心煎汤嚼下。一方小便赤涩。加车前子一分。食后服。

补髓丸出指南方 治四肢发热。

生乾地黄日乾三两 乾漆半两碎炒令烟出 右为末。炼蜜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临卧米饮下。

加减辛夷散 治风热上壅鼻流浊涕。或腥臭。头昏眉棱角痛。

以茶调散。加辛夷仁、藁本、苍耳子、木通各一两为末。淡茶清调下。

红雪通中散出和剂方 治烦热黄疸。脚气温瘴。解酒。每消宿食。开三焦利五脏。爽精神。除毒热。破积滞。去脑闷。治眼昏头痛。鼻塞口疮。重舌。肠痈喉闭。及伤寒狂燥。胃烂发斑等病。并宜服之。

赤芍药 人参去芦 槟榔 枳壳去瓤麸炒黄 淡竹叶 甘草生用 木香各二两 羚羊角屑 升麻 黄芩各三两 栀子去皮 葛根 桑白皮 木通 大青去根 蓝叶各一两半 川朴硝十斤 苏枋木六两 朱砂细研一两 麝香细研半两 右除朱砂、麝香外。并细锉。以水二斗五升。煎至九升去滓。更以绵滤过。再以缓火煎令微沸。然后下朴硝。以柳木篦搅勿住手。候凝次下朱砂、麝香等末搅令匀。顿新瓷盆中。经宿即成矣。细研。每服一钱至二钱。新汲水调下。更量老小虚实等。临时加减服之。凡服灵宝丹者。先依上件服法调此药服讫。须臾更以热茶投。令宣泻一两行为度。后依法服灵宝丹立效。

抱龙丸出和剂方 治风壅痰实。头目昏眩。胸膈烦闷。心神不宁。恍惚惊悸。痰涎壅塞。及治中暑烦渴。阳毒狂燥。并时疾。

雄黄研飞四两 白石英研飞 生犀角 麝香研 朱砂研飞各一两 藿香叶二(三)两 天南星牛胆制十六两 牛黄研半两 阿胶研炒如珠三两 金箔研 银箔研各五十片 右为细末。入研药令匀。用温汤搜和为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用新汲水化破。入盐少许。食后。一方有紫石英。无银箔。以热水浸黄牛胆。和药末为丸。

牛黄凉膈丸出和剂方 治风壅痰实蕴积不散。头痛面赤。心烦潮热。痰涎壅塞。咽膈不利。精神恍惚。睡卧不安。口乾多渴。唇焦咽痛。颔颊赤肿。口舌生疮。

牛黄研一两一分 南星牛胆制七两半 甘草爁十两 紫石英研飞 麝香研 龙脑研各二(三)两 牙硝枯过研细 寒水石粉煅 石膏细研各二十两 右为末。炼蜜为丸。每两作三十丸。每服一丸。温薄荷人参汤嚼下。食后服。小儿常服半丸。治急惊一丸。并用薄荷水化下。

甘露丸出和剂方 治大人小儿风壅痰热。心膈烦躁。夜卧不安。谵语狂妄。目赤鼻衄。口燥咽乾。疗中暑。解热毒。

铅白霜 龙脑各三分 牙硝枯过三两 寒水石粉二(三)十二两 甘草炙一两 右为细末。用糯米糊丸如弹子大。每服用生姜蜜水磨下半丸。新汲水亦得。小儿一丸分五服。食后。

玉露饮出仁存方 治心肺上膈壅热。烦燥口乾。生疮。小便赤涩。并皆治之。

寒水石 石膏 滑石 右等分。研极细如面。入朱砂如桃花色。每服一钱匕。麦门冬汤调下。食后服。

甘豆汤出仁斋直指方 治诸热烦渴。大小便涩。

黑豆二(四)合 甘草二钱 右入生姜七片。井水煎汁服。

治卒烦热

用白鸭肉。和葱豉作汁饮之。

解烦热止洩。实大肠。压口热止渴。

用粟米糗。一名面。味酸寒。和水服之。

调中下热气方出本草

以泉水多饮之。久服却温。

治胸中烦热。或渴心躁。

用葛粉四两。先以水浸粟米半升。经宿滤出。葛粉相拌匀。煮熟食。

治膈上烦热多渴。通利九窍。

用滑石三(二)两捣碎。以水三大盏。煎取至二盏去滓。下粳米二合煮粥。温食之效。

治觉热。四肢不和。

用蜜一椀。饮之甚良。

治烦热。止泄痢并渴。

用黍米饭食之。

大黄除热汤出指南方 治阳实发热。

大黄三两 黄芩三两 柴胡 芒硝别研 甘草各一两 右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入芒硝一钱匕。再煎三两沸。温服。

茯苓丸出指南方 治四肢发热。逢风如炙如焚。此由阴阳气不调。阴气虚阳气盛。四肢不属其阳。两阳相搏而阴气虚。以水少不能灭盛火。阳独活于外。久之令人内消。

赤茯苓四两 黄芩二两 右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吞下。

桔梗汤出指南方 治四肢发热。

桔梗二两 人参 麦门冬 甘草各半两 小麦一两 右口□父咀。水三升。煎至一升去滓。分三服。不拘时候服。

竹茹散出杨氏家藏方 治大肠实热。心神烦躁。口内生疮。

羚羊角三分 青竹茹二(一)两 黄芩 山栀子仁 紫苏叶 黑参 木通杏仁汤浸去皮尖麸炒微黄色 赤芍药去皮各三分 朴硝一两别研 甘草半两炙赤 大黄一两锉炒 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入生地黄汁一合。再煎一两沸。温服。不拘时候。

利膈汤出济生方 治上膈壅热。口苦咽乾。痰唾稠粘。心烦喜冷。咽喉生疮疼痛。但是一切上壅之证。皆可服之。

防风去芦 鸡苏叶 桔梗去芦 牛蒡子 川升麻 人参 甘草炙各半(一)两 荆芥穗三(一)钱(两)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耆膏子煎丸出济生拔粹方 除烦解劳。去肺热咳衄。心热惊悸。脾胃热。口乾吐血。肝胆热。泣出口苦。肾热。神志不定。上而酒毒膈热消渴。下而血滞、五淋。血崩等疾。

人参 白术各一两半 柴胡 黄芩各一两 白芷 知母各半两 甘草半两炒 鳖甲一个半手大者酥炙 右为细末。黄耆膏子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百沸汤下。空心。右用黄耆半斤粗末。水二斗。熬一斗。去滓再熬。令不住搅成膏至半斤。入白蜜一两。饧一两。再熬令蜜饧熟得膏十两。放冷丸药。

神芎丸出鲍氏丸 治感热气闭。藏气不舒而成痛。

大黄三(二)两 黄芩二两 滑石四两 黑牵牛四两 薄荷半两 川芎半两 右为末。蜜丸。每服十丸。欲泄多服冷气。加丁香。

通膈丸出本事方 治上焦虚热。肺脘咽膈有气如烟抢上。

黄连 茯苓 人参各三两 朱砂一分 真脑子少许 右细末研匀。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熟水下三五丸。日二三服。

牛黄宣毒丸 治壅热内攻胸膈不利。或遍搔痒。口唇生疮。咽膈不利。与当归顺气饮子为表里。

大黄 芒硝 黄连不见火 黄檗 黑牵牛微炒各等分 右为细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用当归顺气饮子送下。浑身瘙痒。足胫生疮。脓烂腥臭久而不已。用蜜水下二百丸。

治膈上热方

苦参十两 玄参五两 麦门冬二两 车前子二两 右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一服十五丸。日二服。

大黄散 治上焦虚。烦热不能睡卧。

栀子仁 大黄 郁金各半两 甘草二钱半 右为细末。每服三四钱。水煎。食后微利则已。

滋肾丸 治不渴小便闭。邪热在血分也。

黄檗三两细锉酒拌阴乾 知母二两酒浸阴乾 肉桂一钱半 右上二味气俱阴。以同肾气。故能补泻下焦火也。桂与火邪同体。故曰寒因热用。凡诸病在下焦皆不渴也。熟水为丸。百沸汤下。

青金丹 清心解热。阴潮。治谵语。舌生白胎。痰盛气壅。烦渴引饮。及时行热极生风。大人小儿均可服。并时行热疫。发热如火。连日不愈者。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各一两 天麻一(二)分 全蝎大者五个 牙硝二钱 天竺黄二分 硼砂一钱 雄黄一钱 白附子二钱(分) 紫粉四钱 辰砂一钱 片脑子半钱 生麝香半钱 金银箔各十片 水粉一两 右另研脑、麝、辰砂、水粉、金银箔。同前药末入白面二两。水丸。以靛花为衣。如筯头大。每丸用麦门冬、生地黄、灯心、薄荷煎汤磨化服。合时加甘草、人参尤妙。

地黄煎 治热。

地黄汁四升三合 茯神 知母 萎蕤各四两 瓜蒌根五钱(两) 竹沥三合一方用竹叶 生姜汁 生地骨皮 生麦门冬汁 白蜜各二升 石膏八两 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诸药取汁三升。去滓。下竹沥、地黄、麦门冬汁。微火煎四五沸。下蜜、姜汁。微火煎取六升。初服四合。日三夜一。加至五六七合。四月五月作散服之。

半夏汤 治胸中客热。心中烦满气上。大小便难。

半夏一升 生姜八两 前胡四两 茯苓 白术各五两 甘草一两 黄芩 人参各二两 杏仁 枳实各三两 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胸中大热者。沉冷服之。大小便涩。加大黄二两。一方用栀子仁二两。为十一味。

防风当归饮子 如烦渴发热。虚烦蒸病。空心服地黄丸。食后服此药。

柴胡 人参 黄芩 甘草各一两 滑石三两 大黄 当归 芍药各半两防风半两 右为粗末。生姜同煎服。如痰实咳嗽。加半夏。一方无防风。

发表解表升麻汤 治遍身壮热。骨节疼痛。

升麻一钱 柴胡七分 当归五分 羌活 苍术各一钱 防风八分 甘草七分 藁本五分 橘本三分 加麻黄春加去节冬加不去节 右口□父咀。作一服水煎。去滓温服。后以葱醋汤发之。

和中丸 治口燥舌乾。咽溢不利。胸膈痞满。心腹痛闷。小便赤涩。大便结滞。风气怫郁。头目昏眩。筋脉拘急。肢体疼倦。一切风壅。常服宽膈美食。消痰止逆。

牵牛 滑石各二两 官桂 木香各一分 大黄 红花一作红皮 黄芩 茴香各半两 右为末。滴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煎生姜汤下。温水亦得。日三服。无时候。

大黄汤 治大人小儿五脏积热。烦燥多渴。唇裂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阳明证伤寒发狂。见鬼谵语。大小便秘。一切风壅。并皆治之。

川大黄二两 山栀子仁一两 朴硝二两 连翘二两 薄荷二两去枝根梗 甘草一两 乾葛二两 赤芍药一两 右为锉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竹叶七片。蜜三匙。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服。

又方

白术 荆芥 赤芍药各三两 大黄 车前子各二两生用 木通三两 甘草二两 川当归 右为细末。大便秘结。米泔调三钱。空心服。上膈壅热。或生丹毒。或生痈疖。用水二盏。煎三大钱服。小便结如淋状。用芦根打碎净洗。煎汤调下。五心烦热。生姜二片。同煎三钱服。

凉药丸子 治五脏伏热。痰壅烦燥。口舌生疮。大便秘。小便赤涩。小儿惊疳。

连翘一两半 牙硝 甘草生各一两二钱 大黄一两 石膏半两 薄荷叶 栀子 绿豆粉各二分 右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二丸。水化下。食后。日进二服。

治心肺五脏热毒气。

用苦竹根细锉一斤。水五升。煮取汁一升。分三服。

木通散 治诸热。利小便。

生乾地黄 木通 荆芥 地骨皮 桑白皮炒 甘草炙 北梗各等分 右锉。每服三钱。姜三片。同煎服。

竹茹汤 治心虚烦闷。内热不解。

竹茹 麦门冬去心 人参 茯苓去皮 小麦炒 半夏炮各一两 甘草半两炙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不以时候。温服。

木香金铃散 治暴热。心肺上喘不已。

大黄半两 金铃子三钱 木香三钱 轻粉少许 朴硝二钱 右为末。柳白皮汤调下。食后服三钱或四钱。以利为度。喘止则已。

犀角散 治五脏积热。

黄连 大黄 芍药 犀角 甘草各等分 右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无时。

细丸 治客热结塞不流利方。

大黄 葶苈各三(二)钱(两) 香豉二(三)合 杏仁 巴豆各五分 右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日饮服二丸。以利为度。

贯众散 解一切诸热毒。或中食毒酒毒药毒等。并皆解之。

黄连 贯众 甘草各三钱 骆驼峰五钱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冷水调下。

神芎丸 治一切热证。常服治肾水真阴本虚。心火狂阳积甚。以致风热壅滞。头目昏眩。肢体麻痹。皮肤瘙痒。筋脉拘倦。胸膈痞满。时或痛闷。或鼻窒鼽衄。口舌生疮。咽喉不利。牙齿疳蚀。或遍身多生疮疥。或睡语咬惊惕虚汗。或健忘心忪。烦燥多渴。或大小便涩滞。或烦热腹满。或酒过积毒。或劳役过度。中外一切劳损。神狂气乱。心志不宁。口苦咽乾。饮食减少。变生风热诸疾。虚羸困倦。或酒病瘦悴。及老弱虚人尤宜服之。或脾肾阴虚。风热燥郁。色黑齿槁。身瘦耳焦。或热中烦满。饥不欲食。或瘅成消中。善食而瘦。或消渴多饮而数小便。及常服。

大黄 黄芩各二两(钱) 牵牛 滑石各四钱 右为细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温水下十丸至十五丸。每服加十丸。一二服冷水下亦得。或炼蜜丸愈佳。或久病热郁。无问瘦悴老弱。并一切须可下者。始自十丸。每服加十丸。以利为度。如常服此药。但除肠垢积滞。不伤和气。推陈致新。得利便快。并无药燥搔扰。亦不困倦虚损。颇遂病人心意。或热甚必须急下者。便服四五十丸。未利再服。以意消息。三五岁孩儿。丸麻子大。凡此一法。此药至善。常服二三十丸。不利脏腑。但有益且无损。或妇人血下恶物。加桂枝半两。病微者常服。病重者亦取利。因而结滞开通。恶物自下也。此方除脏腑滑泄者。或重寒脉迟者。或妇人经病。产后血下不止者。但孕妇等则不宜服。此外一切风热杂病。烦闷壅塞。神气不和。或平人保养。常服自显其功。若以效验观其药味。则非明本草造化之理者。不可得而知其然也。犹孔子赞易道明显。应化万人之善。而不见其大道之功用。故曰显诸仁藏诸用。因名藏用丸。一法加黄连、川芎、薄荷等各半两。治一切头目昏眩者愈。

大金花丸 治中外诸热。寝汗咬牙。睡语惊悸。溺血淋閟。咳血衄血。瘦弱头痛。并骨蒸肺痿喘嗽。大便黄。米谷完出。一法去大黄。加栀子。名栀子金花丸。又名既济解毒丸。

黄连 黄檗 黄芩 大黄各半两 右为末。滴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二十丸。新汲水下。自利去大黄。加栀子半两。小儿丸如麻子大。三五丸。

四生丸 治一切热疾。常服润肌肤耐老。诸热证皆可服。

大黄 牵牛 皂角各二两 朴硝半两 右为末。滴水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自十丸服至三十丸。食后服之。

当归承气汤 治热攻于上。不利于下。阳狂奔走。骂詈不避亲痚。

大黄 当归各一两 甘草半两 芒硝九钱 右口□父咀。每服二两。水一大椀。入生姜五片。枣十枚。煎半椀。热服。此阳有余阴不足。大黄、芒硝去胃中实。当归补血益阴。甘草缓中。加生姜枣。胃属土。此引至于胃中也。经所谓微者逆之。甚者从之。此之谓也。以大利为度。微缓以瓜蒂散加防风、藜芦。吐之立愈。后调法。洗心散、凉膈散、解毒汤等药调治之。

黄连解毒汤 治五脏积热。目赤口疮。咽喉糜烂。酒毒烦燥。伤寒蓄热在中。身热狂燥。昏迷不食。

黄连 黄檗 黄芩 大栀子已上各等分 右锉为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如腹满呕吐欲作利者。加半夏、茯苓、厚朴各三钱。生姜同煎。如白脓下痢后重者。加大黄三钱。海藏加防风、连翘、为金花丸。治风热加柴胡。治小儿潮热。与四物相合为各半汤。治妇人潮热。

八正散 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乾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燥不宁。目赤睛痛。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又治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

车前子 瞿麦 萹蓄或用薄荷代 白滑石 甘草 栀子仁 木通去皮节 大黄各半斤 右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用灯心十茎煎。食后临卧温服。小儿量力少少与之。或加麦门冬去心尤妙。(儒门事亲书。加木香一两尤佳)。

海仙丸 治诸伏热。头目不清。神志昏塞。解诸火毒。以取水之精。渍于船板木中屡见风日。久则日炙变为青色。以取太阳之气。水见太阳之气而炽曝。中有阴阳之气结而不散。聚而成青。服之分阴阳。去邪热调腑脏。圣人处治以度物之气味。所用且如东壁墙上土。取之以新水调化。取清水服之。治腑脏不调。谓脾主于土。脾受湿濡泻。取以太阳真火。其土引入于脾。藉太阳真火之气以除去其湿。而吐泻得止。又以鱼骨入喉中肉内不出。烧鱼网灰新水调服。其鱼骨即时便出。又有月蚀疮不愈者。令人烧救月鼓杖灰。乾糁疮上立已。此圣人取其物类相感故也。其船板青与上同意。

船板青五两 酥油饼末一两半 右为细末。稀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酒送下。无时候。

黄耆当归汤 治热上攻头目。沿身胸背发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通评虚虚论云。脉虚血虚。脉实血实。又云。血虚发热证象白虎。惟脉不长实为辨也。若误服白虎汤必死。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

当归身一钱酒洗 黄耆半两 右口□父咀。水煎服之。食前。

牛黄散 治一切热毒黄疸。衄血发斑。口咽疮烂。吐血便血。时气发狂。神昏不省。

川大黄 郁金各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鸡子清汁调下。加减服之。

黄连汤 治一切热。血热、眼热、酒热。并主之。

用黄连去须。锉碎。以井水浸良久。瓷椀盛之。置铁铫血膈汤烑取清汁服。再烑。

治五脏邪气厌谷者。治脾胃肠澼。大渴热中。暴疾恶疮。

用邪蒿以煮令熟。和酱醋食之。

治骨节热积。渐黄瘦。

用大黄四分。以童子小便五大合。煎取四合去滓。空腹。分为两服。如人行四五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