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国学名著>普济方>卷八十七 诸风门 总论

《普济方》卷八十七 诸风门 总论·

卷八十七 诸风门

普济方卷八十七 诸风门 总论

风为天地浩荡之气。正顺则能长养万物。偏邪则能伤害品类。人或中之。鲜有不致毙者。是以圣人推为百病长。原夫风与气一也。塞乎天地之间。则阴阳不同。在乎人身之中。则吹呵有别。阳为风。故风无形而有其势。阴为气。故气有质而无其威。吹则冷而劲为风。呵则温而和为气。是以四时之内。八风二十四气者。以候阴阳消长之机也。大块噫而为风。山泽蒸而为气。风劲则气清。气浓则风息。在人亦然。人生天地之中。负阴抱阳。禀冲气以为和。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作劳。故精气内安。形神外全。病安从来。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神。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致阴阳不调。腑脏气偏。荣卫失度。气血错乱。经络空虚。腠理不密。外邪因得以伤之。风邪之中人也。其状奄忽。盖风性紧暴。善行数变。其中人也卒。其眩人也晕。激人涎浮。昏人神乱。千金方风论。有七十二种。究其大法。则以五风为首。五风者。谓肝心脾肺肾五脏之风也。其言生死。各亦不同。肝风之状。踞坐不得低头。青色围绕目额者。可治。宜于肝兪灸之。若上喘目直视。唇口俱青。或面目大青黑。一黄一白者死。心风之状。汗自出。偃仰不可转侧。唇色正赤。语言狂妄者生。宜于心兪灸之。若唇面青黄黑赤色不定。眼瞤动不休。或面目时时悚动者。心绝也。五日而死。脾风之状。踞坐而腹满。不嗜食。一身通黄。四肢不收。口吐咸沫者。尚可治也。宜灸脾兪。若手足俱青。木贼土败必死矣。肺风之状。偃卧胸满。喘而不休。冒闷汗出。鼻不闻香臭。不得卧。鼻下至口。色白者可治。宜于肺兪灸之。若失血。及妄言色黄者。不治。七八日而死。肾风之状。踞坐而腰脚痛重。视胁肋边未有黄色者。可治。宜于肾兪灸之。若齿黄面如土色者死。至于六腑本无中风。惟胃有之。以胃为水谷之海。变化五味。以资五脏。虚则风邪亦得以中之。胃风之状。额上汗出。饮食不下。隔塞不通。腹满。去衣则月□真胀。张口肩息。心下澹澹。食寒则泄。孙真人云。新食竟取风为胃风。疟论亦然。五脏中风。其脉皆浮。但兼以本脉。而见于本部。与人迎相应也。假令肝中风。则左手关部与人迎脉。并浮而弦者也。余皆仿此。大抵肥人多喜中风。以其肌肤软脆。风邪易中。入之则深。庞老故云。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即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风气外泄。即为寒中而泣出。盖可知矣。得此疾者。诊其脉迟浮者吉。急疾大数者凶。大肠闭涩为顺。下利为逆。口目俱闭者易治。口目俱开者难治。骨热多烦者。损其热药。脏寒下利者。损其冷剂。治之当随病之浅深。慎无执着。诸方论中。所谓左瘫右痪者。由邪气中人。邪气反缓。正气反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风赋有云。气虚则痪无左右。血涩而瘫中两边。以此而知气血俱虚。则瘫痪两证俱有。若气顺血涩。则为瘫风。瘫风者。筋脉拘急挛拳也。若血顺气虚。则为痪风。痪风者。亸软攅动不能也。不必左为瘫。而右为痪。痪风不可全用风药。当以理气药兼而用之。瘫风则当以益血补筋去风药治之。则万举万全矣。予历观古方。治诸风。不问病之轻重。表里浅深。皆以小续命汤加减用之。此良法也。但小续命汤。内无通气药。不可独用。若能以通气汤散兼而服之。必成其功矣。宋氏云。治风之法。当以缓散中通气为先。通则痰气不薰蒸。风亦可得以摅散。诚哉是言也。小续命汤通治诸风。惟偏枯则不可多用。盖偏枯者。其人血不荣于一边。小续命汤复发汗亡血故也。偏枯者。半身不遂。肌肉枯瘦。骨间疼痛。神智如常。治之宜养血。大八风汤、续断汤。风痱者。身无痛处。但四肢缓纵。神智昏乱。不甚语言。微有知则可治。以其风散涎注。关节气不能行。故四肢不遂也。治之先进太乙神精丹三粒。次以西州续命汤。风□□意者。奄不知人。咽中噫噫然有声。以其邪中心肺。涎潮鼻塞。心肺间门□下。故不能言。宜用小续命汤、独活汤。风柔者。以风热入于肝脏。使诸筋挛急。屈不可伸。经曰。寒则挛急。热则弛张。风颤者。以风入肝脏。经络之气不守正位。故使头招摇而手足颤掉也。风喑者。以风冷之气。客于中。滞而不能发。故使口噤而不能言也。风痹者。由风寒湿三气。袭于经络。舍于血脉。留于荣卫。故使身顽肉厚。不知痛痒。其证则有筋骨血肉气之五痹。以属五脏。诸痹始得之在外。速治之无不愈者。及其邪气深入。各传于脏。无不危殆。故曰风中脉。则口眼?斜。中腑则肢体废。风入脏则性命危矣。又有中风之病。卒暴昏迷。涎浮胸中。上下相引。声如引锯。皆由饮食过度。嗜欲无节。停留胃中。使气脉关隔。不得运行。荣卫失度。脏腑怯弱。风邪暴客。相抟成涎。虽投治风药。永不得下。盖涎浮上部。填塞心胸。诸风闭塞。急当吐之。使快为度。然后急进续命汤。近世方书多云。中风不可吐。久后令人坏一臂。盖药中多用水银粉。大损脾胃。脾胃既损。四肢不举。理之必然。殊不知古人治法。其高者因而越之。病在胸上为高。越之为吐也。如朱砂丸。止是吐胸上积涎。于脾胃何损。用之必效。若无涎。亦慎与吐。恐脾胃俱虚。呕血而死。不可不知。世有气中。方书无载。考其至理。皆由喜怒不节。气血暴伤。盖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怒则气逆。喜则气缓。气血失常。乱于胸中。壅于经络。滞则生风。渐渐无力。昏困欲倒。治之当顺气理血。不可妄投风药。至如新沐中风。名曰首风。饮酒中风。名曰漏风。又曰酒风。入房中风。名曰内风。又曰劳风。各有治法。夫风之为病。有瘙痒者。有瘾疹者。有疼痛者。有疮疡者。有聋瞽者。有历节者。有颠厥者。有狂妄者。千状万化。莫不由五脏而生矣。

大抵人之有生。以元气为根。荣卫为本。根气强壮。荣卫和平。腠理致密。外邪客气。焉能为害。或因喜怒。或因忧思。或因惊恐。或饮食不节。或劳役过伤。遂致真气先虚。荣卫失度。腠理空痚。邪气乘虚而入。及其感也。为半身不遂。肌肉疼痛。为痰涎壅塞。口眼?斜。偏废不仁。神智昏乱。为舌强不语。顽痹不知。精神恍惚。惊惕恐怖。或自汗恶风。筋脉挛急。变证多端。治疗之法。当推其所自。若内因七情而得之者。法当调气。不当治风。外因六淫而得之者。亦先当调气。然后依所感六气。随证治之。此良法也。但发直吐沫。摇头上撺。面赤如妆。或头面青黑。汗缀如珠。眼闭口开。声如鼾睡。遗尿不知人者。皆不可治。

风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数变。行者动也。风本为热。热胜则风动。宜以静胜其躁。养血是也。治须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则虚其卫。多下则损其荣。治其在经。虽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脏中腑之分。中腑者宜汗之。中脏者宜下之。此虽令汗下。亦不可过也。汗多则亡阳。下多则亡阴。亡阳则损其气。亡阴则损其形。初谓表里不和宜汗下之。表里已和。是宜治之在经也。其中腑者。面显五色。有表证而脉浮。恶风恶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后。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侧。皆曰中腑也。其治多易。中脏者。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鼻不闻香臭。耳聋而眼瞀。大小便秘结。皆曰中脏也。中脏之病难治也。六腑不和。留结为痈。五脏不和。九窍不通。无他。乃在经也。初证既定。宜以大药养之。当顺时令而调阴阳。安脏腑而调荣卫。少有不愈者也。风中腑者。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发其表。如兼中脏。则大便多秘涩。宜以三化汤通其滞。初证已定。别无他变。以大药和治之。大抵中腑者多着四肢。中脏者多滞九窍。惟有中腑者。多兼中脏之证。至于舌强音涩。久服大药。能自愈也。有中风湿者。夏月多有之。其证身重如山。不能转侧。宜除风胜湿去热之药。切不可针灸治之。气血痰水。受病于内者也。风寒暑湿。致寇于外者也。人之一身。血气既虚。阴阳不守。饮食居处。嗜欲无节。冲风卧地。调护不周。于是经络空痚。腠理开彻。风邪乘其虚而入之。挟热则痿堕缓弛。挟寒则急痛拘挛。自其邪气之入人也。邪气反缓。正气反急。正气引邪。为?僻。为窜视。为掣纵。为搐搦。为瘫痪。为反张。在于阳则皮肤缓。在于阴则为腹里急。缓则四肢不能收。急则一身不能仰。皆随其邪气所至。表里浅深。而有证也。种类虽多。大要有四。血气偏虚。半身不遂。肌肉枯瘦。骨间疼痛。谓之偏枯。神智不乱。身体无痛。四肢不举。一臂不随。谓之风痱(能言则可治)。忽然迷仆。舌强不语。喉中窒塞。噫噫有声。谓之风□□意(身有汗则生)。

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其人肉厚身顽。不知痛痒。风多则走注。寒多则疼痛。湿多则重着。在筋则筋屈而不伸。在脉则血凝而不流。在肉则不仁。在骨则癃重。夫是之谓风痹。伤风一证。发热烦躁。头痛面光。恶风自汗。盖风能散气。故有汗也。风家脉浮者。病在表。脉实者。病在里。脉虚者。病在脏。脉促者。病在上。浮则发散。实则疏导。虚则温之。而病人壮盛。胸喉澎湃者。瓜蒂散少少吐之。俗谓热则生风。大纲然尔。多有胃虚、气虚、血虚。虚极而生风者。若诸虚证候。天雄、附子、官桂、川乌。又必不可阙。治法大要。尽以消痰顺气为先。顺气用南木香、苏合香、香橼辈。消痰用南星、半夏、细辛、僵蚕辈。如石绿、铁焰、水银、轻粉、铅霜、朴硝等剂。谨勿妄施。寒毒入胃。则血脉凝涩。真气消铄。不旋踵而成废人。治风良剂。小续命汤为上。排风汤次之。然二药主风不主气。须以人参顺气散。乌药顺气散。佐助其间。气一流行。则风亦痚散矣。至若口开手撒。泻便遗尿。眼合不开。汗出不流。吐沫气粗。声如鼾睡。面黑。发直头摇。手足口鼻青冷。口噤而脉急数。皆为不治之证。若中于肝者。人迎与左关上。脉浮而弦。面目多青。恶风自汗。左胁偏痛。中于心者。人迎与左寸口。脉洪而浮。面舌俱赤。翕翕发热。喑不能言。中于脾者。人迎与右关上。脉浮微而迟。四肢怠惰。皮肉瞤动。身体通黄。中于肺者。人迎与右寸口。脉浮涩而短。面浮色白。口燥多喘。中于肾者。人迎与左尺。脉浮而滑。面耳色黑。腰脊痛。引小腹。隐曲不利。中于胃者。两关脉并浮而大。额上多汗。隔塞不通。食寒则泄。凡此风证。或挟寒则脉带浮迟。挟湿则脉带浮涩。二证俱有。则从偏胜者治之。若因七情六淫而得之者。当先调气。而后治风邪。仓卒之际。救此急证。宜先以皂角细辛。口□畜入鼻内。通其关窍。次以苏合香丸擦牙。连进以生姜自然汁。并三生饮。候其苏醒。然后次第进以顺气排风续命之类。张仲景曰。欲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脏六腑。开通诸脉。治道阴阳。破散邪气。润泽枯朽。悦人皮肤。益人气血。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若四肢病久。风冷发动。次当用散逐邪。风气湿痹。表里移走。居处无常处者。散当平之。次当用丸。丸药者。能逐风冷。破积聚。消诸坚癖。进饮食。调和荣卫。能参合而行之者。可谓上工。故曰。医者意也。又曰。不须汗而强汗之者。出其津液。枯竭而死。须汗而不与汗之者。使诸毛孔闭塞。令人闷绝而死。又不须下而强下之者。令人开肠洞泄。不禁而死。须下而不与下之者。使人心内懊憹。胀满烦乱。浮肿而死。又不须灸而强与灸者。令人火邪入腹。干错五脏。重加其烦而死。须灸而不与灸之者。令人冷结重凝。久而弥固。气上冲心。无地消散。病笃而死。

风者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位列东方甲乙也。时春升也。人甲胆乙肝是也。四气调神论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发皮毛。发腠理。三冬陈积恶气。是明发汗宜阳气升。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或曰。此论春时之令。生养之道。人病八风所害。难入此说。答曰。素问之道。皆谓人养生失宜而作病也。至真要大论四反治。为证当通因通用。顺月令升发。以滋阳道。而反补之为之治。经云。风从上受之。惟宜宣发以去之。缪刺论云。夫邪气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脾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凡治诸病。先别阴阳。故经云。阳盛阴虚。下之则愈。汗之则死。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仲景云。发表攻里。本自不同。夫八正之气风。其至以时。乃生万物者也。切避其寒暑。有和风。有大暑风。有凉风。有大寒折木风。冲后八风。中人则病。谓之虚风。冬天大寒之风。中人则暴死。治之大要。先缪刺皮毛孙络。以出其血。无令邪气得入于经脉。百病皆然。俱出皮毛间血络也。若冬月闭密阳气。不令妄泄。至春气升旺之时。故胆风得用事矣。此由脾胃荣气上行者是也。故曰。清阳为天。清气出上窍(耳目口鼻舌喉也)。清阳发腠理。(津液上出于皮毛。养血脉。七神所依。元气因流者也)。清气实四肢(清阳之气。护卫皮毛。邪不得犯。充塞天地。在人则实皮毛。可开阖者也)。明春升肝胆之气。上冲于天。即谓之谷气一体。不须两认。胃之谷气大矣哉。滋养天真元气。此即七神主万化者也。又云。荣气常与卫风相合。随此即春风肝胆之气。故风不可折也。治法正。则周身元气不差戈□心矣。岂可便以大苦寒之剂妄下之。及龙麝朱砂牛黄。诸镇坠之药泻之。惟其不知而妄用。以致伤生。是失内经之旨故也。

中风附论

夫风者。天地山川之气也。所发远近有二焉。一者天地八方。五行四时之气为近风。春秋冬夏。各依其时。从东西南北。天涯地际。八卦之乡来者。为远风。温凉寒暑。从微至盛。各随其孟仲季。以顺十二月。周一岁也。温凉寒暑之气。是风也。动则靡靡然。静则含含尔。是天地之风也。经曰。诸邪风者。非是时行乘节之风。亦非山川鼓振之风。是人间庭巷门户窗牖之迳气尔。天无风之日。其恒有迳气。人长居其间。日月积久。乃能虚人肤肉。入人百脉。流注五脏六腑。则致生病焉。凡四时风者。春九十日。名曰清风。伤人为肝风。夏九十日。名曰阳风。伤人为心风。秋九十日。名曰凉风。伤人为肺风。冬九十日。名曰寒风。伤人为肾风。其分布八方。亦异名也。太乙之神。随其节。居其乡。各王四十五日。风云皆应之。东北方艮之气。立春王。名为条风。一名为凶风。王四十五日。东方震之气也。春分王。名为明庶风。一名婴儿风。王四十五日。东南方巽之气。立夏王。名为清明风。一名弱风。王四十五日。南方离之气。夏至王。名为景风。一名大弱风。王二十七日。合仲夏也。仲夏中央之气。戊己王十八日。合夏至都四十五日。王皆同。在此仲夏者。非孟仲之仲也。是天地之正中。五行之所会。四季之所同。其一节而火土二气王之分。夏数为二位。故为仲夏也。西南方坤之气。立秋王。名为凉风。一名谋风。王四十五日。西方兑之气。秋分王。名为阊阖风。一名刚风。王四十五日。西北方乾之气也。立冬王。名为不周风。一名折风。王四十五日。北方坎之气。冬至王。名为广莫风。一名大刚风。王四十五日。由此四风之变。而生八风。八风者。八方之风也。若从其乡来者。主长养万物。则人少病。若不从其乡来。而从所胜来者。为贼邪。害于万物。则人多病。是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然。风之伤人。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厉风。或为偏枯。或为瘫痪。或角弓反张。风者善行而数变。其病各异。其名不同也。

中风者。凡风之伤人。或为寒中。或为热中。或为厉风。或为偏枯。或为贼风。故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四季戊己伤于风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伤于风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伤于风者。为肾风。风中五脏六腑之输。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无常方焉。是知风者。善行而数变。在人肌肤中。内不得泄。外不得散。因人动静。乃变其性。有风遇寒。则食不下。遇热则肌肉消。而寒热有风。遇阳盛则不得汗。遇阴盛则汗自出。肥人有风。肌肉厚则难泄。喜为热中目黄。瘦人有风。肌肉薄则常外汗身中寒。目泪出有风遇于虚。腠理开则外出。凄凄然如寒状。觉身中有水淋状。时如竹管吹处。此是其证也。有风遇于实。腠理闭则内伏。令人热闷。是其证也。

肝中风者。人迎并左关上。脉浮而弦。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脏为肝。肝虚喜中风。为类相从。故脉应在左关。肝风之状。多汗恶风。色微苍。头目瞤。左胁偏痛。嗜甘如阻妇状。筋急挛痹不伸。诊在目。其色青。心中风者。人迎与左寸口。脉洪而浮。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脏为心。心虚因中邪风。乃子母相因。故脉应在左寸口。心风之状。多汗恶风。色微赤。翕翕发热。喑不能言。饮欲食。食则呕。诊在舌。其色焦赤。脾中风者。人迎与右关上。脉浮而微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脏为脾。脾虚因中邪风。为胜克。故脉应在右关上。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薄黄。四肢怠惰。皮肉瞤动。发热短气。不欲饮食。嗜卧如醉人。诊在唇。其色黄。肺中风者。人迎与右寸口脉。浮涩而短。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脏为肺。肺虚因中邪风。为乘克。故脉应在右手寸口。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皓然白。口燥而喘。逆气肩息。身重背痛。面胀浮肿。昼瘥暮甚。诊在鼻。其色白。肾中风者。人迎与左尺中。脉浮而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脏为肾。肾虚因中邪风。为子母相感。故脉应在左尺。中肾风之状。多汗恶风。色如火□台。面庞然浮肿。腰脊痛引小腹。隐曲不利。昏寝。汗愈多。志意惶惑。诊在耳。其色黑。胃中风者。人迎与两关上脉。并浮而大。以胃为水谷之海。纳五味。以滋养五脏。虚而中邪风。故其状。额多汗。饮食不下。隔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月□真胀。张口肩息。心下淡淡。食寒则泄。大肠中风者。卧而肠鸣不止。灸大肠兪百壮。可服续命汤。贼风邪气所中。则伤于阳。外先受之。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入传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中成病。归于六腑则为热。不时卧止。为啼哭。其脉坚大为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也。经络诸脉。旁支去者。皆为孙脉也。凡中风脉无不大者。非热也。暴风脉也。中风有冷热。阳病则热。阴病则冷。冷则用温风药。热则用凉风药。不可一概用也。凡中风皆不可吐出涎。人骨节中皆有涎。所以转动滑利。中风则涎上潮。咽喉中滚响。以药压下。涎再归骨节可也。不可吐出。若吐出涎。时间快意非久。枯了手足。不可不戒。小儿惊风。亦不可吐出涎。其患与大人同方。其发搐搦之时。不可捉住手足。捉住则涎不归。手足当不随。但宽抱之可也。凡中风涎潮于心。卒然中倒。当时扶入暖室中。扶策正坐。用好醋炭熏之。令醋气冲入口鼻间。良久。其涎聚于心者。自可收归。轻者即苏。重者亦省人事。惟不可吃一滴汤水入喉。如吃汤水。则其涎永系于心。终不能去。必成废人。不可不知。

凡中风。口开手撒。眼闭遗尿。声如鼾睡。发直吐沫。摇头上撺。面赤如妆。或头面青黑。汗出如珠。循衣摸床。神昏不语。皆死证也。盖口开者。心气绝也。遗尿者。肾气绝也。手撒者。脾气绝也。眼闭者。肝气绝也。鼻鼾者。肺气绝也。

中风口噤。脉迟浮者吉。急实大数者凶。凡中风浮缓为瘫痪。浮滑为风痰。浮实为风热。浮细为风虚。不浮不沉。大小有力。息数调匀者。可治。虚细独大。独小迟者。不可治。口开者。心气闭绝也。遗尿者。肾气闭绝也。手撒者。脾气闭绝也。眼合者。肝气闭绝也。鼻鼾者。肺气闭绝也。备此五证。尤不可治。五证中才见一证。犹当审余证以救疗。盖以初中风。则眼合者多。痰止则鼻鼾者亦多。惟遗尿口开俱见为恶。心为五脏主。肾为一身根本。诚不可闭绝也。

八琼丹出圣济总录 治五脏中风。偏风贼风。偏枯手足不随。

硫黄 水银二味同结作沙子 曾青 丹砂 雄黄 白石英 紫石英 铅丹 玄精石 胡粉各一两 硝石二两 以上十一味。各细研。入瓷盒盛。盒上留一眼子。外用六一泥固济毕。候乾。以文火养一复时。后闭盒眼子。用大火烧令通赤。去火放冷。取出以纸裹药。地内埋三日。去火毒。取出研令极细。入后药。

龙脑 麝香 牛黄 天竺黄并细研 琥珀 虎骨酥炙 甘草炙 乌蛇酒浸三日去皮骨炙 天南星炮 天麻各一两 白附子炮 麻黄去根节 乾蝎炒 官桂去粗皮 木香 附子炮裂去皮脐 槟榔锉 独活去芦头 细辛去苗叶 阿胶打碎炒燥各一两 白术 白僵蚕炒 犀角镑 羚羊角镑 芎? 蝉蜕去土 腻粉研各半两 右除前焙研外。余捣研为末。再同研匀。炼蜜和捣一二千下。丸如小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以豆淋酒下。轻病只温酒嚼下。

灵宝丹出圣济总录 治诸中风。凡人生自幼稚至于老耄。率多因风而致疾。或嗜食伤饱。或不食失饥。或渴而失饮。或饮而过量。或因五味之伤。或冒热冲风。或大寒近火。或暴露湿。或刺损肌肤。扑伤肢体。或失节宣。或多嗜欲。缘此风趋诸窍。或留一偏。遂使手足不随。言语蹇涩。或痛连骨髓。或痹袭皮肤。瘙痒如虫行。□□裙痹如铁石。或多痰好唾。或健忘多嗔。血脉不行。面色乾瘦。久在床枕。起便须人。语涩面浮。精神困耗。皆其证也。若积岁不愈。肢节不能运动者。但如法服十数粒即效。亦有中风卒毙者。但心头未冷。取药五粒。以醋调摩脐中一千余遍。当从脐四面渐暖。待眼开后。以热醋研下十丸。入口即活。凡病不问轻重。年月深浅。先以红雪通中散三钱。茶调下。须臾更以热茶。投令宣泻一两行。便依法煎姜豆汤下三粒。当以他人热手。更摩所患处。须臾热彻。当觉肉内有物。如火至病所。一二百日内。及一年内。风疾不能下床者。一服三粒。十服后。便可行步。如患至重者。每利一度后。隔日服五粒。又住三五日。即更利不过三十粒。平复如故。若打伤扑损多年。每遇天阴疼痛。举动不能者。可五七服。服此药多者。疾去后药力常在。其方如后。

丹砂一两半研如皂子大绢袋盛。以荞麦灰下汁。煮三复时取出研如粉 硫黄一两先捣研如皂子大绢袋盛以无灰酒煮三复时取出研如粉 自然铜一两先捣碎更研如粉 雄黄一(半)两碎如皂子大绢袋盛以米醋煮三复时取出研如粉 右四味。用有盖瓶子。先以金箔三片。铺瓶底上。便入硫黄。又以金箔两片盖之。次入雄黄。又以金箔两片盖之。次入丹砂。又以金箔两片盖之。次入自然铜。又以金箔三片盖之。以瓶盖合却。不用固济。于灰内坐瓶子。令稳。以火养三日三夜。第一日。用熟炭火半斤。围瓶子。去瓶子三寸。第二日。用熟炭火十两。去瓶子二寸半。第三日。用炭火一斤。去瓶子二寸。以火尽为度。候冷取药出。以纸三重裹药。于净湿土中埋。至来旦取出。更研令细。

磁石煅醋淬一七遍捣研如粉 阳起石研如粉 理石研如粉 紫石英研如粉 右四味。各三分。用有盖瓷瓶子。先入磁石。次入阳起石。次入理石。次入紫石英。其所入金箔。一依前法。以盖合之。不用固济。用火养三日三夜。第一日。用熟炭火一斤。去瓶子三寸。第二日。用炭火三斤。去瓶子二寸半。第三日。用炭火半斤。去瓶子二寸。一日至夜。任火自销。候冷取出药。用纸裹。入湿土中埋。至来旦取出。更研令细。

牛黄 龙脑 麝香 腽肭脐酒刷炙 龙齿 脑胫骨酒涂炙令黄 右六味。各一两。捣罗为末。更研如粉。

石钟乳十两以绢袋盛先以长流水煮半日后弃水别用水五斗煎取一斗留煮后草药外更留钟乳水三合磨生犀角三分 苦参 远志去心 巴戟天去心 乌蛇酒浸去皮骨炙 仙灵脾 天麻各一两一分 右七味。捣罗为末。以前钟乳水一斗。煎至七升。用生绢滤去滓。澄清。

木香 肉豆蔻去壳 鹿茸去毛涂酥炙 桂去粗皮炙一两半 延胡索 胡桐泪各三分 右六味。捣罗为末。以前钟乳汁七升。煎至四升。以生绢滤去滓。澄清。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 当归切焙各一两 右二味。捣罗为末。以前钟乳汁四升。煎至三升。以生绢滤去滓。澄清。

芒硝一两细研 生地黄汁一升 无灰酒一升 童子小便一升 皂子仁一两半捣罗为末 右以地黄汁等。连前三升。计六升。贮锅中。于静室内。以文火养至一升。下金石药末在内。以柳木棍搅。勿令住手。稀稠得所。去火。然后入牛黄等六味。搅令极匀。即下皂子仁末。及磨下犀角水。以绵滤过。入在药内。研于钵内。以乳椎研三五千转。此药黏如胶。须用力研之。研讫。分为三分。内一分。入上件芒硝。别更研令匀。并丸如梧桐子大。此药三名。一名归命丹。一名返魂丹。入芒硝者。名破棺丹。如有中一切风。牙关紧急。及尸厥暴亡者。以热醋研三两丸。灌在口中。下得咽喉中即活。如要常服。空心温酒下二丸。

七宝丸出圣济总录 治中风涎潮。言语蹇涩。精神恍惚烦闷。内有热气在下。使大肠秘涩。热气乘虚上冲。则神志昏昧。宜顺三焦化痰。

牛黄 麝香 龙脑 丹砂 雄黄各一分同研 天竺黄研 白僵蚕炒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 白附子炮 天麻各半两 蝎梢炒一分 天南星酒浸一宿切作片子焙半两 腻粉 真珠末各研一分(钱) 蛇黄煅醋淬 自然铜煅醋淬七遍 铁粉研 银矿煅 乳香研 芦荟研 犀角镑 铅白霜研各一分 龙胆 桑螵蛸炙 芎? 人参 胡黄连 原蚕蛾炒各半两 右为末。炼蜜为丸。如皂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汤化下。食后临卧服。卒病不拘时服。

吴秦艽丸出千金方 治风注入肢体百脉。身肿。角弓反张。手足酸痛。皮肤习习。身体尽痛。眉毛堕落。耳聋惊悸。心满短气。魂志不定。阴下湿痒。大便有血。小便赤黄。五劳七伤。万病皆治。

秦艽 川椒 人参 茯苓 牡蛎 细辛 栝蒌根 麻黄各十八铢 乾姜 附子 白术 桔梗 桂心 独活 当归各一两 黄芩 柴胡 牛膝 天雄 石南 杜仲 莽草 乌头各半两 甘草 芎? 防风各一两半 右为治下筛。盛以苇袋。食前。温酒一升。服方寸匕。日三服。急行七百步。更饮酒一升。忌如常法。

至圣太乙散出圣济总录 治中风身瘫痪。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蹇涩。形神如醉。惊悸狂言。夜卧不安。或周身麻痹。皮肤不知痛痒。四肢不举。身重如石。腰膝强革□更。或筋脉拘挛。瘛痵不能行步。百关壅阏。痰涎痞滞。或卒急中恶。客忤尸注。鬼气邪魇。尸厥暴亡。不省人事等疾。

犀角镑 仙灵脾 真珠末 滑石研 胡黄连 恶实炒 人参 地丁草去根 白茯苓研去皮 蚕沙炒 甜硝研 板蓝根 郁金各一两 大黄研 牛黄研 血竭研 木通锉 栀子仁 马牙硝研 苍术锉去黑皮 荆芥穗 芍药延胡索 玳瑁镑 琥珀研各半两 甘草炙二两半 右为末。如中风不语。用新水调下一钱匕。如口噤即灌下。若能咳嗽。夜半当省人事。灌药四次后。不咳嗽者。必不可救。卒中恶风。涎不止。用白矾末半钱匕。太乙散一钱匕。和匀。以新汲水调下。慢慢灌之即活。

龟甲汤出圣济总录 治中风。手足不随。举体疼痛。或筋脉挛急。

龟甲醋炙 虎骨酥炙各六两 海桐皮 羌活去芦头 丹参 独活去芦头 萆藌 牛膝去苗酒浸切焙 五加皮 酸枣仁炒各三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 天雄炮裂去皮脐 天麻去蒂 防风去叉 威灵仙去土 芎?各二两半 当归切焙 桂去粗皮 紫参各三两 薄荷焙乾六两 槟榔煨六两 菖蒲九节者去须米泔浸后切焙一两半 右锉如麻豆。每用八钱匕。水一盏。酒一盏。生姜十片。同煎去滓。取一大盏。温分三服。空心日午夜卧服。要出汗并二服。如人行五里。以熟生姜稀粥投。厚衣覆汗出。慎外风。

通神散出圣济总录 治中风昏愦。肢体不收。不以缓急。

乌蛇去皮骨酒浸炙 踯躅花酒浸炒 蝉脱生用 天南星生姜汁浸炒乾 麻黄去根节 天麻酒浸炙 牛膝酒浸切焙 防己锉 羌活去芦头 独活去芦头 地龙去土生用 石斛去根酒浸炒 桂去粗皮 皂荚去皮子酒浸炒 乾蝎生用 附子炮裂去皮脐 白附子半生半炮 乌头炮裂去皮脐 丹砂别研各一两 麝香别研半分 右除别研外。捣罗为散。每服一钱。至二钱匕。温酒调下。日三服。

大麻仁丸出圣济总录 治中风诸疾。

大麻仁研 吴茱萸汤浸焙炒 麻黄去根节 枳壳麸炒去瓤 白芷各半两 天雄炮裂去皮脐 当归切焙各一两 茯神去木三分 秦艽去土 细辛去苗叶 乌头炮裂去皮脐 白术各三分 天门冬去心炒 独活去芦头 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 防风去叉 羚羊角镑 桂去粗皮各一两 白槟榔煨一两半 熟乾地黄切焙三两 右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温酒下三十丸。日三服。

四白丹出保命集 能清肺气养魄。中风者多昏冒。气不清和也。

白术 人参 缩砂 白茯苓 香附子 甘草 防风 川芎各半两 白芷一两 白檀一钱半 知母二钱 羌活 薄荷 独活各二钱半 细辛二钱 麝香一钱别研 龙脑半钱别研 牛黄半钱别研 藿香一钱半 甜竹叶二两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临卧嚼一丸。煎愈风汤咽下。能上清肺气。下强骨髓。

大秦艽散出危氏方 治风壅痰盛。四体重者。或软痪疼痛。或拘挛麻痹。颤掉口乾。目赤烦热。睡卧不宁。

条参去芦 川羌活去芦 枳壳去瓤 赤芍药 苦梗去芦 前胡去芦 川芎 白芷 黄芩 薄荷 天麻 桑白皮去赤 防己 防风 粉草 荆芥穗 赤茯苓 木瓜 川牛膝去苗各等分 右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温服。不拘时候。

羚羊角丸出圣济总录 治中风。手足□□裙痹。行履艰难。

羚羊角屑 桂去粗皮 白槟榔煨锉 五加皮锉 人参 丹参 柏子仁 枳壳去瓤麸炒 附子炮裂去皮脐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黄各一两半 茯神去木 防风去叉 熟乾地黄焙 麦门冬去心焙各二两 南木香 牛膝酒浸切焙各一两 薏苡仁二两半 右捣罗极细。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温酒下三十丸。日二服。

大铁弹丸出直指方 治中风瘫痪。口眼?斜。筋骨挛疼。肢体麻木。

自然铜烧红醋淬七次两半 虎胫骨酒浸炙黄 当归酒浸焙 白附子炮 川乌炮去皮脐 五灵脂炒 麻黄去节各一两 没药酒浸焙 乳香 全蝎焙 安息香 白芷 白僵蚕炒去丝各半两 乌蛇肉酒浸焙乾三分 木鳖二十一个去壳炒熟 朱砂 麝香各一分 右为末。以酒煮安息香。入飞白面糊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温酒磨下。

防风通圣散出保命集 治一切风热郁结。气血蕴滞。筋脉拘挛。身倦。手足麻痹。肢体焦痿。头痛目眩。腰脊强痛。耳鸣鼻塞。口苦舌乾。咽噎不利。胸膈痞塞。咳嗽喘满。涕唾稠粘。肠胃燥涩。便溺淋闷。或肠胃蕴热。郁结水液。不能浸润于周身。而为小便出多者。或湿热内甚。而有溏泄者。或表之正气与邪热。并甚于里。阳极似阴。而寒颤烦渴者。或热甚变为疟疾。久不已者。或风热定注。疼痛顽麻者。或肾水阴虚。心火阳甚。热暴甚而中风。或暴喑不语。及暗风癵病。或破伤中风。时发潮搐。并小儿热甚惊风。或<?疒班>疹未出不快者。更热剧黑陷。将欲死者。或风热疮疥。久不愈者。并解酒热毒。及调理伤寒发汗不解。头项肢体疼痛。宜服之。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芒硝 连翘 薄荷已上各半斤 麻黄去节半两 石膏 桔梗 黄芩各一两 白术 山栀子 荆芥穗各三钱 滑石二两 甘草一两 人参半两 半夏一两生姜制 一方去芒硝加牛膝半两酒浸 右为粗末。每服一两。生姜同煎。日再服。

若劳汗当风。为查□皮郁乃痤。劳汗出于玄府。脂液所凝。去芒硝。加芍药当归。若生瘾疹。或赤或白。倍加麻黄、盐豉、葱白、出汗。麻黄去节。亦去芒硝。若依前方中加四物。黄连解毒。三药合而饮之。日二服。若小便淋闭。去麻黄。加滑石、连翘。煎药汤调木香末二钱匕。若腰胁痛。走疰疼痛。加硝石、当归、甘草。一服内各二钱。调车前子末。海金砂末各一钱。若破伤风。每一两加荆芥穗、大黄各二钱。调全蝎末一钱。羌活末一钱。若诸风潮搐。小儿急慢惊风。大便结秘。邪热暴甚。肠胃乾燥。寝汗咬牙。筋转惊悸。肌肉瞤动。每一两加大黄二钱。栀子仁二钱。调茯苓三钱。羌活末一钱。若解利四时伤寒。内外所伤。每一两加益元散一两。葱白十茎。盐豉一合。生姜半斤。雨水一碗。同煎五七沸。温服一半。以筯投之。吐罢。后服一半。稍热服。汗出后立解。若饮酒中风。身热头疼如破者。加黄连须二钱。葱白十茎。依法立愈。若头旋脑热。鼻塞涕时下。每一两加薄荷、黄连、各二钱半。若风伤于肺。咳嗽喘急。每一两加半夏、桔梗、紫菀、各二钱。若扑跌伤损。肢节疼痛。腹中恶血不下。每一两加当归、大黄、各三钱半。调没药、乳香末、各二钱。宣明论方。有缩砂。无芒硝。名贾同知通圣散。内经曰。胆移热于脑。则辛额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已也。王注曰。胆液下澄。则为浊涕。下不已如水泉。故曰鼻渊也。此为足太阳脉与阳明脉俱盛也。如气逆者。调木香末一钱。乳香末二钱。

硫黄大黑神丸出圣济总录 治急慢中风。

白僵蚕炒 桂去粗皮 天南星炮各半两 牛膝炒令烟出 乾蝎酒炒 人参 白茯苓去黑皮各一分 麻黄去根节先煎掠去沫焙乾二两 天麻一两半 白附子炮 乌蛇酒浸去皮骨炙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 硫黄研 丹砂研 水银各一两 雄黄研半两 右前十二味。捣罗为末。各顿一处。后四味各细研。用铫子先下硫黄。后下丹砂、水银、雄黄。文武火结成砂子。待冷刮取。捣罗为末。先取一瓷瓶。上磨瓦一小片作盖。钻一窍。可度得绿豆。用六一泥固济瓶子。火熁令乾。却入砂子末在瓶内。按令平实。然后下盖子泥。合缝留窍子。候乾用火半秤。四面约四寸已来。烧至一食顷。更加火渐近瓶子。待黑气出尽。后取湿纸搭瓶窍上。如纸才乾便易之。至三十易为止。待冷取出细研。以酒浸润一宿。再焙为末。每石药末一两。入前药末二两。同研取匀。炼蜜丸如鸡头实大。中风者。以豆淋酒研下一丸。至二丸。以厚衣服覆出汗。未汗更服。用热生姜稀粥投。汗出慎外风。

大秦艽汤出保命集 治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知为血弱。不能养于筋。故手足不能运化。舌强不能言。宜养血而筋自荣也。

秦艽 石膏各二两 甘草 川芎 当归 羌活 独活 防风 黄芩 白芍药 白术 吴白芷 生地黄 熟地黄 白茯苓各一两 细辛半两 右锉。每服一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无时。如遇天阴。加生姜七八片。如心下痞。每服一两内。加枳实一钱同煎。亦作楮实。

备急黑神丸出圣济总录 治中风。

雄黄研 硇砂研 丹砂研 硫黄研 水银先以慢火生铁铫内閒硫黄销始倾入水银急以火筯搅恐焰起即离火以湿布搭灭候冷刮取与上四件同捣研 此五味各一两。取一湖南烧药罐子。先用六一泥固济。待乾入上件研者末。都入罐子中。实按令平。连盖子泥四缝。只留一寸缝不泥。令慢火匀养一复时。加火近罐子。烧令通赤。缝中有烟焰出。即急抽火。令人按盖子。急泥合缝周遍。用净筛土。窨定药罐子。不得令露。透出药气。上以大盆合之。来日取出药捣罗。用湿重帛包裹。以净湿土内窨盆。令出火毒。三日三夜。逐日取盆微洒水。日满取药。再研如粉。入后药末。

犀角镑一两 牛黄研半两 天竺黄研 鹿茸酥炙去毛各一两 升麻 天麻各一两 木香半两 乾蝎酒炒一两 阿胶慢火炙燥二两 天南星牛胆煮一复时曝乾一两 右将后十味。除研外。捣罗为末。次入牛黄、天竺黄。并前研五味。再同研匀。用青州大枣蒸熟。去皮核。研如膏。和药捣一千杵。丸如梧桐子大。中风急风牙关急。口噤不开。用豆淋酒。生姜酒。去滓。研二丸至三丸。斡开口灌下。如人行五里更一服。连三服。汗出解。宜食生姜酒。粟米粥。此药宜三月三日。五月五日。或腊月。于净室中焚香。斋沐修合。切忌禽兽并妇人等见。

五积散出如宜方

陈皮制六两 麻黄三两 枳壳六两 白芍药 川芎 当归 甘草炙 茯苓 半夏制 肉桂 白芷各三两 厚朴 乾姜各四两 苍术制二十四两 桔梗十二两 右口□父咀。慢火炒令色转。续入肉桂、枳壳、姜葱煎。去麻黄名和气饮。入麝香。一方只加乳香。

苏合香丸出如宜方 治卒然眩晕

白术 青木香 朱砂 乌犀屑 沉香 麝香 诃黎勒 丁香 荜拨 白檀香 香附子已上各二两 薰陆香 龙脑各研 苏合油各一两 安息香二两八钱为末用好酒一升熬成膏将苏合油入之 右末。入研药令匀。用安息香膏。同白蜜和成。临用时旋丸。又擦牙关。或姜汁化下。仍宜皂角、细辛末口□畜鼻。通关窍。

太乙赤丸出圣济总录 治中风。积涎在膈下。四肢瘫痪。不知人事。

丹砂 硼砂 硇砂 铅白霜 粉霜 硫黄细研各半两 金箔 银箔各十片与前六味同研 金牙研 紫石英研 天麻 羌活去芦头 独活去芦头 巴豆去心膜出油尽 乾牛膝炒烟出各半两 右为末。用黄蜡三两。閒作汁。拌诸药。乘热丸如鸡头实大。用丹砂为衣。入瓷盒盛。每服一丸。用糯米饮半盏。龙脑腻粉各少许。薄荷自然汁同化下。取下风痰为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