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国学名著>普济方>卷六十 咽喉门 总论

《普济方》卷六十 咽喉门 总论·

卷六十 咽喉门

普济方卷六十 咽喉门 总论

夫咽者。应五脏六腑往还神气。阴阳通塞之道也。喉咙胞囊舌者。并津液五味之气本也。咽门者。肝胆之候也。其重十两。广二寸五分。至胃管长一尺六寸。主通五脏六腑津液神气。应十二时。若脏热则咽门闭而气塞。若腑寒则咽门破而声嘶。母姜酒主之。热则通之。寒则补之。若寒热调和病不生矣。

喉咙者。脾胃之候也。重十二两。长一尺二寸。广二寸。其层围十二重。应十二时。主通利水谷之道。往来神气。若脏热。喉则肿塞气不通。乌翣膏主之。若腑寒。喉则耿耿如物常欲窒。痒痹涎唾。热则开之。寒则通之。不热不寒依脏调之。

咽者。胃之系。喉者。肺气之所通。咽以咽物。喉以候气。(咽喉咙三者。各有所司。咽者。舌本之根。因物之至。推而纳之以通胃。所司者。纳而不出。喉者。候气之呼吸以通肺。所司者。有出有入。咙者。舌下二窍。但闭口齿屈舌于上腭。则津液满以通心。所司者。有出无入)风邪客于喉间。气郁而热。则壅遏而为咽疼。热气生于肺胃。风毒蕰隆。则肿结而为喉痹。尸咽者。阴阳不和。脾肺壅盛。风热毒气不能宣通。故令尸虫发动上蚀于喉。或痒或疼如匿□<?虫虫>之候也。谷贼者。谷芒强涩。藏于米而误食之。滞于咽门不能传化。故风热并聚与血气相搏。遂令肿刺。如喉嗌之生谷贼也。胃脘实热薰炙上焦。发为白头赤根。故有咽疮之证。脏腑停寒。寒则气缩如物窒碍于其间。亦有喉闭之证。若悬痈生于上腭。虽不关于咽喉。所以暴肿者。亦热气使然也。咽喉悬痈关要所系。病不急疗皆能杀人。凡咽喉病。毒气归心。胸前肿满。气烦促。下部洞泄不止者。死候也。

一十八种喉风证论曰。一、单蛾风。其形圆如小筯头大。生于咽喉关上或左或右。关下难治。二、双蛾风。有两枚在喉关两边。亦圆如小筯头大。关下难治。三、蝉舌风。自舌下再生重舌者是。四、牙蜞风。牙龈上聚成疖毒者。五、木舌风。其舌渐渐长大相似煮熟猪舌。不能转动者。六、舌黄风。自舌上肿痛黄色者是。七、咬牙噤口风。近牙穷头作兴□月。口噤不开者。八、鱼口风。如鱼吸水者。不治。九、聚毒塞喉风。喉关聚毒。涎唾稠实。发寒热。仍分上下三关破毒。下关难治。十、悬蜞蛊毒风。上月□匡肿。食而不能掩水外形如鸡卵者。十一、呛食风。一名飞丝毒。口中或食腥恶发泡者。十二、腊颊风。腮脸结肿者是。从牙穷头碎。此毒若成。须要半月调理。十三、缠喉风。风自耳边过颐下。赤色者是也。亦有寒热。甚者伤人命。十四、松子风。口内满。喉赤如猪肝逆张。吞则关闭塞。饮食不能者是。用药后。口内散点松子样。肿则喉响如雷。则不治。十五、崩砂甘口风。自舌上牙龈上下肿赤。口内作兴□月如汤热。牙龈渐烂。甚者亦能脱齿。十六、连珠风。自上作毒。或初成一个。碎而又作一个。以至三、五、七、九个者是。十七、蜂子毒。或在腮脸痒烂。或在喉关舌下作兴□月。如黄金蜂者是。十八、走疰瘰疬风颈项结核五七个。皮肤赤肿作寒热者。

咽与喉。会厌与舌。此四者同在一门。其用各异。咽以纳气。故咽气通于天。喉以纳食。故喉气通于地。会厌与喉上下以司开阖。食下则吸而掩。气上则呼而出。是以舌抵上齶。则会厌能闭其咽矣。四者相交为用。阙一则饮食废而死矣。故难经言七衡门而会厌之下为吸门。及其为病也。一言可了。一言者何。曰火。内经曰。一阴一阳结为之喉痹。王太仆注云。一阴者。手少阴君火、心主之脉气也。手少阳相火、三焦之脉气也。二火皆主脉。并络于喉。气热则内结。结甚则肿胀。肿胀甚则痹。痹甚而不通则死矣。夫足少阴循喉咙挟舌本。少阴上挟咽。此二者诚是也。至于足阳明。下人迎。循喉咙。足太阴。挟咽连舌本。手太阳。循咽下膈。足厥阴。循喉咙之后。此数经皆言咽喉。独少阳不言咽喉。而内经言一阴一阳谓之喉痹何也。盖人读十二经。多不读灵枢经中经别一篇具载十二经之正。其文云。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上之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又手心主之正。别下渊液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是手少阳三焦之气。与手心主少阴之气。相合而行于喉咙也。推十二经。惟足太阳别下项。其余皆凑于喉咙。然内经何为独言一阴一阳结为喉痹。盖君相二火独胜。则热结正络。故痛且速也。故曰一言可了者。火是也。故十二经中。言嗌乾嗌痛。咽肿颔肿。舌本强。皆君火为之也。惟喉痹急速。相火之所为也。夫君火者犹人火也。相火者。犹龙火也。人火焚木其势缓。龙火焚木其势速。内经之言喉痹。则咽与舌在其间耳。以其病同是火。故不分也。后之医者。各详其状。强立八名。曰单乳蛾。双乳蛾。单闭喉。双闭喉。子舌胀。木舌胀。缠喉风。走马喉闭。热气上行。结缠于喉之两傍近外肿作。以其形似。是谓乳蛾。一为单。二为双也。其比乳蛾差小者。名闭喉。热结于舌下。复生一小舌子。名曰子舌胀。热结于舌中。舌为之肿。名曰木舌胀。木者。强而不柔和也。热结于咽项。肿绕于外。且麻且痒。肿而大者。名曰缠喉风。喉痹暴发暴死者。名曰走马喉痹。此八种之名虽详。若不归之火。则相去远矣。其微者。可以咸聏之。而大者。以辛散之。今之医者。皆有其药也。如薄荷、乌头、白矾、僵蚕、朴硝、铜绿之类也。至于走马喉痹何待此乎。其生死人反掌之间耳。其最不误人者。莫如砭针出血。血出则病已。昔余以治一妇人木舌胀。其舌满口。诸药不愈。余以金□非针小而锐者砭之五七度。肿减。三日方平。计取出血几至盈斗。又治一男子缠喉风。肿表里皆作。药不能下。余以凉药灌于鼻中。下十余行。又以拔毒散傅之。阳起石烧赤。与伏龙肝各等分。细末之。日以新水扫百遍。三日热始退。肿始消。又尝治一贵妇喉痹。盖龙火也。虽用凉剂。而不可使冷服。为龙火宜以火逐之。人火者。烹饪之火是也。乃使曝于烈日之中。登于高堂之上。令侍婢携火炉。坐药铫子上。使药常极热不至大沸。通口。时时呷之。百余次。龙火自散。此法热行寒。不为热病捍格故也。大抵治喉痹。用针出血最为上策。但人畏针。委曲傍求。瞬息丧命。凡用针而有针创者。宜捣生姜一块。调以热白汤。时时呷之。则创口易合。铜人中亦有灸法。然病微者。可用。病速者。恐迟则杀人。故治喉痹之火。与救火同。不容少待。内经火郁发之。发、谓发汗。然咽喉中岂能发汗。故出血者。乃发汗之一端也。后之君子。毋执小方。而曰吾药不动脏腑。又妙于出血。若幸遇小疾而获效。不幸遇大病而死矣。

咽喉死候者。毒气归心。胸前肿满。气烦促。下部洞泄不止。此死候也。

实热论。一、用败毒散。加黄芩、半夏、连翘。倍用桔梗。用生姜、薄荷煎。痰盛者。加石膏同煎即效。凡服此药。早晨服则午后攻作。午后服则子时攻作。天明退。用针则无此攻作。若服此药后自利。即换作虚热医。后药不可用。服败毒散后失音。即服加减秘传降气汤。二、用生料消风散。加玄参、全蝎、薄荷。白水煎服。三、用前二药不退。用生料洗心散。更加一二味去风毒药为妙。四、用前二药不退。用防风通圣散。立效。

虚热论。一、用双解散。乃升麻葛根汤。消风散。加玄参、黄芩、薄荷。煎。二、用秘传降气汤。加生姜、黄芩。三、如痰盛。用桑白皮汤。磨沉香吞养正丹。仍用桔梗半夏汤。冷水附汤等药调理。又一证。上秘下泻。用秘传降气汤。吞碧雪衣。附子理中丸。如无。用桑白皮汤亦可。

喉痹者。毒客于喉间。气结蕰积而生热。故喉肿塞而痹痛。脉沉者为阴。浮者为阳。若右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是喉痹之候也。亦令人壮热而恶寒。七八日不治则死。

喉痹附论

夫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入也。人阴阳之气出于肺。循喉咙而上下也。风毒客于喉间。气结蕰积而生热。故喉肿塞而痹痛。脉沉者为阴。浮者为阳。若右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是喉痹之候也。亦令人壮热而恶寒。七八日不治则死。治法先针而后药。可谓急先务矣。马喉痹之状。势如奔马。喉间痹痛。肿连颊骨。壮热烦满。数数吐气者是也。此盖脾肺不利。热毒攻冲发于咽喉所致。狗咽者。喉中忽觉结塞不通。如喉痹状是也。阴阳之气出于肺。循喉咙而上下。若风热毒气客于喉间。气结蕰积而生热。故有结塞之候。俗云。此疾由误咽狗毛所致。治法。亦有将饭与狗分食取瘥者。禳去之法也。

绛雪散 治热结喉间。连颊肿不消。心膈烦满。

木通锉 桔梗锉炒 槟榔各二两 枳壳去瓤麸炒 犀角镑各一两半 柴胡去苗 升麻 木香 赤茯苓去黑皮各二两 桑根白皮锉 山栀子各四两 桂去粗皮 人参各二两 苏枋木五两 诃黎勒去核五钱(枚) 朴硝研一斤 丹砂研一两 麝香研一分 右除朴硝、丹砂、麝香外。各细锉。以水二斗。于银器内慢火熬至七分。以生绢滤去滓。再煎至五升。下朴硝。以柳木篦搅勿住手。候稍凝。即去火倾入盆内。将丹砂、麝香末拌令匀。瓷器盛之。勿令透气。每服一钱或二钱。以冷蜜汤调下。食后临卧。看老少加减。

菖蒲汤 治喉痹口噤。水浆不下。风邪。恍惚如有神鬼。身体强直。面目变色。

菖蒲 秦艽去苗土 桂去粗皮 禹余粮煅醋淬 人参 当归切焙 甘草炙锉 附子炮裂去皮脐 黄芩去黑心 远志去心 防风去叉 龙骨各半两 赤石脂 芎? 赤芍药 赤茯苓去黑皮 防己各一两半 右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空服。日再服。

乾喉风出危氏方

朴硝 川乌 当归 牛膝各五分(钱) 麝香 脑子各半钱 硼砂三钱 荆芥 薄荷 甘草 蛤粉各五钱 全蝎七个去毒 右为末。用清泔调。春用菘菜汁调。夏黄麦汁调。如不能吞。用豆腐切如棋子块。蘸药入口内含化。或新艾汁调下。立效。

治喉咙痛及喉痹。并宜服之。出本草

以通草煎服之。磨亦得。急即含之。

治喉痹肿痛出本草

取荔枝花皮根。共十二分。以水一升。煮取六合去滓。含之。细细咽汁。差。

治喉痹出本草

以天雄炮含之。

又方出本草

以无患子。研。内喉中立开。

开关润喉蓬莱雪出危氏方

梅花脑子 生麝香各一字 硼砂三钱 朴硝五钱以上别研 薄荷叶 百药煎 全蝎去毒 防风去叉 粉草各五钱以上并碾 明乳香 没药各三钱蒻叶或芦叶盛火熨别研 右为末。每服少许。以匙挑。乾掺咽间及疮上。如在关下。掺舌上。并旋旋咽下。仍用薄荷、桔梗、甘草煎水噙漱。或用生薄荷研自然汁。调成膏。入口噙化。亦妙。

夺命无忧散一名玉屑无忧散如宜方 治缠喉风。咽喉疼痛。风涎壅滞。口舌生疮。心腹胀。脾积痞块。小儿奶癖。误吞骨屑硬塞不下。热盛喉闭。涎满气急。或至闷乱不省人事。并疗之。

寒水石三两煅 玄参去芦 贯众去芦 滑石研 缩砂仁去壳 黄连去毛 茯苓炒令黄 甘草炙 山豆根 荆芥各半两并生用 硼砂三钱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乾掺舌上。后以新水咽下不拘时。任是百毒硬物可以除化。如吃着巴豆、杏仁、石头、铁札、麦糠、棘针、瓷瓦子等物。及诸药毒火毒。亦可用此药。每服半钱。能润三焦。消五谷。除三尸。去八邪。除九虫、赶瘟疫。专医渴疾。其效如神。鲁直。号金台玉简方。

龙脑散出圣惠方 治马喉痹。颊咽痛。

白龙脑细研 牛黄细研 犀角屑 羚羊角屑 马牙硝细研 玄参 沉香 朱砂细研 甘草炙微赤锉以上各一分 川升麻半两 硼砂一钱细研 右除龙脑、牙硝。捣筛为散。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竹叶七片。煎至六分去滓。温入龙脑、牙硝一钱。搅令匀。细细含咽。

利咽汤 治咽喉诸疾。

桔梗 枳壳 牛蒡子 荆芥 甘草 升麻 玄参 大黄 紫苏 人参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服。

生犀丸 治热冲喉间连颊肿。数出气。烦满。

犀角镑 枳壳去瓤麸炒 射干 海藻洗去咸焙 升麻各一两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研 百合 胡黄连 蒺藜子炒各三分 白附子炮半两 右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绵裹咽津。不计时。

龙脑丸 治咽喉连颊颔肿。日数深远。咽津液热。发渴疼痛。

龙脑研 升麻 甘草 马牙硝研各一分 玄胡索研三分 麝香研 石膏碎 大黄锉 黄耆锉各一分 生地黄二两绞取汁 右除地黄汁外。捣罗为末。以地黄汁和。如乾。更入炼过蜜少许。为丸如小弹子大。用绵裹。含化咽津。日四五次。不计时。

治缠喉风肿痛。

黄芩五钱酒浸 升麻 麻黄 荆芥 薄荷 防风各一钱 鼠粘子炒四钱 生甘草一钱半 京三棱三钱炒黑 大黄二钱煨 右口□父咀。以水一碗。煎至七分去滓。稍温服。食后。随咽之。

大硼砂散 治喉闭咽肿痛。水米难下。

硼砂 茯苓 甘草各半两 马牙硝 盆硝 朴硝 薄荷叶各一(二)两 僵蚕二两 蛇脱皮一条 右为细末。腊月牛胆汁和成膏。纳在胆内。高悬阴乾。每用一钱。绵裹咽津。

金硝丸 治咽喉痹痛。不能喘息。水浆不得入。

郁金锉 马牙硝研 甘草锉 山栀子去皮 瓜蒌根各二两 大黄锉 玄参 白矾 硼砂研各一分 右研为末。炼蜜和丸如鸡头实大。每用一丸。绵裹含化咽津。

天门冬丸 治马喉痹。咽喉肿痛。唇焦舌乾。腮颊连肿。

天门冬去心焙 玄参 恶实炒各一两 百药煎 紫苏叶各半两 甘草炙锉一两半 人参 硼砂研 龙脑研各一分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丸。食后临卧细嚼。温熟水下。

橘皮汤 治马喉痹。势如奔马。肿痛烦满。数数吐气。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青竹茹 生地黄切焙 黄芩去黑心 白术 山栀子仁各三两 赤茯苓去黑皮二两 桂去粗皮一两 芒硝研汤成下 右除芒硝外。粗捣筛。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入生姜半分。拍碎。枣二枚擘破。煎至五分去滓。下芒硝末一钱匕。搅匀温服。食后。日三。

仙方夺命丹出德生堂方 治缠喉风。木舌胀。双单乳蛾。喉闭。或误吞鸡鱼骨刺。竹木签刺。一切咽喉急证。

白茯苓 蜜陀僧炒黄色 紫河车各一两 白僵蚕直者 贯众净 缩砂仁 甘草节各一两 乌鱼骨去皮二钱半 麝香一字 右细末。却入麝香研匀。同蒸饼包白面。蒸熟四两和药。汲新井水。丸如豌豆大。蛤粉为衣。放乾十年不坏。每服一丸。用瓦器研碎。新水半盏。浸一茶时化开。用匙挑药徐滴入喉中。勿急用。取药尽为度。

木通散出圣惠方 治喉痹。心胸气闷。咽喉妨塞不通。

木通锉 赤茯苓 川芒硝 前胡去芦头 桑白皮各二两锉 羚羊角屑 川升麻 川大黄各一两半锉碎微炒 马兰根一两 右为粗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喉痹。咽喉肿痛。上焦风热痰唾不利。出圣惠方

川升麻一两半 射干 白药各三分 络石 甘草生锉 黄药各一两 白矾灰半两 天竺黄细研 马牙硝细研各二两 右为细散。同研令匀。每服以新绵裹二钱。含咽津。

取喉中涎出危氏方

草乌尖 僵蚕 紫贝 啾唧虫 红椒 白矾 山豆根 皂角各等分 右为细末。用霜梅拌药为丸。如指头大。含化一丸。取下涎。然后用盐汤灌漱。吐出不可吞。

开喉关出危氏方

薄荷 山豆根各五钱 麝香 脑子各半钱 朱砂三钱 甘草 青盐 川乌各五钱 右为末。每服半钱。腊月内菘菜汁。夏月黄麦挼水。或葛根水调。如涕唾稠粘。用芭蕉水调下。或蜜丸指头大。含化。

呛食风出危氏方

桔梗 川乌 草乌 防风 甘草 大青根各五钱 全蝎七个去毒 紫河车五钱 右为末。每服用酒一盏。连根葱一根。红椒七粒。灯心七茎。同煎三四沸。食后热服。如不安。再用酒一盏。入茱萸五粒。同煎少时。热服之。未效。用芭蕉汤调下。如落心肺间刺痛。用宣药利下。如久不治。则变为飞丝劳毒。能伤人命。

龙脑破毒散出御药院方 治不测急慢喉痹。咽喉肿塞不通。

盆硝研细四两 白僵蚕微炒去嘴为末秤八分(钱) 甘草生采秤八钱 青黛秤八钱 马勃末三钱 蒲黄半两 脑子一钱 麝香一钱 右研令匀细。用瓷盒子收。如有病证。每用药一钱。用新汲水少半盏调匀。细细呷咽。如是喉痹。即破出血便愈。如不是喉痹。自然消散也。若是诸般舌胀。用药半钱。以指蘸药搽在舌上下。咽津。如是小儿。一钱作四五服。亦如前法用。并不计时候。

生银丸 治口乾咽肿。喉颊胀痛。

人参半两 丹砂研 铅霜研 锡恡脂 朴硝研 升麻各一分 硼砂研三钱 龙脑研一钱 右为末和匀。炼蜜为丸。如皂子大。每服一丸。含化咽津。

射干汤 治喉痹。肿塞不通疼痛。不下饮食。并诸毒发动。

射干 当归切焙一两 升麻半两 白芷一两 甘草炙锉 犀角镑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各半两 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许以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忌海藻、菘菜。

禹余粮汤圣济总录 治喉痹。若胃中虚。有饥状。少气不足以息。四逆。泄注。腹胀喜噫。食则欲呕。泄癖溏下。口乾。四肢重。好怒不欲闻人声。诊其脉。右手关上阴阳俱虚者。脾胃虚也。

禹余粮煅醋淬 大麻仁 桑根白皮各二两锉碎 乾姜炮一两 黄连去须半两 白术一两 枣十枚焙取肉 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食后。日三服。

如圣胜金铤出和剂方 治证服饵。与后如圣胜金铤同。品味少异。

朴硝四两 川芎一两 硫黄细研一两半 贯众二两 薄荷叶 荆芥穗 嫩茶各半两 右为末。捣生葱自然汁。搜和为铤。服药汤使如后方同。简易如圣胜金铤。法同。

治喉痹并时疫毒。

桔梗 甘草 升麻 连翘 鼠粘子 防风 酒制黄芩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煎。细咽。

如圣胜金铤出和剂方 治急喉闭。缠喉风。飞扬。单蛾双蛾。结喉。重舌。木舌。腮颔肿痛。屡经用药不能吞水粥。

硫黄研 川芎 薄荷叶去枝梗 腊茶 川乌炮 硝石研 生地黄各二两 右为细末。以生葱汁搜和为铤。每服先用新汲水灌漱。吐出。次嚼生薄荷叶七片微烂。用一铤同嚼极烂。以井水咽下。甚者连进三服即愈。重舌腮肿。先服一铤。次以一铤安患处便消。冒暑伏热不省人事。生薄荷水调研一铤。灌下即苏。行路常噙一铤。即无暑热之患。口舌生疮不能合口。并食热物。如上法服讫。用水灌漱。嚼薄荷十叶如泥。吐出。再以水灌漱。嚼药一铤。噙口内聚涎裹之。如涎满方吐出。如此服三铤。便能食。遇食酒、醋、咸、酸、酢脯、炙火□尃、喉中生泡。须掏破吐血。方着薄荷数叶。以一铤同嚼。井花水吞下。沙淋热淋小便出血。用车前草七叶。生姜小块。研烂。水调去滓。嚼药一铤。以水送下。分阴阳。去风热。化血为涎。化涎为水。常带随身备急。一铤可活一人。小儿只服半铤。一方。去川乌、贯众。以嫩茶代腊茶。

射干丸 治喉痹肿塞。

射干一两 豉一合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 芎? 犀角屑各半两 升麻一两 甘草炙半两 右为末。炼蜜和丸如小弹子大。每服一丸。含化咽津。日可三五服。差。忌海藻、菘菜。

七圣散 治马喉痹。咽颊肿痛。吐气不快。

白矾二钱 马牙硝五钱 硝石一两 铅丹三钱 硇砂一钱 蛇蜕半条 巴豆两枚去壳 右先研白矾、牙硝、硇砂三味。入罐子内。次入硝石。次掺铅丹于上面。只用平瓦一小片盖。火烧成汁。便用竹片子夹蛇蜕。搅五七度。又入巴豆。更搅五七度。取出候冷。研为散。如小可咽喉肿痛。咽津妨碍。及口疮口乾。掺一字。或大段喉痹。及马喉痹。或腮颊生瘀肉。侵咽喉。即乾掺半钱。安稳仰卧。其喉痈肿处自破。立差。

疗喉痹急疼闷防不通方。

马蔺根切一升 升麻三两 瞿麦三(二)两 射干十两 犀角三(二)两屑 通草二两 玄参二(三)两 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细细含咽。一日令尽。得破脓。慎热面、炙肉、蒜。

黄芩汤圣济总录 治喉痹。胸满噎塞不通。

黄芩去黑心 升麻 射干 木通锉各三分 甘草炙锉 犀角镑各半两 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下芒硝一钱匕。细温呷。

如神散 治咽喉一切急患不得开。

白矾生 白僵蚕炒 藜芦 玄参去皮弦炒 雄黄各三(二)钱 乳香一字 右为细末和匀。每一(字)钱分两鼻内搐之。口含水及舌下。搽嚏出涎立效。

硼砂散出和剂方 治大人小儿卒患喉痹。闭塞不通。肿痛生疮。语声不快。风壅痰毒。鼻衄出血。

山药六斤生 脑子研七两 牙硝生十四两 麝香研四两 甘草 硼砂生各十二(二十)两 右为细末。每服半钱。如茶点服。

金钥匙出医学切问方 凡人卒中喉痹口噤。咽喉肿痛。木舌重舌者。以此药治之。

猪牙皂角去皮煨 大黄 草乌 郁金 南星各四钱 巴豆五个去心不去油 右为末。生姜自然汁调半钱许。以鹅毛拂入喉中。已死者。用竹管吹入。须臾醒。然后用药半钱。姜汁调吃。吐泻为验。

南星防风散出百一选方 治风壅腮颔肿。内生结核。缠喉风等疾。

当归二钱焙乾 天麻三两生用 白僵蚕焙乾 南星汤浸净捣细姜汁制焙乾 防风生用不见铁器各半两 猪牙皂角去黑皮焙乾三条 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入荆芥少许。同煎至七分。温服。食后。日进三服。忌发风毒物。如肿不散者。加透明雄黄三钱。同前药一通为末。煎服。

二砂丸 治喉痹。咽塞热痛。

沙参 丹砂研 硇砂研 人参 玄参 丹参各等分 右为末。炼蜜丸如鸡头实大。食后临卧含化一丸。

犀角汤出圣惠方 治马喉痹。喉中连颊焮肿。

犀角镑 甘草炙锉 升麻各半两 射干 桔梗炒 马蔺根锉各三分 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入竹叶七片。煎至七分去滓。入马牙硝末二钱匕。搅令匀。细细呷服。

玉液丸 治毒气壅塞咽喉不利。颊颔连肿。

百药煎一两 麝香研 朴硝各半钱 丹砂二钱研 龙脑研 甘草末各一钱 右各研为末。再同研匀细。以水浸蒸饼心为丸。如梧桐子大。丹砂为衣。阴乾。含化一丸。

犀角散出圣惠方 治喉痹。气隔胸满。咽肿。

犀角屑 马蔺根 枳壳麸炒微黄去瓤 甘草各一两生用 射干 马牙硝各一两半 右为散。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竹叶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候。稍温含咽。

碧雪散出仁存方 治一切壅热。咽喉闭肿不能咽物。口舌生疮。舌根强。言语不正。腮项痛肿。

蒲黄 青黛 硼砂 焰硝 甘草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手指捻掺于喉间。咽津。或冷水下。频频用之。

治咽喉诸疾。

朴硝二两 甘草一两 蒲黄 薄荷各半两 青黛三钱 右为细末。每服用一字掺口内。

通气汤出圣济总录 治喉痹。咽喉气隔。胸满。咽肿生脓。

犀角镑半两 射干 桔梗 马蔺研各三分 甘草炙锉半两 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入竹叶七片。煎至七分去滓。下马牙硝一钱匕。搅令匀。细细温呷。

又开喉关方出危氏方

南星 半夏 川乌 草乌 甘草各五钱 右为末。用米醋煎成膏。傅毒上。

宣利方出危氏方

巴豆三七粒去壳 雄黄 郁金 猪牙皂角 大黄各五钱 右为末。饭丸如绿豆大。每服七丸。五更三点。以冷茶清吞下。如未利。再下四五丸。

治咽喉闭。疙疸堵塞不通气。水米难下。至危者。出御药院方

牵牛四两半生半熟用 鼠粘子一两 防风七钱半 甘草生用 枳壳麸炒去瓤各半两 右为细末。每服五钱。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治喉痹。及喉中热塞。

以车辖烧令赤。投酒中。汲热饮之。

治喉痹出本草

以紫珠煮汁服。

治喉痹出本草

取象豆子中仁。碎为粉。微熬。水服一二匕。

一字散一名如圣散 治喉痹气塞不通。饮食不下者。并咽喉作痛。乳蛾声。

雄黄一分别研 蝎稍七枚 白矾生研 藜芦各二钱 猪牙皂角七锭 右为末。每用一字吹入鼻中。即时吐出顽涎为愈。神效。一方无蝎稍。亦治时气缠喉风。累用救人。万无一失。出直指方

治急喉痹出百一选方

大青鱼胆新瓦上焙乾去膜取末。蛇蜕皮去沙土椀内烧灰研令极细 白药子新瓦上焙乾各一钱 白僵蚕直者去丝嘴新瓦上焙乾 白矾矿铫内飞过存性各一两 右为细末。再以乳钵和研令匀。每用半钱。吹入咽喉立愈。若病轻。以多年白盐梅肉细切。入前药同捣匀。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含化咽津。如白梅乾硬。用汤浸软。取肉细切用。

通关散出直指方

白矾枯 白僵蚕 南星生 藜芦各一(钱)分 全蝎焙二个 右为末。以小管挑一字。吹入鼻中。吐痰喉通。

如圣丸出王氏博济方 治缠喉风。及喉痹。

大黄末一分 蜗牛二七枚 白矾末 陈白梅皮 马勃各一分 右于五月五日午时。用白梅皮、蜗牛同研。和丸如楝实大。如患者开口不得。即以水磨。用竹管子吹下入喉中。立差。如轻者。以绵裹含化一丸。

治马喉痹。颊咽痛。

五倍子半两 黄檗半两锉 川升麻三分 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射干半两 右为散。每服三钱匕。水一小盏。煎至四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一捻金散传信适用方 治喉闭欲死。及治喉痛。

全蝎微炒 川郁金 白僵蚕去丝嘴炒 甘草炙各半两 地龙八钱 右为细末。入麝香少许。每用一字。吹入喉内舌根。不数次即愈。

治咽喉痛传信适用方

百药煎去黑皮 硼砂 甘草 白矾生用 右等分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后米饮调。细细呷之。

夺命散 治咽喉。

胆矾 牙硝 甘草 青黛各一钱 右每用少许。用筒儿吹在喉中。立效。

龙脑丸出圣济总录 治缠喉风。

龙脑一分 丹砂一钱 芒硝半两 麝香半钱 右细研为末。用鲤鱼胆汁和丸。如绿豆大。鼻两孔各内一丸。良久。牙关开涎出。差。

消毒宽喉散出御药院方 治急慢喉痹。咽喉闭塞肿痛。或舌本强硬。满口生疮。

马牙硝 朴硝各六两 青黛半两 寒水石生四两 右为极细末。每服二钱。浓煎薄荷汤点匀。热漱咽喉内。冷吐。误咽不防。不计时候。日用三五次。

铜青丸一名千两金丸出百一选方 不问阴阳闭。如急病。内外肿塞辄至不救。用之能起死。治缠喉风。

车前草嫩者半两 铜青一(二)钱 大黄 牙皂各半两 右为末。以白梅肉同研成膏。每两作十五丸。用时以薄绵裹一丸。内口中。以线系定在外。口中含化。或不必绵。只如此含化亦可。咽津。吐出涎。若两日后则难开矣。

牛胆膏一名佛手散出仁存方 治锁喉风。神效。

青黛一钱研 僵蚕半两去丝 朴硝一两研 甘草二钱半生 右为末。用腊月黄牛胆。安药在内。当风挂百日。再入研麝香少许。每服半钱。或调服。或研碎吹入喉中。一方不用牛胆。作散。筒吹喉内。一方不用麝香。一方各等分。

僵蚕散一名三白散出仁存方 治喉闭。

僵蚕一(七)条 马勃拳大者瓦上揩成末 白矾皂子大生 天南星一个炮 右为末。大人一钱。小儿半钱。生姜自然汁调下。一方无马勃。

白梅丸出仁存方 治喉闭及肿痛。

白梅二十五个取肉 白矾一钱 甘草末 生蓖麻四十九粒去皮 右同研细。和丸如鸡头大。以绵裹之含化。

粉香散出瑞竹堂方 吹乳蛾即开。

白矾三钱 巴豆二粒去皮 轻粉少许 麝香少许研 右于铁器上飞白矾沸。入巴豆在上。矾枯去巴豆不用。为细末。三味合吹喉。

哑瘴咽喉乳蛾方出瑞竹堂方

雄黄五钱研 郁金五钱 白矾二钱半生用研 胆矾半钱 右为极细末。以竹筒吹入喉中。立能言语。

治喉痹。乳蛾风。

硼砂 明矾 胆矾 芒硝 朱砂各等分同为末 右为细末。吹喉中。

罗青散出瑞竹堂方 治咽喉单双乳蛾。及治心肺积热。上攻咽喉肿痛闭塞。水浆不下。或喉疖重舌木舌肿胀。并宜服。

蒲黄五钱 罗青研 盆硝各三钱研 甘草二钱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冷蜜水调下。细细咽之。吞不下。鸡翎蘸药喉内扫之。立效。一方炒糖和丸。每两作五十丸。每服一丸。噙化亦可。

乌龙膏 治急喉闭。缠喉风。

皂角七梃捶碎水五升挼汁去滓 草乌头锉 天南星锉 大黄锉各一两 右并入皂角水内煮取二升。滤去滓不用。再熬成膏。入新瓷器内。候微凝。入朴硝末一两。搅匀候冷。入白僵蚕末一两收之。如用以半匙头甘草汤。或茶清化下。灌入口内立愈。如乾以好酒调之。不拘时候。

又方

鸭嘴胆矾 铜青 轻粉 胡粉 明矾 右各一字。江茶半钱。逐旋和。以新汲水调。呷咽之。如吐即愈。

夺命筯头散 治急喉闭。咽喉肿满。堵塞气不得通。欲死者。

真胆矾 草乌各四钱 绿矾六钱 雄黄二钱 右为细末。每服一筯头。点上咽喉内。急吐涎沫。立应。次以大黄、甘草等分。俱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化乳香一粒。温服。涤去滓毒。恐为再发。一方加白矾二钱。

玉钥匙 治风热喉痹。及缠喉风。

焰硝一两半 硼砂半两 脑子一字 白僵蚕一分 右为末研匀。以竹筒吹半钱许入喉中。立愈。

雄黄散 治缠喉风。喉闭。先两日胸隔气紧。吸气短促。忽然咽喉肿痛。手足厥。气闭不通。顷刻不治。

巴豆七枚三生四熟生者去壳研熟者去壳灯上烧存性 乾桑黄茹二片 雄黄一块皂角子大透明者细研 郁金一枚蝉肚者研为末 右再研匀。每服半字。茶清少许下。如口噤咽塞。用小竹管纳药吹入喉中。须臾吐利即效。一方无乾桑黄茹。

玄参丸出圣济总录 治缠喉风。

玄参 白僵蚕 白矾生用各一分 甘草生用半分 右为细散用鲤鱼胆汁和丸。如赤小豆大。每服十丸。食后温服。生姜汤下。日三服。

开关散出王氏博济方 治走马缠喉风。及喉痹。

硝石六两 铅丹四两 白矾 砒霜各半两 右细研。用瓷罐子一个。先入硝石二两铺底。次下砒霜。又入硝石二两。方下白矾。更入硝石二两。方下铅丹。后用圆瓦一片盖口。于净地上用方砖一片衬药罐子。以炭火五斤煅令通赤。罐子固济。閒成水。以炭条子搅令彻底匀。方去火放冷。于地上经宿。打罐子取药研如粉。患者用筯头蘸冷水惹药。深点咽喉内。渐渐咽津。至甚者不过三两度点。

伏龙肝散 治喉痹。

伏龙肝半两 白矾煅过 白僵蚕直者炒 甘草生各一分 右为散。每服一钱匕。如茶点服。吐出涎立效。未吐更一服。

治喉痹方

蛇蜕 白梅 白僵蚕 甘草各等分 右为末。绵裹。含化咽津。

四圣散出德生堂方 治咽喉口齿。喉闭。乳蛾。

荆芥穗 牛蒡子炒碾细 紫河车各三钱 大黄六钱(半)大实者再加用 右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煎八分。食后临卧时。先漱后咽。

如圣汤出旅舍方 治痰去热。利咽喉。治咽中有疮咽物不下。及咳嗽咯血。肺痿。痰唾气促。并小儿疮疹毒。攻咽喉肿痛。

桔梗一两 甘草生一两 牛蒡子炒一两 麦门冬半两 右为细末。沸汤调。细细服。入竹叶煎。尤妙。

龙麝丹 治缠喉风。

白矾飞过 雄蛇蜕于高处凡于屋上树枝或篱壁上者是雄蛇一两火煅过用 硼砂半两研 麝香半两另研 右研匀。用牛蒡子自然汁。为饼子如钱大。以红绵包。噙化。如牛蒡子汁稀。入糊少许。

治喉闭方。

猪牙皂角二钱烧存性 葛根粉一钱 末茶二钱 乾荷叶一钱半 右为细末。吹入喉中即愈。

治喉痹。咽喉肿痛。上焦风热痰唾不利。

乌蛇皮烧灰 白梅微炒 甘草生锉各一分 桂心半分 右为细散每服以新绵裹二钱。含咽津。立通。

一捻金散 治咽喉方。

铜绿 黄檗 香白芷各等分 右为极细末。入麝香少许。每用一字吹入喉中。

如圣丸 治九种咽喉。

僵蚕 南星 马屁勃各等分 右为细末。用盐梅生姜汁为丸。如弹子大。噙化。

又方

僵蚕 百药煎 大黄各等分 右为细末。盐梅为丸。如弹子大。噙化。

通后补助。白梅肉为丸。如鸡头大。外用绵裹。含口中勿令咽去。候汁流咽喉。以吐风痰尽为度。

治急喉肿闭。

藜芦 瓜蒂 雄黄 右等分为末。吹入鼻中。盖通关窍也。

半夏桂甘汤 治冷证无阳。咽疼喉闭。

辣桂 甘草焙 半夏制 右等分锉碎。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半。候冷少呷。

山豆根方 治热闭。

山豆根 射干 升麻各等分 右口□父咀。用井水二盏。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时时呷之。

又喉闭方。

牙硝五钱 胭脂半钱 盐梅屑一钱 右同研。以鸡羽送入。

解毒雄黄丸 治缠喉风。急喉闭卒然倒仆。失音不语。牙关紧急。不省人事。膈热涎盛。咽喉肿痛。赤眼痈肿。一切毒热诸证。(华佗云其证先两日气紧蓦然咽痛肿或手足厥冷霎时气闭不通多死也)一名雄金丸

雄黄飞 郁金各一分 巴豆去皮膜出油十四个 右为末。醋糊丸绿豆大。热茶清下七丸。吐出顽涎立苏。未吐再服。如未至死。心头尚温。灌药下喉即活。吐泻无妨。小儿喉咙赤肿。惊热。痰涎壅塞。服二三丸。量大小用。一方作散。茶清调下。如喉闭不开。用筒吹入。得吐则醒。

比金丸 治喉痹。

铅白霜半两 青黛一两 甘草半两 右为末。醋糊为丸。如鸡头实大。含化咽津。痰出立效。

胡黄连散 治咽喉中壅塞如核。连颊肿痛。

胡黄连一分 升麻半两 铅霜研一分 右除铅霜外。捣罗为散。再同和匀。每服半钱匕。以绵裹含化咽津。日三五度。不计时候。

凝水石散 治缠喉风。卒然喉痹。急如奔马。喉颊俱肿。名为马喉痹。

凝水石 朴硝各半两并用无油瓷盆盛火煅通赤合于地上出火毒一宿 白僵蚕麸炒黄研如粉一两 右同研令匀。每取少许掺咽喉中。病甚每服二钱匕。温水调下。若牙关紧急。只于鼻中吸入。

夺命散 治急喉风等证。

枯白矾 南硼砂 猪牙皂角皮弦拣去各等分 右为细末。吹喉中。痰出即愈。

治喉风方。

明矾 胆矾各二钱半 马牙硝一钱 右为细末。用竹筒吹入喉中。手扯住鼻孔一时。牙关紧急。吹入鼻孔中。

又方

猪牙皂角二钱半 硼砂 五倍子各一钱 右为末。用醋蜜调。鹅翎点入口中。缴出痰。

白矾散出圣惠方 治喉痹气闷。

白矾 硇砂 马牙硝各半两 右于瓷盒子内盛。用盐泥固济。候乾。以炭火煅令通赤。取出细研。用纸两重匀摊。置于湿地上。以物盖之。一宿出火毒后。再细研为散。用半钱纳于竹管中。吹之喉内。须臾即通。如是咽门肿。只以篦子抄药。点于肿处。咽津即差。

马牙硝散出圣惠方 治喉痹气欲绝。

马牙硝 硝石 硼砂以上各半两 右以瓷瓶子内盛。用盐泥固济。候乾。以慢火煅成汁。良久取出。候冷。于地坑子内。先以甘草水洒。后用纸三重裹药。以土盖之。三宿出火毒后。取出细研为散。每服半钱。用篦子抄。内咽中咽津。更以竹管吹入喉中。差。

硝石散出圣惠方 治喉痹。热毒气盛痛。

硝石 白矾 砒霜各半两 右同细研。于瓷盒中盛。盐泥固济。候乾。炭火中烧令通赤。取出向地坑中。三日出火毒。细研如粉。咽喉肿闭处。点少许便破。

治咽喉。

牛膝根 糯米用四十九粒碾碎为末用 右用水二盏。煎服。或生用乾用俱妙。如治便毒。以带皮生姜、米醋、调傅之。

治喉中毒。百发百中。及咽喉一切疾。出卫生家宝方

皂角略炮去土 高良姜各等分 右为末。搐鼻。或已甚。先须含香油一口。不可吞。然后搐之。如已结成。候少顷。恶物脓血随油而出。轻者只含水。如前法。一用管子吹入喉中。涎出愈。神效不可言。

治喉痹出本草

以牛角烧灰为末。酒服方寸匕。

又方出本草

取黄药根。以水研汁含之。

保安散 治喉内结核不消。

石胆 硇砂 右研细。每用竹筒吹之。或以筯头蘸之。

去涎方出危氏方

草乌尖 鸭嘴青胆矾各等分 右为末。先用酽醋煮皂角调。鹅翎刷傅赤肿处。开口流出涎。即将绵球一指头大。以布线系定。蘸前药末。吞咽至肿毒处即抽出。凡如此一二次。其毒即破。开口流出。去尽涎血。却以后合疮口药点上。停久。温盐水灌漱后。进食亦可。合疮口药方。用白矾、黄丹、麝香等分为末。以铜筯点疮口上。

千金疗喉舌诸疾方。

松子 苦芥子 右捣。以苦酒和贴上。

金钥匙出仁存方 治咽喉肿塞。

雄黄末半钱 巴豆一粒去油 右作一服。生姜自然汁调。灌下。或吐或下皆愈。一方细研。每遇急患不可针药者。用酒瓶装灰。坐瓶嘴下。装火一炷焚之。候烟起。将瓶嘴入一边鼻中。用纸覆瓶口熏之。

立圣膏出百一选方 治缠喉风。

巴豆 齐州半夏各三七粒 右将半夏轻槌。每粒分作四片。巴豆剥去心膜。银铜石器内。用米醋三椀。文武火熬尽醋为度。用清醋微洗过。研为膏子。每患缠喉风。或喉闭或痫疾。用一斡耳。以生姜自然汁一茶脚化下。甚者。灌药少时。吐出恶涎如鱼冻相似。立愈。极有神效。

治喉风。

皂角烧灰 飞矾 右为末。喉内去转之一二次。必效。用净水漱之。

治咽喉紫舌胀。

玄胡粉 白矾各等分 右为细末。吹在口内。立效。

吹喉散 治喉痹乳蛾喉风。

明矾二两 胆矾五钱 右研为极细。吹患处。效。

治喉痹方。

青矾半两研 杜牛膝草秋冬用根二寸春夏用心梗 右同研。看患处。以笔蘸少许。令吐脓血涎沫。即愈。

矾硝散出朱氏集验方 治急喉痹。缠喉风。兼主重舌。咽喉肿塞。软疮。

白矾半两飞过 朴硝一钱飞过 右为末。掺入口中。其效如神。或搐鼻中。一方。铜筯点肿处。再点疮。如穿硬则用针。

治急喉肿闭。

藜芦 猪牙皂角 右等分为末。吹入喉中。

立应丸一名如圣散出十便良方 治缠喉风。及急喉闭。

南星一个刮去皮一方炮地埋出火毒一夜 白僵蚕七个 右控南星心空作孔子。入蚕于内。湿纸裹。文武火煨熟取出。等分为末。粥饮丸如梧桐子大。如不丸。只用绵裹药末吞之亦便。如开口不得。揩齿上亦妙。又为末。每一字。以生姜汁调下。如开喉不得。以小竹管擘口灌之。涎自出。小可只涂于唇上。后用大姜一块。略炙过。含之。一方。用蜜、姜汁调药。将鹅毛蘸药缴口内。有涎吐出。

盐矾散一名玉珍散出经验良方 治喉中乳蛾渐长塞喉者。及治悬喉痈。垂长。咽中妨闷。

白矾煅为末 盐各等分 右研细。用筯头频点乳蛾上。即焦硬而愈。切不可挑破。后有根时再发。

治急喉闭出经验良方

马屁勃即灰菰 焰硝各一两 右为末。每用一字许。吹入喉内。吐涎血出。立愈。

治走马喉闭出朱氏集验方

白僵蚕半两炒 甘草一钱生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生姜汁调下。涎出立愈。

治缠喉风出朱氏集验方

白矾 铜绿 右等分为末。用一字鼻内搐之。

又方出海上名方

生川乌头尖 胆矾 右等分为末。每服一字。酒半呷调服。如口不开。即灌之。

二圣散出济生方 治缠喉风。急喉痹。

鸭嘴胆矾二钱半 白僵蚕去丝嘴半两 右为细末。每用少许。以竹管吹入喉中。立愈。

僵蚕散一名开关散出仁存方 治喉痹急喉风。

白僵蚕直者去丝嘴焙 明白矾半飞枯半生用 右等分为末。每服一钱。取生姜自然汁。浓调咽下。小儿入新薄荷少许。同姜汁研。更加生蜜少许。同调半钱。服药后。不可饮汤水解药。欲得药力住隔上少时也。一方。白梅和丸皂子大。绵裹入喉。涎出愈。一方。蜜丸含化。

神效方出三因方 治喉闭热肿。语声不出。

荆芥穗别为末 萆麻生去皮别研各等分 右入生蜜少许。丸如皂子大。以绵裹含化。急则嚼化。一法。用朴硝。不用荆芥。

治喉痹方。

牛蒡子六分 马蔺子八分 右捣为散。每空心。暖水调服方寸匕。渐加至一匕半。日再服。

胜金散 治咽喉卒肿。喉闭。

戎盐一两 青黛半钱 右同研匀。每服半钱匕。或一字。用小竹筒吹入咽喉。咽津。效。

治喉痹方出圣惠方

白矾烧令汁枯研 白附子捣末各等分 右研令匀。涂在舌上咽津。有涎即吐之。

烟方出圣惠方

白僵蚕三七枚直者 乳香一分 右为末。每用一钱匕。以香炉上烧。开口令烟熏入喉中。涎出。效。

疗喉痹急疼闷防不通方。

射干 当归各三两 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稍稍含之。吐去更含。

升麻散出圣惠方 治喉痹肿热痛闷。

川升麻一两 马蔺子二两 右捣细为散。每服以蜜水调下一钱。

治喉闭立效方出圣惠方

蜗牛七枚 白梅子三枚取肉 右同烂研。绵裹如枣核大。含咽津。即通。

治咽喉牙关紧闭出医方集成

用巴豆去壳。以纸包巴豆肉。用竹管压出巴豆油在纸上。以此纸作捻子点灯。吹灭。以烟熏入鼻中。即时口鼻涎流。牙关开矣。一方。用热烟刺入口内。即出涎。或瘀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