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国学名著>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 经脉之三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 经脉之三·

督脉

平按:此卷自卷首①至“两目之下中”以上,原钞残脱,平于日本仁和寺宫御残卷十三纸中检出,证以《素问·骨空论篇》及本书《骨空篇》、《甲乙经·奇经八脉篇》,补注在经文“央”字、杨注“督脉起于少腹”之上,而脱处复完。惟篇中杨注缺蚀过多,无由补入,不无遗憾。谨依缺处计字空格以存真相。自经文“央”字以下,见《素问》卷十六第六十《骨空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二,并本书《骨空篇》。

编者按:以上萧延平按语称:此卷“缺处复完”,查仁和寺本,萧本所补之前尚有缺文。惜仁和寺本亦不全,卷首有小字注文曰:“首十三行缺。”然其中尚存自杨注“……□宝□所内则其道口……”至“唯《素问》……”数百字。细考此节文字,为《灵枢·营气第十六》之文。本次校点,谨依《灵枢》补足经文,其余缺文暂付阙如。

①平按所指“卷首”始于“岐伯曰: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句,实则并未补全,此前尚有缺文。此次重校,新补入从“黄帝曰:营气之道”至“注肺中,复出太阴”一段。请读者注意。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

流溢成邪之中,布散□络之脉也。

编者按:“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二十四字,仁和寺本残缺,今据《灵枢·营气第十六》补入。注“布散”二字后残缺一字,玩其虫蚀之余,似为“四”字,待考。

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毋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入于胃,化其精微,上注于肺,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日夜行身营五十周,如环无端,□□□□□□□。

编者按:“行于经隧”,“经”字不全,今据《灵枢》、《甲乙经》补入。“毋已”《灵枢》、《甲乙经》均作“无已”。注“化其精微”,“精微”二字不全,据文义补。“入于胃”前缺一字,据文义,当为“谷”字。“上注于肺”,“肺”字残,考《灵枢·阴阳清浊第四十》:“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又《灵枢·小针解第三》:“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则该字当为“肺”字。又按:注“端”字残,据文义补;“端”后残缺七字,细玩其残余,似“此乃天地之纲纪”七字,待考。

故气从太阴出,注阳明,至肝,从肝上注肺,

□……□手足阳明,次□……□脉还注□□。

编者按:“注阳明”,《灵枢》作“注手阳明”,《甲乙经》作“循臂内上廉,注手阳明”。“注阳明”三字之后,《灵枢》有自“上行注头阳明”至“合足厥阴上行”一段文字,《甲乙经》亦有此段,惟文字略有出入。“肝上”二字原缺,今据《灵枢》、《甲乙经》补。“注肺”《甲乙经》作“注鬲”。

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

谓太阴别脉□泉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上出缺盆,循喉咙上行,合阳明,故营气从脾入此,肺脉上循喉咙至颃颡,究于畜门。颃颡,上枯浪反,下□朗反。□□□

□也,□肺之下上□□……□咙至此之□……□。

编者按:注“谓”字残,只剩左半“言”字;“太阴”,“阴”字残,缺右半“月”字,均依文义补。“循喉”二字,“循”字虫蚀不全,“喉”全缺,谨依经文补;“肺脉上循”,“肺”字残,依文义补。肺之下上下所缺一字,似“雙”字,于义难通,故暂作阙,待考。

其支别者,上额循颠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

其□□阴别至此,合阳明已,更别起一脉也。上额循□□项,循脊入于□髓之骨也。骶,脊穷骨也,可礼反。入络阴器,上行过毛入脐,循腹里,入于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若唯《素问》□□□□□□□□□□□□□□。

编者按:“其支别者”原缺,今据《灵枢》、《甲乙经》补。注“阴别至此”前所缺二字,后一字残形似“太”字,待考。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

风、气,一也。人在气中,如鱼在水,摄养有方则长生久视,纵情乖理,动为百病。故问针道和养之理也。

编者按:“百病之始也,以针治”八字,原书残缺,今据《素问·骨空论》补。注“如鱼”,“如”字原残,谨据文义补。又按:自篇首至此,萧本原无,为本次点校所增补。

岐伯曰①:督脉起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庭孔,其孔溺孔之端,

此脉起少腹,循阴器,上至目内眦,复上额交颠入脑,还出别下项,侠脊,入循膂络肾,然后则②从肾上而还至于肾。《九卷》:“别于畜门,上额循颠,下项脊入骶,络阴器,入脐中,上入缺盆。”二经相证,此督脉③之逆显然。又按考古本,竟于此为任脉之言,而有不识,以此督□□□□□□□□□□□□□腹。《八十一难》云:“起于下极。”横骨一名下极,即是少腹之下也。骨之中央,髋骨中央也。又④《八十一难》云:“起下极之输,并脊上行,至于风府,为阳脉之聚。”义亦同也。庭孔,溺孔之端孔也。

平按:“起于少腹”,“于”字本书《骨空篇》无。《素问》“端”下有“也”字。

①“岐伯曰”之后,《素问·骨空论篇》尚有自“风从外入”至“督脉为病,脊强反折”二百余字。

②“然后则从”,“则”字萧本作“别”,今以仁和寺本改。

③“督脉”,仁和寺本作“曰肺”。

④自以上“《八十一难》云:起于下极”至“髋骨中央也。又”三十二字,萧本脱。今据仁和寺本补。

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

督脉之络,出庭孔,别左右,循男女阴器,于篡间合,复绕于篡后也。篡音督,此□□□后也。

平按:“篡”《甲乙经》作“纂”,本书《骨空篇》亦作“纂”,注:“音督,义未详。”查《骨空论》类注云:“篡⑤,交篡之义,谓两便争行之所,前后二阴之间。”《金鉴》云:“篡者,横骨下,两股之前,相合共结之凹,前后两阴之间。”是“篡”当依《甲乙经》及本书《骨空篇》作“纂”为合。《说文》“纂,似组而赤”。盖两阴之间,有一道缝处,其状如纂组,故谓之纂。日本医家丹波元简已有此说,似较“篡夺”之“篡”,于义为长,特采入以备参考。又注“此下”所缺三字,平拟作“两阴前”三字。

⑤“篡”,疑为“纂”之误。下同。

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

从篡后复别两箱绕臀,行至足少阴与足太阳中络者,合于少阴,行于股,复贯脊属肾也。

与太阳起于目内眦,

从肾与足太阳上行,起于目内眦也。

上额交颠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而止。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

督脉与太阳两道上至目内眦,上额至颠相交已,入脑还出,别为两箱下项,复循左右肩髆之内,侠脊抵腰,循膂络于二肾方止,男女皆同也。旧来相传为督脉当脊中唯为一脉

者,不可为正也。

平按:“颠”《素问》、《甲乙经》作“巅”。“髆”《甲乙经》作“膊”。《素问》无“而止”二字。又按:《八脉考》:“督脉又别自脑下项,循肩胛,与手足太阳、少阳会于大抒,第一椎下两旁去脊中一寸五分陷中,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足证本注别两箱循左右肩髆之是,旧传只一脉当脊中者,非也。

其少腹直上者,贯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督脉起于少腹以下至额前者,从少腹至肾上行,还来至肾而止。此从少腹直上至两目之下也。贯脐、贯心、入喉、上颐,皆为一道也。环唇以上,复为二道,各当目下直瞳子,故曰中央也。

平按:“少腹”《甲乙经》作“小腹”。“齐中央”《甲乙经》作“脐中中央”。“两目之下中央”《甲乙经》作“两目之中”。

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

从少腹上冲心痛。前后之脉为病,不得前后便,冲疝病也。

其女子不字,□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

不孕①,母子不产病也。□痔遗溺,脉从阴器上行至咽,故为此等病也。任脉冲脉行处相似,故须细别。督脉生病,疗之于督脉,勿疗任脉也。有本无“痔”字。

平按:“不字”《素问》、《甲乙经》均作“不孕”。又按:《素问》王注谓:“冲、任、督三脉,异名同体。”《甲乙经》注云:“《素问》言督脉,似谓任、冲,多闻阙疑,故并载之,以贻后之长者云。”

①“字”,仁和寺本作“孕”,萧本误,当改。因萧氏按语中提及此字,故未改。

带脉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属带脉”,见《灵枢》卷三第十一《经别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一下篇,又见本书卷九《经脉正别篇》。自“阳明者”至末,见《素问》卷十二第四十四《痿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第四。

足少阴之正,至膎中,别走太阳心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

《八十一难》云:“带脉起于季胁,为回身一周。”既言一周,亦周腰脊也,故带脉当十四椎,束带腰腹,故曰带脉也。

平按:“太阳”下,《灵枢》、《甲乙经》均无“心”字。“当”字上半为虫蚀,只剩下半“田”字,据《灵枢》、《甲乙经》及本注,应作“當”。“椎”《灵枢》作“顀”。注“季胁”,袁刻作“季肋”,原钞及《难经》均作“胁”;又“束带腰腹”,袁刻作“束腰带腹”。

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主润宗筋。宗筋者,束肉骨而利机关。

阳明主于水谷,故为脏腑之海,能润宗筋,约束骨肉,利诸机关也。

平按:“束肉骨”《素问》、《甲乙经》均作“主束骨”。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

阳明以为脏腑海。冲脉血气壮盛,故为经脉之海,主渗灌骨肉会处,益其血气。

与阳明合于筋阴,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

冲脉与阳明二脉合于阴器,总聚于宗筋,宗筋即二核及茎也,复会于左右气街,以左右阳明为主,共属带脉,仍络于督脉,以带脉为控带也。

平按:“筋阴”《素问》、《甲乙经》作“宗筋阴阳”四字。“气街”《甲乙经》作“气冲”。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

阳明谷气虚少,则宗筋之茎施纵,带脉不为牵引,则筋脉施舒,故足痿。

阴阳乔脉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其不当数者为络”,见《灵枢》卷四第十七《脉度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二。自“阴乔阳乔”至“则瞑目”,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一《寒热病篇》,又见本书二十六卷《寒热杂说》,又见《甲乙经》卷十二第四。自“邪客于足阳乔”至末,见《素问》卷十八第六十三《缪刺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五第三。

黄帝问曰:乔脉安起安止,何气营此?

乔亦作躥,禁娇反,皆疾健貌。人行健疾,此脉所能,故因名也。乔,高也。此脉从足而出,以上于头,故曰乔脉。问其终始之处,及问此脉何脏之气也。

平按:“乔”《灵枢》、《甲乙经》均作“躥”。“营此”《灵枢》作“荣水”,《甲乙经》作“营也”。

岐伯对曰:乔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

《九卷经》云:“乔脉从足至目,各长七尺五寸,总二乔当一丈五尺。”则知阴阳二乔俱起于跟,皆至目内眦。别少阴于然骨之后,行于跟中,至于照海,上行至目内眦者,名为阴乔;起于跟中,至于申脉,上行至目内眦者,名曰阳乔。故《八十一难》曰:“阴阳二乔皆起跟中上行。”阴乔至咽,交灌冲脉;阳乔入于风池。皆起跟中上行,是同入目内眦,至咽中与冲脉交,此犹言二脉行处,不言二脉终处,二脉上行,终于目内眦以为极也。然骨之后,即跟中也。《九卷》与《八十一难》虽①左右并具,两乔丈尺,义皆同也。□□□□□□是足少阴别脉也,然骨跟中□下少前大起骨也。

平按:注“皆起跟中”,“跟”字袁刻误作“限”。又注“是足少阴”上所缺六字②,平拟作“然骨之后跟中”六字。又“跟中”下所缺一字,平据《甲乙经》拟作“陷”,袁刻作“之”。

①“虽”字,萧本脱。今据仁和寺本补。

②查仁和寺本“是足少阴”之上所缺之空,非萧氏所言六字,当为四字,其第三字似“而”字。

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鼽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乔而上行。

入阴者,阴乔脉入阴器也,此是足少阴之别,名为阴乔,入缺盆上行。阳乔从风池、脑空,至口边会地仓、承泣,与阴乔于目兑眦相交已,别出入鼽,至目内眦。阴乔与太阳、阳乔三脉合而上行之也。

平按:“上出人迎”《甲乙经》作“上循人迎”。“入鼽”《甲乙经》作“上入鼽”,《灵枢》作“入□”,正统本《甲乙》亦作“入□”。

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营,则目不合。

阴阳二气相并相还,阴盛故目中泪出濡湿也。若二气不相营者,是则不和,阳盛故目不合也。

平按:“气并”《甲乙经》作“气相并”。“营”《灵枢》作“荣”,下同。

黄帝问曰:气独行五脏,不营六腑,何也?

帝问阴脏,少阴别者阴乔脉所营,谓阳气不营六腑,故致斯问也。

岐伯曰:气之不得毋行也,

阴阳二气,相注如环,故不得毋行也。

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营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

水之东流,回环天地,故行不休也。日月起于星纪,终而复始,故行不止也。三阴之脉,营脏注阳;三阳之脉,营腑注阴。阴阳相注如环,比水之流,日月之行,终而复始,莫知其纪也。

平按:注“日月起于星纪”,“日月”二字原不全,依经文当是“日月”二字。

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此谓二乔之气。

黄帝问曰:乔脉阴阳,何脉当数?

平按:《灵枢》、《甲乙经》“阴阳”作“有阴阳”;“当数”作“当其数”。

岐伯答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黄帝曰:善。

男子以阳乔为经,以阴乔为络;女子以阴乔为经,以阳乔为络也。

平按:“当数者”上,《甲乙经》重“其阴”二字。

阴乔、阳乔,阴阳相交,阳入阴出,阴阳交于兑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二乔交于目内眦,阳乔之气从外入内,阴乔之气从内出外。阳乔脉盛,目瞋不合;阴乔脉盛,则目瞑不开矣。

平按:“兑眦”《灵枢》作“目锐眦”。

邪客于足阳乔,令人目痛,从内眦始。

二乔交于目兑眦□,俱至目内眦,故邪客痛从是内眦起也。

平按:注“兑眦”下所缺一字,据上注“阳乔与阴乔于目兑眦相交已”,应作“已”字。“从是内眦起”,“是”字恐系“目”字传写之误。

任脉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十第六十五《五音五味篇》。自“冲脉任脉”至“故须不生”,见《甲乙经》卷二第二,惟编次前后稍异。自“黄赤者”至末,见《甲乙经》卷一第十六。

黄帝曰:妇人之毋须者,毋血气乎?

欲明任脉、冲脉之故,因问以起。

岐伯曰: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海。

此经任脉起于胞中,纪络于唇口。皇甫谧《素问经》“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吕广所注《八十一难》本,言任脉与皇甫谧所录文同。检《素问》无此文①,唯《八十一难》有前所说。又吕广所注《八十一难》本云:“任脉起于胞门子户,侠脐上行至胸中。”《九卷》又云:“会厌之脉,上经任脉。”但中极之下,即是胞中,亦是胞门子户,是则任脉起处同也。《八十一难》一至胸中,一至咽喉。此经所言,别络唇口。又云:“会厌之脉,上经任脉。”是循胸至咽,言其行处,未为终处,至脉络唇口,满四尺五寸,方为极也。又《八十一难》任脉亦□□②。又《明堂》言:“目下巨窌、承泣左右四穴,有阳乔脉、任脉之会。”则知任脉亦有分岐上行者也。又任、冲二脉上行虽别,行处终始其经是同也。旧来为图,任脉唯为一道,冲脉分脉两箱,此亦不可依也。此脉上行,为经络海,任维诸脉,故曰任脉。胞下为膀胱,膀胱包尿,是以称胞,即尿脬也。胞门与子户相近,任、冲二脉起于中也。脊里,谓不行皮肉中也。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皮部诸络,皆以任、冲二脉血气为大,故为海。

平按:“任脉冲脉”《灵枢》、《甲乙经》作“冲脉任脉者”。“循脊”《灵枢》作“循背”。“海”上,《灵枢》、《甲乙经》均有“之”字。又注“任脉亦”下所缺二字,据《难经》“任脉起中极之下,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拟作“上行”二字。又“上经任脉”,两“经”字袁刻均作“于”;“分脉两箱”,“脉”字作“腋”;“不行皮肉中”,“行”字作“下”;“皮部诸络”,“络”字作“脉”。

①人卫本注曰:今通行本《素问·骨空论》有此文。

②“任脉亦□□”,查仁和寺本,应为“□□□行”四字,其前三字虫蚀不清,细玩其残形,又与今本《难经·二十八难》对勘,似当作“侠脐上行”四字。

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

任冲二脉,从胞中起,分为二道:一道后行,内著脊里而上;一道前行,浮外循腹上络唇口也。

平按:《灵枢》“腹”下有“右”字。

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豪毛。

任冲之血独盛,则澹聚渗入皮肤,生豪及毛。毛,即须发及身毛也。

平按:“澹渗”《甲乙经》作“渗灌”。

今妇人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任冲之脉,不营其口唇,故须不生焉。

妇人气多血少,任冲少血,故不得营口以生豪毛也。

平按:“今妇人生”,《灵枢》“生”上有“之”字,《甲乙经》无“今”、“生”二字。“数脱”上,《甲乙经》有“月水下”三字;“脱血”下有“任冲并伤”四字;“须”上有“髭”字。

黄帝曰:士人有其伤于阴,阴气绝而不起,阴不用,然其须不去,其故何也?宫者之所独去,何也?愿闻其故也。

士人或有自伤其阴,不能复起,然髭须不落。宫刑之法伤者,阴亦不起,何因髭独去之也。

平按:“阴不用”《甲乙经》作“阴不为用”。“宫”《灵枢》、《甲乙经》均作“宦”,下同。按注:“宫刑之法”,《尚书·吕刑》五刑中有宫刑,即腐刑。“宦”,《说文》训“仕”。《左传》“宦三年矣”,训“学”。虽后世有宦官,惟闻有自宫而为宦者,未尝设有宦刑。“宫刑”二字连称,应以“宫”字为允。

岐伯曰: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写不复,肉肤内结,口唇不营,故须不生。

人有去其--,仍有髭须,去其阴核,须必去者,则知阴核并茎为宗筋也。去其宗筋,泻血过多,肤肉结涩,内不营其口,以无其血,故须不生也。

平按:“写”《甲乙经》作“泻”。“肉肤”《灵枢》、《甲乙经》作“皮肤”;“口唇”均作“唇口”。“须”上,《甲乙经》有“髭”字。

黄帝曰:其病天宫者,未尝被伤,不脱于血,然其须不生,其故何也?岐伯曰:此故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口唇不荣,故须不生。

人有天然形者,未尝被伤,其血不脱而须不生者,此以天然不足于血,宗筋不成,故须不生也。

平按:“其病”《灵枢》作“有病”。注“天然形”,袁刻“形作刑”。

黄帝曰:善哉乎!圣人之通万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声之鼓响,闻其音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万物之精?

见表而知里,睹微而识者,瞻日月而见光影,听音声而解鼓响,闻五声而通万形,察五色而辨血气者,非岐伯至圣,通万物之精,敦能若此也?

是故圣人视其真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

表内不误,故曰真色。黄赤,太阳、阳明之色,故多热也。青、白,少阳、阳明之色,故少热也。黑为阴色,故多血少气也。

平按:“真色”《灵枢》作“颜色”。

美眉者太阳多血,通鬷极发者少阳多血,美须者阳明多血,此其时然也。

太阳之血营眉,故美眉之人,即知太阳多血。少阳之血营通鬷,故少阳行处通鬷多,则知少阳多血也。通鬷,颊上毛也。须美者则知阳明多血,须谓颐下毛也。乃是其见眉须,则知血气多少也。

平按:“通鬷极发”《灵枢》、《甲乙经》作“通髯极发”。注“乃是其见眉须”,袁刻脱“其须”二字。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血气,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气,此天之常数也。

手足少阴、太阳多血少气,以阴多阳少也。手足厥阴、少阳多气少血,以阳多阴少也。手足太阴、阳明多血气,以阴阳俱多谷气故也。此又授人血气多少之常数也。

平按:“阳明常多血气”《灵枢》、《甲乙经》作“多血多气”,袁刻作“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气”《灵枢》作“常多血少气”。

冲脉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孰能导之”,见《灵枢》卷六第三十八《逆顺肥瘦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二。自“黄帝曰:愿闻人之五脏”至末,见《素问》卷二十一第三十九《举痛论篇》。

黄帝曰:脉行之逆顺奈何?

血气相注,如环无端,未知行身逆顺如何也。

岐伯曰:手之三阴,从脏起手;

夫冲脉亦起于胞中,上行循腹而络唇口,故经曰: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上络唇口。是为冲脉上行与任脉同。《素问》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吕广注《八十一难》本云:冲脉起于关元,随腹里直上,至咽喉中。皇甫谧录《素问》云:冲脉起于气街,并阳明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此是《八十一难》说,检《素问》无文①,或可出于别本。气街近在关元之下,冲脉气街即入关元上行,虽不言至咽,其义亦同也。《素问》又云:“冲脉与阳明宗筋会于气街。”即冲脉与阳明宗筋会气街已,并阳明之经而上,其义不异也。《九卷经》又云: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本②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③入膎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前云冲脉十二经海,黄帝谓跗上动者为足少阴,岐伯别之以为冲脉常动。前云上络唇口,此云上出颃颡。此云注少阴大络出气街,前云起于肾下出气街。此云下至内踝之属而别,前云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前去出属跗上入大指间,此云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其义并同也。冲,壮盛貌。其脉起于脐下,一道下行入足指间,一道上行络于唇口,其气壮盛,故曰冲脉也。脉从身出向四肢为顺,从四肢上身为逆也。脏,谓心、肺。心、肺在内,故为阴也。心、肺之阴,起于三脉向手,故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此为从阴之阳,终为阳中之阴也。

平按:“起”《灵枢》、《甲乙经》均作“走”。注“上行循腹”,袁刻脱“行”字;“至咽喉中”,袁刻脱“中”字;“注少阴大络”,袁刻脱“注”字;“出气街”,袁刻脱“出”字;“冲,壮盛貌”,袁刻作“则冲,壮兴盛”;“上身为逆”袁刻“身”作“行”。

①人卫本注曰:今通行本《素问·骨空论》有此文,唯“阳明”作“少阴”,新校正云:“按《难经》、《甲乙经》作阳明。”

②“本”,人卫注曰:应据《灵枢·动输篇》改为“大”,与后文“此云注少阴大络出气街”相合。《素问·骨空论》王注引《针经》文,无此字。

③“邪”,通“斜”。下“邪”字同。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手之三阴之脉,从脏受得血气,流极手指端已,变而为阳,名手三阳,从手上头,此为从阳之阳,终为阳中之阳者也。

平按:“至”《灵枢》、《甲乙经》作“走”。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手之三阳至头,曲屈向足,至足指端,从阳之阴,终为阴中之阳也。

平按:“头”《甲乙经》作“项”。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足之三阳下行至足指极已,变而生足之三阴,上至胸腹,从阴之阴,终为阴中之阴也。复从脏走手,如环无端。

黄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

足之三阴从足上行,常见跗上动脉,谓是足少阴下行动脉,故致斯问也。

平按:注“足少阴”,“少”字袁刻误作“三”。

岐伯曰:不然。

脐下肾间动气,人之生命,是十二经脉根本。此冲脉血海,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海也,渗于诸阳,灌于诸精,故五脏六腑皆禀而有之,则是脐下动气在于胞也。冲脉起于胞中,为经脉海,当知冲脉从动气生,上下行者为冲脉也。其下行者,虽注少阴大络下行,然为是少阴脉,故曰不然也。

平按:注“根本”,“本”字袁刻作“者”;又“冲脉起于胞中”至“从动气生”,袁刻脱此十八字。

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

冲脉,气渗诸阳,血灌诸精。精者,目中五脏之精。

平按:“精”《甲乙经》作“阴”。

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之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膎中,伏行□骨内,下至内踝之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

胫骨与跗骨相连之处曰属也。至此分为二道:一道后而下者,并少阴经,循于小络,渗入三阴之中;其前而下者,至跗属,循跗下入大指间,渗入诸阳络,温于足胫肌肉。故冲脉之络,结约不通,则跗上冲脉不动,不动则卫气不行,失逆名厥,故足寒也。

平按:“气街”《甲乙经》作“气冲”;“入膎中”《甲乙经》作“斜入膎中”。“□”《灵枢》作“骭”,《甲乙经》作“髀”。“内踝之属”《灵枢》、《甲乙经》“属”上有“后”字。“并于少阴”,“并”《甲乙经》作“至”。“三阴”上原脱“渗”字,据本注补入。“跗属”《甲乙经》作“属跗”。“则跗上不动”,袁刻脱“上”字。又注“卫气”袁刻作“冲气”。

黄帝曰:何以明之?

帝谓少阴下行至跗常动,岐伯乃言冲脉下行至跗上常动者,未知以何明之令人知也。

岐伯曰:以言噵之,切而验之,其非必动,然后乃可以明逆顺之行也。

欲知冲脉下行常动非少阴者,凡有二法:一则以言谈噵冲脉少阴有动不动,二则以手切按,上动者为冲脉,不动者为少阴。少阴逆而上行,冲脉顺而下行,则逆顺明也。

平按:“以言”《灵枢》作“五官”二字。“噵”《灵枢》作“导”,道藏本《灵枢》作“噵”,《甲乙经》作“道”。

黄帝曰:窘乎哉!圣人之为道也。明于日月,彻于豪厘,其非夫子,孰能噵之?

窘,急也。圣人知慧通达之明于日月,故能彻照豪厘之微,如此非岐伯之鉴,谁能言也?

平按:“彻”《灵枢》作“微”。

黄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或动喘应手者奈何?岐伯对曰:寒气客于冲

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则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平按:“动喘”《素问》作“喘动”;“直上”二字下,《素问》有“寒气客”三字;“脉不通”下,《素问》复有“脉不通”三字。

阴阳维脉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一第四十一《刺腰痛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八。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弗然脉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膟下间,上地一尺所。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二寸,太阴之前,与阴维会。

《八十一难》云:阳维起于诸脉之会,则诸阳脉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则三阴交也。阳维维于阳,纲维诸阳之脉也;阴维维于阴,纲维诸阴之脉也。阴阳不能相维,则伥然失志,不能自持,阳不维于阳,阴不维于阴也。阳维阴维绮络于身,溢蓄不能还流溉灌,诸经血脉隆盛,溢入八脉而不还也。膟下间上地一尺所,即阳交穴,阳维郄也。阴维会即筑宾穴,阴维郄也。

平按:《素问》、《甲乙经》“弗然脉肿”作“怫然肿”;“上地”作“去地”。《素问》“二寸”作“五寸”。《素问》、《甲乙经》“太阴”作“少阴”;“阴维会”作“阴维之会”。

经脉标本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八第五十二《卫气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四。

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也。

肾藏精也,心藏神也,肝藏魂也,肺藏魄也。脾藏意智为五脏本,所以不论也。

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

胆之腑,唯受所化木精汁三合,不能化物也,今就多者为言耳。

平按:“行化”《甲乙经》无“行”字。

其气内入于五脏,而外络肢节。

六腑谷气,化为血气,内即入于五脏,资其血气,外则行于分肉,经络肢节也。

平按:“入于”二字《灵枢》作“干”,《甲乙经》作“循”。

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

六腑所受水谷,变化为气,凡有二别:起胃上口,其悍气浮而行者,不入经脉之中,昼从于目,行于四肢分肉之间二十五周,夜行五脏二十五周,一日一夜行五十周,以卫于身,故曰卫气;其谷之精气,起于中焦,亦并胃上口行于脉中,一日一夜亦五十周,以营于身,故曰营气也。

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混乎孰能穷之?

浮气为阳为卫,随阴从外贯内;精气为阴为营,随阳从内贯外也。阴阳相贯成和,莫知终始,故如环无端也。

平按:“混乎”《灵枢》、《甲乙经》作“亭亭淳淳乎”。

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

夫阴阳之气在于身也,即有标有本,有虚有实,有所历之处也。

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

十二经脉有阴有阳,能知十二经脉标本所在,则知邪入病生所由也。

知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

十二经脉,上实下虚病在下,下实上虚病在其上,虚实为病,高下可知也。

平按:《灵枢》、《甲乙经》无“知”字。

知六腑之气街者,能解经结契绍于门户。

街,六腑气行要道也。门户,输穴也。六腑,阳也。能知六腑气行要道,即能挈继输穴门户解结者也。绍,继也。

平按:“解”上,《灵枢》、《甲乙经》有“知”字。“经结挈”《灵枢》作“结契”二字,《甲乙经》作“结”,无“经挈”二字。

能知虚实之坚聏者,知补泻之所在。

知虚为聏,知实为坚,即能泻坚补聏也。聏,而免反,柔也。

平按:《甲乙经》无“能”字。“实”《灵枢》作“石”。“聏”《灵枢》作“软”,《甲乙经》作“濡”。

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三阴三阳,故曰六经也。标本则根条。知六经脉根条,则天下皆同,所以不惑者也。

岐伯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

赞帝所知极物之理也。尽意,欲穷所知也。悉言,欲极其理也。

平按:《甲乙经》无“尽意”二字。

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缓命门。命门者,目也。

血气所出,皆从脏腑而起,今六经之本皆在四肢,其标在掖肝输以上,何也?然气生虽从腑脏为根,末在四肢,比天生物,流气从天,根成地也。跟上五寸,当承筋下,足跟上,是足太阳脉为根之处也。其末行于天柱,至二目内眦,以为标末也。肾为命门,上通太阳于目,故目为命门。缓,大也,命门为大故也。

平按:“缓”《灵枢》、《甲乙经》作“络”。

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

足少阳脉为根在窍阴,其末上出天窗,支入耳中,出走耳前,即在窗笼之前也。以耳为身窗舍,笼,音聋,故曰窗笼也。

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下,上侠颃颡。

足阳明之为根厉兑,其末上至人迎颊下也。

平按:《甲乙经》“颊下,上侠”作“上侠”二字,《灵枢》无“下”、“上”二字。

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输与舌本。足太阴脉出足大指端内侧,行于内踝下微前商邱,上于内踝,近于中封。中封虽是厥阴所行,太阴为根,此中封之前四寸之中也。末在背第十一椎两箱一寸半脾输,及连舌本,散在舌下也。

平按:《甲乙经》无“上”字。“输”《灵枢》、《甲乙经》均作“腧”,下同,不再举。又按:《灵枢》“足阳明”、“足太阴”两段在“足厥阴”后。

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二寸中,标在背腧与舌下两脉。

足少阴脉起小指下,邪起趣足心,至内踝下二寸为根也。末在背第四椎两箱一寸半肾输,及循喉咙,侠舌本也。

平按:“二寸”《灵枢》、《甲乙经》作“上三寸”。注“第四椎”,据本书《气穴篇》及《灵枢·背腧篇》,应作“第十四椎”。“一寸半”袁刻误作“一尺半”。又按:《甲乙经》“足少阴”一段在“足少阳”前。

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输。

足厥阴脉起于大指丛毛之上,行大指歧内行间上五寸之中为根也。末在背第九椎两箱一寸半肝输也。

平按:《甲乙经》“足厥阴”一段在“足太阴”前。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三寸。

手太阳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外踝之后为根也。手腕之处,当大指者为内踝,当小指者为外踝也。其末在目上三寸也。

平按:“三寸”《灵枢》、《甲乙经》均作“一寸”。

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

手少阳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间上二寸之中为根也。末在耳后完骨、枕骨下,发际上,出耳上角,下至外眦也。

平按:“二寸”《甲乙经》作“三寸”。注“出两指间”,“出”字袁刻作“在”。

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颊下合于钳上。

手阳明脉起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至肘外廉骨中,上至背膟,背膟手阳明络,名曰别阳,以下至肘骨中,为手阳明本也。末在颊下一寸,人迎后,扶突上,名为钳。钳,颈铁也,当此铁处,名为钳上。渠廉反。

平按:“颊”《灵枢》作“颜”,《甲乙经》作“腋”。

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掖内动脉。

手太阴脉出大指、次指之端,上至寸口为根也。末在掖下天府动脉也。

平按:“掖”《灵枢》、《甲乙经》作“腋”。“内动脉”《灵枢》“脉”作“也”,《甲乙经》“内”上有“下”字。

手少阴之本,在兑骨之端,标在背输。

手少阴脉出于手小指之端,上至腕后兑骨之端神门穴为根也。末在于背第五椎下两傍一寸半心输。问曰:少阴无输,何以此中有输?答曰:少阴无输,谓无五行五输,不言无背输也,故此中有背输也。若依《明堂》少阴有五输,如别所解也。

平按:“兑”《灵枢》作“锐”。注“末在于背”,袁刻脱“于”字。“答曰:少阴无输”,袁刻“无”作“天”。

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掖下三寸。

手心主脉出中指之端,上行至于掌后两筋之间,间使上下二寸之中为根也。末在掖下三寸天池也。

平按:《甲乙经》无“二寸中”三字。《灵枢》“掖”下,重“下”字。

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痛;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

此,谓本标也。下则本也,标即上也。诸本阳虚者,手足皆冷为寒厥;诸本阳盛,则手足热痛为热厥也。诸标阴虚,则为眩冒;诸标阴盛,则头项热痛也。

平按:《甲乙经》“下虚”上有“主”字。“下盛则热痛”《灵枢》、《甲乙》均无“痛”字。

故实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

阴阳盛实,绝泻止其盛也。阴阳虚者,引气而补起也。

平按:“实”《灵枢》作“石”。

请言气街:

街,道也。补泻之法,须依血气之道,故请言之也。

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胻气有街。

胸、腹、头、胻四种,身之要也。四处气行之道,谓之街也。

平按:“胻”《灵枢》作“胫”,《甲乙经》作“□”。

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

脑为头气之街,故头有气,止百会也。

平按:“止”《甲乙经》作“上”,下同。

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输。

膺中肺输,为胸气之街,故胸中有气,取此二输也。

平按:《甲乙经》“胸”下有“中”字。

气在腹者,止之于背输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者。

脾输及脐左右冲脉,以为腹气之街,若腹中有气,取此二输也。

平按:“动”下《灵枢》、《甲乙经》有“脉”字。

气在胻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下。

三阴气街,并与承山至踝上下,以为胻气之街,若胻有气,取此三处也。

平按:“上下”《灵枢》、《甲乙经》作“上以下”。

取此者用豪针,

取此四街之气,宜用第七豪针也。

平按:注“四街”,袁刻误作“四时”。

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

刺气街法也,皆须按之良久,或手下痛,或手下脉动应手知已,然后予行补泻之。

平按:“在久”二字《甲乙经》作“久存之”三字。注“或手下痛”,袁刻脱“手”字;“或手下脉动”,袁刻作“动脉”。

所治者,谓头痛眩,腹中痛满暴胀,

头痛眩仆,可止之于脑,头气街也。腹中痛等,取之于胸及腹气街也。

平按:“治”《甲乙经》作“刺”。“腹中痛满”《灵枢》、《甲乙经》作“腹痛中满”。

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者,难已也。

胸腹之中有积病而可移者,易已;积而不痛,不可移者,难已也。

平按:“积痛”,“痛”字《甲乙经》无。

经脉根结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二第五《根结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五。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推前后皆有其问,此中义例须说,岐伯即亦不待于问也。二仪之气交泰,故曰相感。阴盛移为阳,阳盛移为阴,故阴阳之气不可偏为多少也。

平按:“暖”《灵枢》作“暖”,《甲乙经》作“热”。注“岐伯”二字,袁刻脱。

--偶而阳道奇,

阳为天道,其数奇也;阴为地道,其数偶也。

发于春夏,阴气少而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

有病发于春夏,春夏阳多阴少,是为阴阳不调,若为补泻也?

发于秋冬,阳气少而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阴阳相移,何补何泻?

有病发于秋冬,秋冬阴多阳少,阳气衰故茎叶枯槁,阴气盛故津液□根,是亦阴阳相移,多少不同,若为补泻也?

平按:“湿而下□”《灵枢》、《甲乙经》作“湿雨下归”。考“□”与“浸”同,渍也。

奇邪离经,不可胜数,

风寒暑湿,百端奇异,侵经络为病,万类千殊,故不可胜数也。离,历也。

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

根,本也。结,系也。人之不知根结是脏腑之要,故邪离经脉,折太阳骨节关,亦败少阳筋骨维枢,及开阳明之阖,胃及太阳气有失泄也。良以不知根结,令关枢阖不得有守,故阴阳失于纲纪,病成不可复取也。

平按:注“骨节关”,“关”字袁刻误作“开”。又“关枢阖”袁刻误作“开枢阖”。

九针之要,在于终始,故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绝灭。

终始,根结也。知根结之言,即一言也。

平按:“要”字上,《灵枢》有“玄”字。“故知”《灵枢》作“故能知”,《甲乙经》作“能知”;“绝灭”《灵枢》作“咸绝”,《甲乙经》作“绝矣”。

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

此太阳根结与标本同,唯从至阴上跟上五寸为本有异耳。

平按:“命门”下,《灵枢》、《甲乙经》有“命门者目也”五字。

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

此与标本终始同也。

平按:“颡大”《甲乙经》作“颃颡”。

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

亦与标本同也。

平按:“窗笼”下,《灵枢》有“窗笼者耳中也”六字,《甲乙经》同,惟无“中”字。

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三阴三阳之□□身为门,营卫身也。门有三种:一者门关,比之太阳;二者门扉,比之阳明;三者门枢,比之少阳也。

平按:“为关”《灵枢》、《甲乙经》均作“为开”,说见前《阴阳合篇》。注“身”上所缺二字,谨拟作“脉于”二字。

关折则肉节殰而暴疾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殰者,肉宛燋而弱。

太阳主骨气为关,故骨气折,肉节内败。殰,音独,胎生内败曰殰。肉节内败,故暴病起。暴病起者,则知太阳关折,所以调太阳也。

平按:“殰”《灵枢》作“渎”,《甲乙经》作“溃缓”二字。“肉宛燋”《灵枢》作“皮肉宛膲”,《甲乙经》作“皮肉缓膲”。注“骨气折”下,袁刻脱“肉节内败”四字。

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

阳明主肉主气,故肉气折损,则正气不能禁用,即身痿厥,痿而不收,则知阳明阖折也。

平按:“疾”《甲乙经》作“病”。

无所止息者,谓真气稽留,邪气居之。

能止气不泄,能行气滋息者,真气之要也。阳明阖折,则真气稽留不用,故邪气居之,痿疾起也。

平按:注“要”下,别本有“用”字。

枢折则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

少阳主筋,筋以约束骨节。骨节气弛,无所约束,故骨摇。骨摇,则知少阳枢折也。

平按:《甲乙经》“繇”作“摇”;“不安”作“不能安”。

骨繇者,节缓而不收。所谓骨繇者,摇也,当竅其本。

骨节缓而摇动。竅,音核。诊候研竅,得其病源,然后取之也。

平按:“不收”下,《甲乙经》有“者”字,无“骨繇者”及“所谓骨繇者摇也”十字。“竅”,《灵枢》作“穷”。

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

隐白,足大指端。太仓,在□中管穴,与标本不同。

平按:“隐白”《甲乙经》作“阴白”,恐误。注“中管”上所缺一字,袁刻作“脘”,按:中管穴,本书作中管,《甲乙经》作中脘,即太仓穴,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乃任脉腹自鸠尾十五穴之一,谨拟作“腹”。

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

少阴先出涌泉为根,行至踝下二寸中为本,上行至结喉上廉泉为结,上至舌本及肾输为标,有此不同也。

平按:“涌”《灵枢》、《甲乙经》作“湧”。注“上至舌本”,袁刻“上”作“止”。

厥阴根于太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

厥阴先出大敦为根,行至行间上五寸所为本,行至玉英膻中为结,后至肝输为标,有此不同也。

平按:“终”《灵枢》、《甲乙经》作“络”。“厥阴”一段《甲乙经》在“少阴”之前。

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门有二种,有内门外门,三阴为内门,三阳为外门。内门关者,谓是太阴;内门阖者,谓是厥阴;内门枢者,谓是少阴也。

平按:“关”《灵枢》、《甲乙经》作“开”,下同,说见前。

关折则仓廪无所输鬲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故关折者气不足而生病。

太阴主水谷以资身肉,太阴脉气关折,则水谷无由得行,故曰仓无输也。以无所输,膈气虚弱,洞泄无禁,故气不足而生病也。

平按:《灵枢》、《甲乙经》“鬲”作“膈”;“洞”下复有“膈洞”二字。

阖折则气施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

厥阴主筋,厥阴筋气缓纵,则无禁喜悲。

平按:“施”《灵枢》作“绝”,《甲乙经》作“弛”。“喜”《甲乙经》作“善”。

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

少阴主骨,骨气有损,则少阴之脉不流,故有所结不通。结,即少阴络结也。

平按:“皆取之”下,《灵枢》有“不足”二字。

足太阳根于至阴,流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

输穴之中,言六阳之脉,流井、荥、输、原、经、合,五行次第至身为极。今此手足六阳,从根至入,流注上行,与《本输》及《明堂流注》有所不同。此中“根”者皆当彼所出,此中“流”者皆当彼所过,唯手太阳流,不在完骨之过,移当彼经阳谷之行,疑其此经异耳。此中注者皆当彼行,唯足阳明不当解溪之行,移当彼合下陵,亦谓此经异耳。此中入者并与彼不同,六阳之脉皆从手足指端为根,上络行至其别走大络称入。入有二处,一入大络,一道上行至头入诸天柱,唯手足阳明至颈,于前人迎扶突。《流注》以所出为井,此为根者,井为出水之处,故根即井也。天柱,侠项大筋外廉陷中,足太阳之正经也。飞阳在足外踝上七寸,足太阳之大络也。

平按:“流”《灵枢》作“溜”,下同,不再举。注“称入,入”三字,袁刻空三格。

足少阳根于窍阴,流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

天容在耳下曲颊后,足少阳正经也。光明在外踝上七寸,足少阳大络也。

平按:“窍阴”《甲乙经》作“窍阳”。

足阳明根于厉兑,流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

人迎在结喉傍大脉动应手,足阳明正经也。丰隆在足外踝上八寸骭外廉陷者中,足阳明之大络也。

手太阳根于少泽,流于阳谷,注于少海,入天窗、支正也。

天窗在曲颊下扶突后动应手陷者中,手太阳之正经也。支正在腕后五寸,手太阳之大络也。

平按:“阳谷”《甲乙经》作“昫谷”。

手少阳根于关冲,流于阳池,注于支沟,入天牖、外关也。

天牖在颈,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手少阳正经也。外关在腕后三寸空中一寸,手少阳之大络也。

手阳明根于商阳,流于合谷,注于阳溪,入扶突、偏历也。

扶突在曲颊下一寸人迎后,手阳明正经也。偏历在腕后三寸,手阳明之大络也。

此所谓根十二经者,盛络者皆当取之。

此根入经,唯有六阳;具而论者,更有六阴之脉,言其略耳。此谓根者,皆是三①经,循此十二正经,傍有络脉血之盛者,皆当其部内量而取之。

平按:《灵枢》、《甲乙经》无“根”字。“盛络”《甲乙经》作“络盛”。

①“三”,人卫本注曰:疑“正”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