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国学名著>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九 经脉之二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九 经脉之二·

经脉正别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三第十一《经别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一下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主阳。

天地变化之理谓之天道,人从天生,故人合天道。天道大数有二,谓五与六。故人亦应之,内有五脏,以应音、色、时、味、位等,主阴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主阳也。建,立也。

平按:“天道”《甲乙经》作“天地”。“建主阳”《灵枢》作“建阴阳”,《甲乙经》作“主持阴阳”。

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

诸经,谓人之十二经脉也,与月、辰、节、水、时等诸十二数合也,十二节,谓四时八节也,又十二月各有节也。

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腑六腑之所以应天道也。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

十二经脉乃是五脏六腑经隧,故遍劝通之。举其八德,以劝通之。人之受身时,一月而膏,二月而脉,为形之先,故所以生也。

病之所以成,

邪客孙脉入经,通于腑脏成病,故曰所以也。

人之所以治,

行诸血气,营于阴阳,濡于筋骨,利诸关节,理身者谓经脉。

病之所以起,

经脉是动所生,故病起也。

学之所以①始,

将学长生之始,须行导引,调于经脉也。

①“以”字,人卫本注曰:《灵枢·经别》及《甲乙》卷二第一下均无,疑衍。

工之所止也,

欲行十全之道济人,可留心调于经脉止留也。

粗之所易,

愚人以经脉为易,同楚人之贱宝也。

工之所难也。

智者以经脉为妙,若和璧之难知也。

平按:“工”《灵枢》、《甲乙经》均作“上”。

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

经脉之别,曰离与出;复还本经,曰合与入也。广陈其理,请解其所由,故曰奈何也。

岐伯稽首再拜答曰:明乎哉问也!此粗之所过,工之所息也,请卒言之。

近学浅知,谓之粗也;深求远达,谓之工也。工者,宅心经脉之道,以十全为意;粗者,志存名利之弊,假媒寄过而已。息,留也。为益之大,故请卒言之。

平按:“工”《灵枢》、《甲乙经》作“上”。“息”、“卒”二字《甲乙经》均作“悉”。

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膎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

十二经,复有正别。正,谓六阳大经别行,还合腑经。别,谓六阴大经别行,合于腑经,不还本经,故名为别。足少阴、足厥阴虽称为正,生别经不还本经也,唯此二阴为正,余阴皆别。或以诸阴为正者,黄帝以后撰集之人,以二本莫定,故前后时有称或,有言一曰,皆是不定之说。足太阳正者,谓正经也。别者,大经下行至足小指外侧分出二道:一道上行至于膎中;一道上行至于尻臀,下入于肛,肛谓白□,亦名广肠,次属膀胱,上散之肾,循膂上行,当心入内而散,直者谓循膂上行至项属于太阳,此为一正经之别。

平按:“膀胱”下,《灵枢》、《甲乙经》有“散”字。“复属于太阳”,“太阳”二字袁刻作“大肠”。注“唯此二阴”,别本无“唯”字;“黄帝”上别本有“乃”字。

足少阴之正,至膎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或以诸阴之别皆为正。

足三阳大经从头至足,其正别则从足向头,其别皆从足指大经终处别而上行,并至其出处而论属合也。足三阴大经从足至胸,其正别则从足上行向头,亦至其出处而言属合。足少阴正,上行至膎,别走太阳,合而上行,至肾出属带脉。起②季肋端,故少阴当十四椎出属带脉也。直而不属带脉者,上行至项,复合太阳,则此少阴二合太阳,此太阳、少阴表里以为一合也。

平按:自“足少阴”至“出属带脉”二十五字,又见本书卷十《带脉篇》。“椎”《灵枢》作“顀”;“或”作“成”。《甲乙》无“或以诸阴之别,皆为正”九字,注云:“《九墟》云:或以诸阴之别者皆为正也。”又:本注“上行向头”,“向”字袁刻作“项”。

②“起”,人卫本注曰:此前疑脱“带脉”二字。

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肋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上侠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

足少阳正,上行至髀,绕髀入阴毛中,厥阴大经环阴器,故即与合也。合厥阴外,别循胸里属胆,上肝贯心,上行至面,还合本经。

平按:“肋”《灵枢》、《甲乙经》作“胁”。“上肝”《甲乙经》作“肝上”。

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入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

足厥阴正,与大经并行,至跗上,上行阴毛,少阳行于此,故与之合已,并行向头,此足少阳、厥阴表里以为二合。

平按:“跗”,正统本《甲乙经》作“膝”。

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于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頾,还系目系,合于阳明。

足阳明正,上行至髀,入腹属胃,之脾通心,上行至目系,还合本经也。

平按:“上至髀”,“髀”字正统本《甲乙经》作“踝”。

足太阴之别,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本,此为三合。

足太阴别,上行至髀,与阳明合并而行,上贯于舌中,故舌下中脉者足太阴也,此足阳明、太阴表里以为三合也。

平按:“足太阴之别”,“别”字《灵枢》作“正”,《甲乙经》

作“正则别”三字。《灵枢》“上络”作“上结”;“舌本”作“舌中”。

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掖走心,系小肠。

地,下也。手太阳正,从手至肩,下行走心,系小肠,为指地也。小肠,即太阳也。手之六经,唯此一经下行,余并上行向头也。

手少阴之别,入于泉掖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此为四合。

手少阴别,上行入于泉掖,入属心,上行出面,合目内眦,内眦即手太阳也,此手太阳、少阴表里以为四合。

平按:《灵枢》、《甲乙经》“手少阴之别”作“手少阴之正别”;“泉掖”均作“渊腋”。袁刻改“泉”作“渊”,查唐人讳“渊”为“泉”,宜仍依原钞作“泉”,以存真相,下同,不再举。“属于心”《甲乙经》作“属心主”。

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颠,入于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

天,上也。手少阳之正,提□上颠,为指天也。下走三焦,即手少阳,上散胸中也。

手心主之别,下泉掖三寸,入于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

手心主别,从手上行至掖,下掖三寸,至于泉掖,入于胸中,属三焦已,上行出耳后宽骨下,合手少阳,此手少阳、心主表里以为五合。

平按:《灵枢》、《甲乙经》“手心主之别”,“之别①”作“之正别”;“上循”作“出循”。注“宽骨”,据经文应作“完骨”。

①“之别”二字,萧本无。今据文义加。

手阳明之正,至膺乳,别上于肩髃,入柱骨之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

手阳明正,从手上行,注于膺乳,上行至肩髃柱骨之下,下走大肠,上属于肺,上出缺盆之处,合大经也。

平按:“至膺乳”《灵枢》作“从手循膺乳”,《甲乙经》同。

手太阴之别,入泉掖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为六合。

手太阴别,从手上行至掖,下掖至泉掖,至手少阴前,入走肺,之于大肠,上出缺盆,循喉咙,合于阳明,至于大肠,以为六合。至喉咙更合,故云复也。此阳明、太阴表里以为六合。此十二经脉正别行处,与十二大经有不同,学者多不在意,所以诊病生处,不能细知也。

平按:《灵枢》、《甲乙经》“之别”作“之正别”。“散之大肠”《灵枢》作“之太阳”,正统本《甲乙经》作“散上大肠”。

脉行同异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因天之序”,见《灵枢》卷十第七十一《邪客篇》。自“手太阴之脉”至“逆数之曲折也”,见《甲乙经》卷三第二十四。又自“心主之脉”至“内络心肺”,见《甲乙经》卷三第二十五。自“黄帝曰:手少阴”至“因天之叙”,见《甲乙经》卷三第二十六。自“黄帝曰:经脉十二”至末,见《灵枢》卷九第六十二《动输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一下篇。

黄帝曰于岐伯曰:脉之屈折,出入之处,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腑之输于身者,余愿尽闻其序。

举其五义,问五脏脉行处,并问身之六腑之输。

平按:“其序”《灵枢》作“少序”。

别离之处,离而入阴,别而行阳,皆何道从行?愿闻其方。岐伯对曰:窘乎哉问,明乎哉道。

问阴阳二脉离合之处也。

平按:《灵枢》“别而行阳”作“别而入阳”;“皆何道从行”作“此何道而从行”;“窘乎哉问”二句,作“帝之所问,针道毕矣”二句。

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至本节之后大泉,留以澹;以外屈上于本节,

手太阴脉,从脏行至腕后,一支上大指、次指之端,变为手阳明脉;其本从腕后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即指端内屈回,循大指白肉至本节后太泉穴处,停留成澹而动,然后外出上于本节也。澹,从②滥反。

平按:“内屈”《甲乙经》作“内侧”。“循白肉”《灵枢》、《甲乙经》均作“循白肉际”;“大泉”均作“大渊”,唐人讳“渊”作“泉”,说见前。“留”《甲乙经》作“溜”。“上于本节”《甲乙》作“本节以下”。注“一支”袁刻误作“一丈”。“本节后”,袁刻脱“后”字。

②“从”,人卫本注曰:形近而误,应据本书卷八首篇心主条杨注改为“徒”。

以下内屈,与手少阴心主诸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

上本节已,方从本节以下内屈,与手少阴心主诸络会于鱼际,然后则与数络共为流注也。

平按:“与手少阴心主诸络”《灵枢》、《甲乙经》作“与诸阴络”。又注“与手少阴”,“与”字袁刻误作“于”。

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内屈上行臑阴,入掖下,内屈走肺,

壅骨,谓手鱼骨也。臑阴,谓手三阴脉行于臑中,故曰臑阴。其脉元出中焦,以是肺脉,上属于肺,令①从外还,俱至于肺,故手太阴经,上下常通,是动所生②之病,疗此一经也。

平按:“外屈”下,《甲乙经》无“出”字,注云:“一本下有出字。”

①“令”,人卫本注曰:疑“今”之误。

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

手太阴一经之中,上下常行,名之为顺。数其屈折,从手向身,故曰逆数也。

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行两骨之间,外屈其两筋之间,骨肉之际,其气滑利,上行三寸,外屈行两筋之间,上至肘内廉,入于小筋之下,两骨之会,上入于胸中,内络心肺。

心主之脉,从心包起,出于中指之端,即中指端内屈回,循中指内廉,上入胸中,内络心肺。心主一经,上下恒通,是动所生,但疗此经。举手太阴、心主二经,余之十经顺行逆数例皆同也。营卫之气,一日一夜行二十八脉五十周,如环无端,与正经异也。

平按:“心主”上,《甲乙经》有“手”字。“外屈其”,《灵枢》“其”作“出”,《甲乙经》无“其”字。“上行三寸”《灵枢》、《甲乙经》作“上二寸”。“外屈行”《灵枢》作“外屈出行”,《甲乙经》注云:“一本有出字。”“两骨之会”《灵枢》作“留两骨之会”,《甲乙经》注云:“一本有留字。”“内络心肺”《灵枢》作“内络心脉”,《甲乙经》作“内络心包”。又注“与正经异”,袁刻“与”作“于”,“正”作“五”。

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输,何也?岐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客也,客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输焉。黄帝曰:少阴独无输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兑骨之端。

其脏坚固者,如五脏中心有坚脆。心脆者则善病消瘅,以不坚故善病消瘅,即是受邪。故知不受邪者,不得多受外邪,至于饮食资心以致病者,不得无邪,所以少阴心之主所生病皆有疗也。又《明堂》手少阴亦有五输主病,不得无输,即其信也。兑骨之端,手少阴输也。

平按:“输”《灵枢》作“腧”,《甲乙经》作“俞”。“大主也”下,《甲乙经》有“为帝主”三字。“客”《灵枢》、《甲乙经》作“容”,正统本《甲乙经》作“客”。“少阴独无输”《甲乙经》作“少阴脉独无俞”。“不病乎”《甲乙经》作“心不病乎”。“兑骨”《灵枢》作“锐骨”。

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太阴、心主之脉行也。

余谓十种经脉者也。

平按:“屈折”《甲乙经》作“曲折”。“其行之徐疾”,《甲乙经》无此句。“手太阴”《灵枢》作“手少阴”,《甲乙经》同,注云:“少字宜作太字。”《铜人经》作“厥”字,正统本《甲乙经》亦作“厥”。

故本腧者,皆因其气之实虚疾徐以取之,是谓因冲而泻,因衰而补,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

因冲,冲,盛也。真气,和气也。是谓因天四时之序,得邪去真存也。

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

总问三脉常动之由。

平按:“太阴”下,《甲乙经》有“之脉”二字,无“足少阴、阳明”五字。

岐伯曰:足阳明,胃脉也。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

谷入于胃,变为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泌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名为营气。其出悍气慻疾,先行四末分肉皮肤之间,昼夜不休者,名为卫气。营出中焦,卫出上焦也。大气抟而不行,名为宗气,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咙,呼则出,吸则入也。故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也。

平按:“足阳明”《灵枢》作“是明”二字。

其清气上注于肺,气从太阴而行之,

胃之清气,上注于肺,从手太阴一经之脉上下而行。

平按:“肺”下,《灵枢》、《甲乙经》重“肺”字。

其行也,以息往来。

其手太阴脉上下行也,要由胸中气海之气,出肺循喉咙,呼出吸入,以息往来,故手太阴脉得上下行。

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脉,手太阴脉也。人受谷气,积于胸中,呼则推于手太阴,以为二动,吸则引于手太阴,复为二动,命为气海,呼吸不已,故手太阴动不止也。

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焉息?下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

气谓手太阴脉气,从手寸口上入肺而息,从肺下至手指而屈。伏,屈也。肺气循手太阴脉道下手至手指端,还肺之时,为从本脉而还?为别有脉道还也?吾不知端极之也。

平按:“上焉息?下焉伏”《灵枢》作“上十焉息,下八焉伏”,《甲乙经》作“上出焉息,下出焉伏”。

岐伯曰:气之离于脏也,卒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崖,上于鱼以反衰,其余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气,手太阴脉气也。手太阴脉气,从胃中焦,上入于肺,下腋向手上鱼至少商之时,以乘脏腑盛气,如弓弩之发机,比湍流之下岸,言其盛也。从少商返回,逆上向肺,虽从本脉而还,以去脏腑渐远,其脏腑余气衰散,故其行迟微也。

平按:“卒如”《灵枢》、《甲乙经》作“卒然如”三字,袁刻作“卒然于”三字。“崖”《灵枢》作“岸”;“如水之下崖”《甲乙经》作“如水岸之下”。“其余衰散”《灵枢》、《甲乙经》作“其余气衰散”。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

十二经脉此皆有动,余之九经动有休时,唯此三经常动不息,太阴常动已具前章,故次问阳明常动之义,故曰何因动也。

平按:“何因”《甲乙经》作“因何”。

岐伯曰:胃气上注于肺,

问曰:十二经脉别走,皆从脏之阴络,别走之阳;亦从腑之阳络,别走之阴。此之别走,乃别胃腑盛气,还走胃脉阳明经者何也?答曰:胃者水谷之海,五脏六腑皆悉禀之,别起一道之气合于阳明,故阳明得在经脉中长动,在结喉两箱,名曰人迎,五脏六腑脉气并出其中,所以别走与余不同。

平按:“肺”《甲乙经》作“胃”。

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

悍气冲时,循咽上走七窍,使七窍通明也。悍,音汗。

循眼系,入络脑,出颔,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

复循眼系,络脑两箱,出于颔下。颔,谓牙车骨,属颅骨之下也。

平按:“颔”《灵枢》作“□”。

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

足阳明经及别走气二脉并下以为人迎也,故胃别气走阳明也。

平按:《甲乙经》无“别”字。

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

阴谓寸口,手太阴也;阳谓人迎,足阳明也。上谓人迎,下谓寸口,有其二义:人迎是阳,所以居上也;寸口是阴,所以居下也。又人迎在颈,所以为上;寸口在手,所以为下。人迎寸口之动,上下相应俱来,譬之引绳,故若一也。所论人迎寸口,唯出黄帝正经,计此之外,不可更有异端。近相传者,直以两手左右为人迎寸口,是则两手相望以为上下,竟无正经可凭,恐误物深也。

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

阳大阴小,乃是阴阳之性。阳病,人迎大小俱病,而大者为顺,小者为逆;阴病,寸口大小俱病,而小者为顺,大者为逆。顺则易疗,逆则为难也。

故阴阳俱静与其动,若引绳相顿者,病也。

谓人迎寸口之脉乍静乍躁,若引绳相顿乍动乍静者,病也。

平按:“阴阳俱静与其动”《灵枢》作“阴阳俱静俱动”,《甲乙经》作“阴阳俱盛与其俱动”。又,《灵枢》、《甲乙经》“顿”均作“倾”。

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

已言阳明常动于前,次论足少阴脉动不休也。

平按:“何因”《甲乙经》作“因何”。

岐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膎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少阴正经,从足心上内踝之后,上行循胫向肾。冲脉起于肾下,与少阴大络下行出气街,循胫入内踝,后下入足下。按《逆顺肥瘦》少阴独下中云:“注少阴大络。”若尔,则冲脉共少阴常动也。若取与少阴大络俱下,则是冲脉常动,少阴不能动也。

平按:《甲乙经》“邪”作“斜”;“胫骨”作“胻骨”;“足胫”作“足跗”。注“少阴正经”,袁刻“经”作“阴”。

黄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毋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气,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得还?

营行手太阴,下至手大指、次指之端,回为手阳明,上行至头,下足阳明,如此十二经脉,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也。卒有邪气及寒,客于四肢,阴阳相输之道不通,何由还也?

平按:“营卫”《甲乙经》作“卫气”;“懈惰”作“不随”。“得还”,“得”字《灵枢》、《甲乙经》均无。

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也。故络绝则经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

四末,谓四肢,身之末也。四街,谓胸腹头胻脉气道也。邪气大寒客于四末,先客络脉,络脉虽壅,内经尚通,故气相输如环,寒邪解已,复得通也。

平按:“气之径”《灵枢》作“气之径路”,《甲乙》作“气之经”,注:“经,一作径。”正统本《甲乙经》作“径”。“相输”,袁刻作“相辅”,注同。

黄帝曰:善。此所谓如环之毋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之谓也。

经络别异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三第十《经脉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一下篇。

黄帝曰:经脉十二经脉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内踝之上,毋所隐故见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十二经脉及诸络脉:其不见者,谓十一经也;其可见者,谓足太阴经,上行至于踝上,以其皮薄故见也;诸余络脉,皆见者也。

平按:“足太阴”下,《甲乙经》有“脉”字。“内踝”《灵枢》、《甲乙经》均作“外踝”,正统本《甲乙经》作“内踝”。查阴脉行内,阳脉行外,足太阴为阴脉,应行内踝。再检本书“脾足太阴之脉,上内踝前廉”,杨注云:“十二经脉,皆行筋肉骨间;唯此足太阴经,上于内踝薄肉之处,脉得见者也。”与此处正相发明。作“外踝”者,恐误。

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也,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

六阳络中:手阳明络,肺腑之络也;手少阳络,三焦之络也。手阳明大肠之经,起大指、次指之间,即大指、次指及中指内间,手阳明络起也。手少阳经,直小指、次指间,即小指、次指及中指外间,手少阳脉起也。故二脉络起五指间也。

平按:“少阳”《甲乙经》作“少阴”。注“手少阳”,“手”字袁刻脱。

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也。

酒是熟谷之液,入胃先行皮肤,故卫气盛。卫气注入脉中故平,营气满也。营气满于

所入之经,则所入经,脉络大盛动也。

平按:“故卫气已平”《甲乙经》作“则卫气以平”。

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

十二经脉有卒然动者,皆是营卫之气将邪气入此脉中,故此脉动也。本末,即是此经本末也。络脉将邪入于卫气,卫气将邪入于此脉本末之中,留而不出,故为动也。酒即邪也。

不动则热,

若邪在脉中,盛而不动,则当邪居处,蒸而热也。

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病。

当邪居处,热邪盛也,必为坚鞕。若寒邪盛多,脉陷肉空,与平人不同。以此候之,知十二经中何经之病。

平按:“病”《灵枢》、《甲乙经》作“动也”二字。注“必为坚鞕”,“鞕”字右旁有“五孟反”三字小注,袁刻作“必为坚,坚,孟鞭反”,与原钞不合。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耶?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经脉不见,若候其虚实,当诊寸口可知之也。络脉横居,五色可见,即目观之,以知虚实也。

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

细子,谦称也。经脉诊气口可知虚实,犹未明其络脉见之然也。

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而道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

大节,谓四肢十二大节等也。凡络脉之行,至大节间止,缘于络道出节至外,入于皮中,与余络合,见于皮。绝,止也。

平按:自“雷公曰”至“黄帝曰”,《甲乙经》无此十三字。“而道”《灵枢》、《甲乙经》作“道而”。

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毋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

此言疗络所在也。结,谓聚也。邪客于络,有血聚年,可刺去之。虽无聚处,观于络脉血盛之处,即有邪居,可刺去之,恐其邪气停留,发主痹病也。

平按:“诸刺”,道藏本《灵枢》作“刺诸”。《甲乙经》“虽毋结”作“虽无血结”。

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络亦赤;鱼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青有黑者,寒热;

此言诊络虚实法也。络色有三,青、赤、黑也。但青有寒,但赤有热,但黑有痹,三色具者即有寒热也。色之候者,青、赤二色候胃中也。皆候鱼络胃者,手阳明脉与太阴合,太阴之脉循胃口至鱼,故候太阴之络,知胃寒热。胃中有痹,亦可候鱼,若邪客处久留成痹,即便诊之。

平按:《甲乙经》“胃中寒”作“胃中有寒”。“鱼络亦赤”《灵枢》作“鱼际络赤”,《甲乙经》作“则鱼际之络赤”。“鱼黑者”《灵枢》、《甲乙经》均作“其暴黑者”。“寒热”下,《灵枢》有“气也”二字。

其青而短小者,少气也。

青色主寒,而短小者,即寒气少也。

平按:《灵枢》无“而小”二字。

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

此言刺络脉法也。寒热,胃中寒热也,以胃气故青赤,络脉血乃多者也。欲为多日刺之,故间日取,得平乃止也。

其小而短者少气,甚泻之则悗,悗甚则仆、不得言,悗则急坐之。

阴络小而短者,则阴气少,故甚泻□踣倒;坐而屈之即脉满,故醒而能言也。亦可阴阳络皆短小,即二气俱少,泻之仆也。仆,踣也。

平按:两“甚”字,原钞本均作“其”,谨依《灵枢》、《甲乙经》作“甚”。“悗”《灵枢》、《甲乙经》均作“闷”。注“踣”上,原缺一字,袁刻作“则”。

十五络脉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三第十《经脉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一下篇。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

十二正经,有八奇经,合二十脉,名为之经。二十脉中,十二经脉督脉及任脉、冲脉有十四经,各别出一脉,有十四脉,脾脏复出一脉,合有十五脉,名为大络。任、冲及脾所出,散络而已;余十三络,从经而出,行散络已,别走余经,以为交通。从十五络,别出小络,名为孙络。任、冲二脉虽别,同称一络,名曰尾翳,似不别也。别于太阴□经,故曰别也,余皆仿之。此别走络,分别大经,所以称缺。此穴列于缺减大经之处,故曰列缺也。

平按:注“别于太阴”下,原缺一字,袁刻作“一”。

起于掖下分间,

掖下分间,即手太阴经也。

平按:“掖下”《灵枢》、《甲乙经》均作“腕上”,《千金》作“掖下”。

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手兑掌热,取之去腕一寸半,别走阳明。

并,薄浪反。络入鱼际,别走阳明经也,阳明与太阴合也,余皆仿此。

平按:“之经”,“经”字袁刻误作“道”。“手兑掌热”《灵枢》作“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小便遗数”,《甲乙经》作“手兑骨掌热”,余与《灵枢》同。“一寸半”《灵枢》作“半寸”,《甲乙经》作“一寸”。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鬲,虚则不能言,取之腕后一寸,别走太阳。

里,居处也。此穴乃是手少阴脉气别通,为络居处,故曰通里也。支,搘也。少阴脉起心中,故实则搘膈而间之,虚则不能言也。

平按:“去腕”,“去”字《甲乙经》作“在”。“一寸”《灵枢》、《甲乙经》均作“一寸半”。“腕后一寸”《灵枢》作“掌后一寸”。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

手心主至此太阴、少阴之内,起于别络,内通心包,入于少阳,故曰内关也。

去腕二寸,出于两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取之两筋间。

检《明堂经》两筋间下,有“别走少阳”之言,此经无者,当是脱也。

平按:“为烦”《灵枢》作“为头强”,《甲乙经》作“为烦心”。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

正,正经也。支,络脉也。太阳正经之上,支别此络,走向少阴,故曰支正也。

去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实则节施肘废,虚则生胾,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

施,纵缓也。胾,音尤,□也,又赘也,皮外小结也。□,音目。痂,假瑕反,疮甲也。疥,公薤反。

平按:“去腕”《灵枢》、《甲乙经》作“上腕”;“节施”作“节弛”按:

“施”与“弛”通。注“□”,袁刻误作“肿”。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

手阳明经上,偏出此络,经历手臂,别走太阴,故曰偏历也。

去腕三寸,别走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会于宗脉。实则龋耳聋,虚则齿寒瘅鬲,取之所别。

手阳明络,上于曲颊,偏入下齿之中。宗,总也。耳中有手太阳、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络四脉总会之处,故曰宗脉。手阳明络别入耳中,与宗脉会,故实则龋而聋也。五阳之脉皆贯于膈,故阳虚膈中瘅热之病如此也。

平按:“别走”《灵枢》作“别入”。“偏齿”,正统《灵枢》作“徧(遍)齿”,按《集韵》“偏”通作“徧(遍)”。“会”《灵枢》作“合”。“龋耳聋”《灵枢》无“耳”字,《甲乙经》“耳”上有“齿”字。“瘅”《灵枢》、《甲乙经》均作“痹”。注“四脉”,“四”字原钞作“曰”,恐误,袁刻作“四”。“五阳之脉”,“脉”字袁刻作“络”。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

此处少阳之络,别行心主外关,故曰外关也。

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其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

实则肘急,故挛;虚则缓纵,故肘不收也。

平按:“其病”,“其”字《灵枢》无,《甲乙》无“其病”二字。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

此太阳络,别走向少阴经,迅疾如飞,故曰飞阳也。

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鼻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

窒,塞也,知栗反。太阳走目内眦,络入鼻中,故实则鼻塞也。虚则无力自守,故鼻衄也。

平按:“鼻窒”,《灵枢》作“鼽窒”,《甲乙经》作“窒鼻”。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

光明,即眼也。少阳、厥阴主眼,故少阳络得其名也。

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上。实则厥,虚则痿躭,坐不能起,取之所别。

少阳之络,腰以上实,多生厥逆病也;腰以下脉虚,则痿躭,跛不能行也。躭,音擘。

平按:“踝”下,《甲乙经》有“上”字。“厥阴”下,《甲乙经》有“并经”二字。“跗”下,《灵枢》、《甲乙经》无“上”字。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

足阳明谷气隆盛,至此处丰溢出于大络,故曰丰隆。

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瘖,实则狂癫疾,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

实并于上,故为癫疾。虚则下不足,故足不收。

平按:《灵枢》、《甲乙经》“头”下均有“项”字;“卒瘖”均作“瘁瘖”。“狂癫疾”《灵枢》作“狂颠”,《甲乙经》作“颠狂”,均无“疾”字。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

肝木为公,心火为字,脾主为孙。穴在公孙之脉,因名公孙也。

平按:注“脾土”,袁刻误作“啤上”;“因”误作“固”。

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腹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

阳明络入肠胃,清浊相干,厥气乱于肠胃,遂有霍乱。食多脉实,故腹中痛。无食脉虚,故邪气胀满也。

平按:“腹中”《灵枢》、《甲乙经》作“肠中”。注“胀”,袁刻误作“振”。

足少阴①之别,名曰大钟,

钟,注也。此穴是少阴大络别注之处,故曰大钟。

平按:“大钟”,正统本《甲乙经》作“太钟”。

①“阴”,萧本误作阳。今据仁和寺本改。

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虚则腰痛,取之所别。

大钟络走心包,故病则烦闷,实则膀胱闭淋,不足则为腰痛也。

平按:“贯”上,《灵枢》有“外”字。“闭□”《甲乙经》作“□闭”。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

蠡,力洒反,瓢勺也。胻骨之内,上下虚处,有似瓢勺渠沟,此因名曰蠡沟。

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循经上皋,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皋肿卒疝,实则挺长热,虚则暴痒,取之所别。

皋,囊也。此络上囊,聚于--也。挺长,阴挺出长也。虚则阴痒也。

平按:“踝”下,《甲乙经》有“上”字。“循胫上皋”《灵枢》作“经胫上睾”,《甲乙经》作“循经上睾”。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

督脉,诸阳脉长,其气强盛,穴居其处,故曰长强也。

侠膂上项,上散头上,下当肩甲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侠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

侠脊有过,则知督脉两道以为定也。

平按:“督脉”一段《灵枢》、《甲乙经》均在

“任脉”之后。“侠膂”《灵枢》作“挟膂”,《甲乙经》作“侠脊”。“肩甲”《灵枢》、《甲乙经》均作“肩胛”。“高摇之,侠脊之有过者”九字,《甲乙经》注:“《九墟》无此九字。”注“定”字,袁刻误作“病”。

任冲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

尾则鸠尾,一名尾翳,是心之蔽骨。此之络脉,起于尾翳,故得其名。任、冲二经,此中合有一络者,以其营处是同,故合之也。任、冲浮络,行腹皮中,故实盛痛也。虚以不足,故邪为痒搔。叶牢反。

平按:“任冲”《灵枢》、《甲乙经》均作“任脉”。“痒搔”《甲乙经》作“搔痒”。

脾之大络脉,名曰大包,

脾为中土,四脏之主,包裹处也,故曰大包也。

平按:“大络脉”,袁刻作“大脉络”,《灵枢》、《甲乙经》无“脉”字。注“中土”,袁刻误作“中上”。

出泉掖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所别。

脾之盛气,腋下三寸,当泉掖而出,布于胸胁,散于百体。故实则遍身皆痛,虚则谷

气不足,所以百节缓纵。此脉乃是人身之上罗络之血脉也,由是有病皆取之也。

平按:“泉掖”《灵枢》、《甲乙经》均作“渊腋”,说见前。“身”上,《甲乙》有“一”字。“百节”《甲乙经》作“百脉”。“皆取之所别”《灵枢》作“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甲乙经》无“所别”二字。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

盛则血满脉中,故必见。虚则脉中少血,故必下。脉下难见,故上下求之。人之禀气得身,百体不可一者,岂有经络而得同乎?故须上下求之,方得见也。

平按:“异所”下,《灵枢》、《甲乙经》均有“别也”二字。注“脉下难见”,袁刻作“脉中”。

经脉皮部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而生大病。黄帝曰:善”,见《素问》卷十五第五十六《皮部论篇》。自“夫经络之见也”至末,见《素问》卷十五第五十七《经络论》。又自篇首至末,见《甲乙经》卷二第一下篇。

黄帝问岐伯曰:余闻皮有分部,

前说十五大络,循其行处以求其病。次说皮部十二络之以十二经上之以①皮分十二部,以取其病,故曰皮有部也。

①“以”,人卫本注曰:疑衍。

脉有经纪,

大络小络,总以十二大脉,以为皮部经纪。

筋有结络,

十二经筋,各有包络。

骨有度量,

骨有大小长短度量。

其所生病各异,

以其皮脉筋骨各各不同,故皮脉筋骨生病异之。

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

别在皮脉筋骨分部异者,有左有右,有上有下,有阴有阳,六种所在。

病之终始,

病客前六,有初有极也。

平按:“终始”《素问》作“始终”。

愿闻其道。岐伯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诸经皆然。

欲知皮之部别,十二经为纲纪也。十二经皮部络,皆以此为例也。

平按:注“部别”,袁刻作“别部”。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

蜚,扶②贵反。阳明大经为阳,故大小络为阳明之阳。阳明之脉有手有足,手则为上,足则为下。又手阳明在手为下,在头为上;足阳明在头为上,在足为下。诊色行针,皆同法也,余皆仿此。

平按:“蜚”下,《甲乙经》有“十二经”三字。

②“扶”,萧本误作“妖”。今据仁和寺本改。

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

浮,谓大小络见于皮者也。

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

络脉俱有五色,然众络以色偏多者候其别病。邪客分肉之间,迫肉初痛,故络青也。久留为冷为热,或为不仁以成于痹,故络青深为胎黑也。

多黄赤则热,

瘅热在中,气溢皮肤,故络黄赤也。

平按:《素问》、《甲乙经》无“多”字。

多白则寒,

垩白,寒也。故寒气在中,络白色也。

五色皆见则寒热,

青、赤、黄等为阳色也,白、黑二种为阴色也,今二色俱见,当知所病有寒热也。

络盛则入于经,

盛,大小络盛也。大小络中痛、痹、热、寒、寒热五邪盛者,则循络入经也。

平按:“入”下,《素问》、《甲乙经》有“客”字。

阳主外,阴主内。

阳络主外,阴络主内也。在阳络者主外,在阴络者主内也。

少阳之阳,名曰枢特,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脉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渗于内也,诸经皆然矣。

少阳络盛则入于经,故主内也;经盛外溢,故主出也。诸阴阳络主内出者,例以此知也。渗,山荫反,下入也。

平按:“枢特”《素问》作“枢持”,《甲乙经》作“枢杼”,注云:“一作持。”“上下同法”,《甲乙经》无此四字。“络脉”,“脉”字《素问》、《甲乙经》均无。“主出”《甲乙经》作“主外”。注“下入也”三字,袁刻脱。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脉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外盛者,则入于大经也。

少阴之阴,名曰枢檽,

而泉反。

平按:“檽”《素问》作“儒”,新校正云:“《甲乙经》作檽。”今本《甲乙经》仍作“儒”,正统本《甲乙经》作“檽”。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谓:檽,音软,引《仓颉篇》为“柱上承斗之曲木”,宜从《甲乙经》作“檽”。

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于经也,从阳部注于经,

从阳络部注于阳经也。

其经出者,从阴注于骨。

从阴络部出注于阴经,内注于骨,少阴主骨也。

平按:《素问》、《甲乙经》无“经”字。“阴”字下,《素问》有“内”字,《甲乙经》有“部内”二字。

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太阴之阴,名曰关枢,[平按:“关枢”《素问》作“关蛰”,新校正云:“《甲乙》蛰作执。”今本《甲乙》仍作“蛰”,正统本《甲乙经》作“执”,袁刻亦作“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

皮有部者,以十二脉分为部也。

平按:“经脉者”《素问》、《甲乙经》作“经络脉者”。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

下广论外邪主于百病,次第所由也。

必先客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腑,禀于肠胃。

外邪气,风、寒、暑、湿。邪入身为病,先著皮毛,留而不出,则腠理孔开,因开而入,即客于络脉,络脉传入阳经,阳经传入六腑,于是禀承肠胃之气以为百病。

平按:“络脉”下,《素问》、《甲乙经》均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八字。

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豪毛,开腠理;

泝,苏护反,流逆上也,谓寒邪逆入腠理也。外邪入身为病也,初着皮毛,能开腠理也。

平按:“泝”《甲乙经》作“淅”。

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

能令络盛色变也。

其入客于经也,则减虚乃陷下;

减气为虚,乃血少脉陷也。

平按:“减”《素问》作“感”,道藏本作“盛”,《甲乙经》亦作“盛”。

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施骨消,肉烁□破,毛直而败矣。

循经入于筋骨之间,留而不去。寒邪不去则为二病:筋挛拘急,一也;骨乃疼痛,二也。若热邪不去,则以五病:筋热缓施,一也;骨热消细,二也;身肉烁,三也。烁,余药反,淫邪在肉也;□臑破裂,四也;毛焦而直,五也。热邪如此客于筋骨之间,遂至于死也。

平按:“施”《素问》、《甲乙经》作“弛”。“□”《甲乙经》作“膎”。注“淫邪在肉”,袁刻“肉”作“内”。“□臑”,“□”字袁刻作“膎”。

黄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何如?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黄帝曰:善。①

前明邪入皮毛乃至禀于肠胃,次言邪入乃至筋骨之间,今言邪入至于脏腑,皆可以从浅至深,以至于大,在浅不疗,遂生大病也。与,疗也。

平按:“不与”,今本《甲乙经》作“不愈”,正统本作“不与”,《素问》新校正云:“《甲乙经》不与作不愈,全元起本作不与,元起云:气不与经脉和调,则气伤于外,邪流入于内,必生大病也。本注‘与’训‘疗’,与元起所解亦异。”

①“黄帝曰:善”四字,原在本节注文之后。因其下无注文,故移于此。

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

常,谓五色见者定是络色也。然五脏六腑之注定属五行,故脏腑大经有常色。阴络随于阴经,色亦不改。阳络虽属阳经,以是阳脉之阳,故随时变也。

平按:《甲乙经》无“青黄赤白黑不同”七字。“络无常变”,正统本《甲乙经》作“络脉无常变”。

黄帝曰:经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

五脏五行之色皆合经脉,故经之色常□也。

平按:注“常”下原缺一字,依经文当作“应”。

黄帝曰:其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时而行。

络有阴阳,阴络是阴之阴,故随经色不变;阳络是阳之阳,故随时变也。

平按:“时”上,《素问》、《甲乙经》均有“四”字。

寒多则涘泣,涘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其常色者,谓之无病也。

淖,丈②卓反,濡甚也。解其阳络随时而变也,冬月寒甚,则经脉涘泣,涘泣不通则阳络壅而青黑;夏日热甚,血气濡甚,则阳络热黄赤也。阳络如此随四时而变者,此为阳络常色,谓之无病之候也。不可见而色见者,病也。

平按:“涘泣”《素问》、《甲乙经》均作“凝泣”。“淖泽”,今本《甲乙经》作“滜泽”,正统本《甲乙》作“淖泽”。“此其”

《素问》“其”作“皆”。“常色者”,“者”字袁刻作“也”。注“则经脉”,“则”字袁刻作“虽”。

②“丈”,萧本误作“文”。今据仁和寺本改。

色具见者,谓之寒热。帝曰:善。

随一时中五色俱见者,此为寒热之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