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国学名著>漢書 顏師古注>第七十章 漢書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第二十八

《漢書 顏師古注》第七十章 漢書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第二十八· 班固編顏師古注

公孫弘,菑川薛人也。少時為獄吏,有罪,免。家貧,牧豕海上。年四十餘,乃學春秋雜說。

  武帝初即位,招賢良文學士,是時弘年六十,以賢良徵為博士。使匈奴,還報,不合意,〔一〕上怒,以為不能,弘乃移病免歸〔二〕。

  〔一〕 師古曰:「奏事不合天子之意。」

  〔二〕 師古曰:「移病,謂移書言病也。一曰,以病移居。」

  元光五年,復徵賢良文學,菑川國復推上弘。弘謝曰:「前已嘗西,用不能罷,願更選。」國人固推弘,弘至太常。上策詔諸儒:

  制曰:蓋聞上古至治,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陰陽和,五穀登,六畜蕃,〔一〕甘露降,風雨時,嘉禾興,朱屮生,〔二〕山不童,澤不涸;〔三〕麟鳳在郊藪,龜龍游於沼,〔四〕河洛出圖書;父不喪子,兄不哭弟;北發渠搜,南撫交阯,〔五〕舟車所至,人跡所及,跂行喙息,咸得其宜。〔六〕朕甚嘉之,今何道而臻乎此?〔七〕子大夫修先聖之術,明君臣之義,講論洽聞,有聲乎當世,〔敢〕問子大夫: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吉凶之效,安所期焉〔八〕?禹湯水旱,厥咎何由?仁義禮知四者之宜,當安設施?屬統垂業,物鬼變化,〔九〕天命之符,廢興何如?天文地理人事之紀,子大夫習焉。其悉意正議,詳具其對,著之于篇,〔一0〕朕將親覽焉,靡有所隱。

   〔一〕 師古曰:「登,成也。蕃,多也,音扶元反。」〔二〕 師古曰:「屮,古草字。」〔三〕 師古曰:「童,無草木也。涸,水竭也,音胡各反。」〔四〕 師古曰:「邑外謂之郊。澤無水曰藪。沼,池也。」〔五〕 師古曰:「言威德之盛,北則徵發于渠搜,南則綏撫於交阯也。渠搜,遠夷之國也。」〔六〕 師古曰:「跂行,有足而行者也。喙息,謂有口能息者也。跂音岐。喙音許穢反。」〔七〕 師古曰:「臻,至也。」〔八〕 師古曰:「安,焉也。」〔九〕 師古曰:「屬,繫也,音之欲反。其下亦同。」〔一0〕師古曰:「悉,盡也。篇,簡也。」

  弘對曰:

  臣聞上古堯舜之時,不貴爵賞而民勸善,不重刑罰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一〕末世貴爵厚賞而民不勸,深刑重罰而姦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夫厚(當)〔賞〕重刑未足以勸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是故因能任官,則分職治;〔二〕去無用之言,則事情得;不作無用之器,即賦斂省;不奪民時,不妨民力,則百姓富;有德者進,無德者退,則朝廷尊;有功者上,無功者下,則群臣逡;〔三〕罰當罪,則姦邪止;賞當賢,則臣下勸:凡此八者,治〔民〕之本也。故民者,業之即不爭,理得則不怨;有禮則不暴,愛之則親上,〔四〕此有天下之急者也。故法不遠義,則民服而不離;和不遠禮,則民親而不暴。〔五〕故法之所罰,義之所去也;〔六〕和之所賞,禮之所取也。禮義者,民之所服也,而賞罰順之,則民不犯禁矣。故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者,此道素行也。

  〔一〕 師古曰:「躬謂身親行之,遇謂處待之而已。」

  〔二〕 師古曰:「分音扶問反。」

  〔三〕(師古)〔李奇〕曰:「言有次第也。」師古曰:「逡音七旬反,其字從辵。」

  〔四〕 師古曰:「各得其業則無爭心,各申其理則無所怨,使之由理則無暴慢,子而愛之則知親上也。」

  〔五〕 師古曰:「遠,違也,音于萬反。」

  〔六〕 師古曰:「去,除也,音丘呂反。」

  臣聞之,氣同則從,聲比則應。〔一〕今人主和德於上,百姓和合於下,〔二〕故心和則氣和,氣和則形和,形和則聲和,聲和則天地之和應矣。故陰陽和,風雨時,甘露降,五穀登,六畜蕃,嘉禾興,朱草生,山不童,澤不涸,此和之至也。故形和則無疾,無疾則不夭,故父不喪子,兄不哭弟。德配天地,明並日月,則麟鳳至,龜龍在郊,河出圖,洛出書,遠方之君莫不說義,〔三〕奉幣而來朝,此和之極也。

  〔一〕 師古曰:「比亦和也,音頻寐反。」

  〔二〕 師古曰:「合謂與上合德也。」

  〔三〕 師古曰:「說讀曰悅。」

  臣聞之,仁者愛也,義者宜也,禮者所履也,〔一〕智者術之原也。致利除害,兼愛無私,謂之仁;〔二〕明是非,立可否,謂之義;進退有度,尊卑有分,謂之禮;〔三〕擅殺生之柄,通〔壅〕塞之塗,〔四〕權輕重之數,論得失之道,使遠近情偽必見於上,謂之術:〔五〕凡此四者,治之本,道之用也,皆當設施,不可廢也。得其要,則天下安樂,法設而不用;〔六〕不得其術,則主蔽於上,官亂於下。此事之情,屬統垂業之本也。

  〔一〕 師古曰:「履而行之。」

  〔二〕 師古曰:「致謂引而至也。」

  〔三〕 師古曰:「分音扶問反。」

  〔四〕 師古曰:「擅,專也。」

  〔五〕 師古曰:「見,顯也。」

  〔六〕 師古曰:「下不犯法,無所加刑也。」

  臣聞堯遭鴻水,使禹治之,未聞禹之有水也。若湯之旱,則桀之餘烈也。桀紂行惡,受天之罰;禹湯積德,以王天下。因此觀之,天德無私親,順之和起,逆之害生。此天文地理人事之紀。臣弘愚戇,不足以奉大對。〔一〕

  〔一〕 師古曰:「大對,大問之對也。」

  時對者百餘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對為第一。召入見,容貌甚麗,拜為博士,待詔金馬門。〔一〕

  〔一〕 如淳曰:「武帝時,相馬者東門京作銅馬法獻之,立馬於魯(斑)〔班〕門外,更名魯(斑)〔班〕門為金馬門。」

  弘復上疏曰:「陛下有先聖之位而無先聖之名,有先聖之名而無先聖之吏,是以勢同而治異。先世之吏正,故其民篤;〔一〕今世之吏邪,故其民薄。政弊而不行,令倦而不聽。夫使邪吏行弊政,用倦令治薄民,民不可得而化,此治之所以異也。臣聞周公旦治天下,期年而變,三年而化,五年而定。唯陛下之所志。」〔二〕書奏,天子以冊書答曰:「問:弘稱周公之治,弘之材能自視孰與周公賢?〔三〕」弘對曰:「愚臣淺薄,安敢比材於周公!雖然,愚心曉然見治道之可以然也。夫虎豹馬牛,禽獸之不可制者也,及其教馴服習之〔四〕,至可牽持駕服,唯人之從。〔五〕臣聞揉曲木者不累日,〔六〕銷金石者不累月,夫人之於利害好惡,豈比禽獸木石之類哉?〔七〕期年而變,臣弘尚竊遲之。」上異其言。

  〔一〕 師古曰:「篤,厚也。」

  〔二〕 師古曰:「言志所在也。」

  〔三〕 師古曰:「與猶如也。」

  〔四〕 師古曰:「馴,順也,音巡。」

  〔五〕 師古曰:「從人意。」

  〔六〕 師古曰:「揉謂矯而正之也。異,積也。揉音人九反。」

  〔七〕 師古曰:「好音呼到反。惡音一故反。」

  時方通西南夷,巴蜀苦之,詔使弘視焉。還奏事,盛毀西南夷無所用,上不聽。每朝會議,開陳其端,使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爭。於是上察其行慎厚,辯論有餘,習文法吏事,緣飾以儒術,〔一〕上說之,〔二〕一歲中至左內史。

  〔一〕 師古曰:「緣飾者,譬之於衣,加純緣者。」

  〔二〕 師古曰:「說讀曰悅。」

  弘奏事,有所不可,不肯庭辯。〔一〕常與主爵都尉汲黯請間,〔二〕黯先發之,弘推其後,上常說,〔三〕所言皆聽,以此日益親貴。嘗與公卿約議,〔四〕至上前,皆背其約以順上指。汲黯庭詰弘曰:「齊人多詐而無情,始為與臣等建此議,今皆背之,不忠。」上問弘,弘謝曰:「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毀弘,上益厚遇之。

  〔一〕 師古曰:「不於朝廷顯辯論之。」

  〔二〕 師古曰:「求空隙之暇。」

  〔三〕 師古曰:「說讀曰悅。」

  〔四〕 師古曰:「約,要也。」

  弘為人談笑多聞,〔一〕常稱以為人主病不廣大,人臣病不儉節。養後母孝謹,後母卒,服喪三年。

  〔一〕 師古曰:「善於談笑而又多聞也。談字或作詼,音恢,謂啁也,善啁謔也。」

  為內史數年,遷御史大夫。時又東置蒼海,北築朔方之郡。弘數諫,以為罷弊中國以奉無用之地,〔一〕願罷之。於是上乃使朱買臣等難弘置朔方之便。發十策,弘不得一。〔二〕弘乃謝曰:「山東鄙人,不知其便若是,願罷西南夷、蒼海,專奉朔方。」上乃許之。

  〔一〕 師古曰:「罷讀曰疲。」

  〔二〕 師古曰:「言其利害十條,弘無以應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祿甚多,〔一〕然為布被,此詐也。」上問弘,弘謝曰:「有之。夫九卿與臣善者無過黯,然今日庭詰弘,誠中弘之病。夫以三公為布被,誠飾詐欲以釣名。〔二〕且臣聞管仲相齊,有三歸,〔三〕侈擬於君,〔四〕桓公以霸,亦上僭於君。晏嬰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絲,齊國亦治,亦下比於民。〔五〕今臣弘位為御史大夫,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於小吏無差,誠如黯言。且無黯,陛下安聞此言?」上以為有讓,愈益賢之。

  〔一〕 師古曰:「奉音扶用反。其下亦同。」

  〔二〕 師古曰:「釣,取也。言若釣魚之謂也。」

  〔三〕 師古曰:「三歸,取三姓女也。婦人謂嫁曰歸。」

  〔四〕 師古曰:「擬,疑也,言相似也。」

  〔五〕 師古曰:「比,方也。一曰,比,近也,音頻寐反。」

  元朔中,代薛澤為丞相。先是,漢常以列侯為丞相,唯弘無爵,上於是下詔曰:「朕嘉先聖之道,開廣門路,宣招四方之士,蓋古者任賢而序位,量能以授官,勞大者厥祿厚,德盛者獲爵尊,故武功以顯重,而文德以行褒。其以高成之平津鄉戶六百五十封丞相弘為平津侯。」其後以為故事,至丞相封,自弘始也。

  時上方興功業,婁舉賢良。〔一〕弘自見為舉首,起徒步,數年至宰相封侯,於是起客館,開東閣以延賢人,〔二〕與參謀議。弘身食一肉,脫粟飯,〔三〕故人賓客仰衣食,〔四〕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餘。然其性意忌,外寬內深。〔五〕諸常與弘有隙,無近遠,雖陽與善,後竟報其過。殺主父偃,徙董仲舒膠西,皆弘力也。

  〔一〕 師古曰:「婁,古屢字。」

  〔二〕 師古曰:「閤者,小門也,東向開之,避當庭門而引賓客,以別於掾史官屬也。」

  〔三〕 師古曰:「才脫粟而已,不精(鑿)〔〈暂缺EFDD〉〕也。脫音他活反。」

  〔四〕 師古曰:「故人,平生故交也。仰音牛向反。」

  〔五〕 師古曰:「意忌,多所忌害也。」

  後淮南、衡山謀反,治黨與方急,弘病甚,自以為無功而封侯,居宰相位,宜佐明主填撫國家,〔一〕使人由臣子之道。〔二〕今諸侯有畔逆之計,此大臣奉職不稱也。〔三〕恐病死無以塞責,〔四〕乃上書曰:「臣聞天下通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仁、知、勇三者,所以行之也。故曰『好問近乎知,〔五〕力行近乎仁,〔六〕知恥近乎勇:〔七〕知此三者,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後知所以治人。』〔八〕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陛下躬孝弟,監三王,建周道,兼文武,招來四方之士,任賢序位,量能授官,將以厲百姓勸賢材也。今臣愚駑,無汗馬之勞,〔九〕陛下(下)過意擢臣弘卒伍之中,〔一0〕封為列侯,致位三公。臣弘行能不足以稱,〔一一〕加有負薪之疾,恐先狗馬填溝壑,終無以報德塞責。願歸侯,乞骸骨,避賢者路。」上報曰:「古者賞有功,褒有德,守成〔上〕文,遭遇右武,〔一二〕未有易此者也。〔一三〕朕夙夜庶幾,獲承至尊,懼不能寧,惟所與共為治者,君宜知之。〔一四〕蓋君子善善及後世,若茲行,常在朕躬。〔一五〕君不幸罹霜露之疾,何恙不已,〔一六〕乃上書歸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一七〕今事少閒,〔一八〕君其存精神,止念慮,輔助醫藥以自持。」因賜告牛酒雜帛。居數月,有瘳,視事。

  〔一〕 師古曰:「填音竹刃反。」

  〔二〕 師古曰:「由,從也。」

  〔三〕 師古曰:「稱,副也。」

  〔四〕 師古曰:「塞,當也。」

  〔五〕 師古曰:「疑則問之,故成其智。」

  〔六〕 師古曰:「屈己濟物,故為仁也。」

  〔七〕 師古曰:「不求苟得,故為勇也。」

  〔八〕 師古曰:「自『好問近乎知』以下,皆禮記中庸之辭。」

  〔九〕 師古曰:「言未嘗從軍旅。」

  〔一0〕師古曰:「過猶誤也。」

  〔一一〕師古曰:「不副其任也。」

  〔一二〕師古曰:「右亦上也,禍亂時則上武耳。」

  〔一三〕師古曰:「易,改也。」

  〔一四〕師古曰:「惟,思也。知謂知治道也。」

  〔一五〕師古曰:「朕常思此,不息於心也。」

  〔一六〕師古曰:「罹,遭也。恙,憂也。已,止也。言何憂於疾不止也。禮記曰『疾止復初』也。」

  〔一七〕師古曰:「章,明也。」

  〔一八〕師古曰:「閒言有空隙也。閒讀曰閑。」

  凡為丞相御史六歲,年八十,終丞相位。其後李蔡、嚴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中“未改牙”〉繼踵為丞相。〔一〕自蔡至慶,丞相府客館丘虛而已,〔二〕至賀、屈〈氂,中“未改牙”〉時壞以為馬廄車庫奴婢室矣,唯慶以惇謹,復終相位,〔三〕其餘盡伏誅云。

  〔一〕 師古曰:「繼踵,言相躡也。屈音丘勿反,又鉅勿反。〈氂,中“未改牙”〉音力之反。」

  〔二〕 師古曰:「言不能進賢,故不繕修其室屋也。虛讀曰墟。」

  〔三〕 師古曰:「惇,厚也,音敦。」

  弘子度嗣侯,為山陽太守十餘歲,詔徵鉅野令史成詣公車,度留不遣,坐論為城旦。

  元始中,修功臣後,下詔曰:「漢興以來,股肱在位,身行儉約,輕財重義,未有若公孫弘者也。位在宰相封侯,而為布被脫粟之飯,奉祿以給故人賓客,無有所餘,可謂減於制度,〔一〕而率下篤俗者也,〔二〕與內富厚而外為詭服以釣虛譽者殊科。〔三〕夫表德章義,所以率世厲俗,聖王之制也。其賜弘後子孫之次見為適者,〔四〕爵關內侯,食邑三百戶。」

  〔一〕 應劭曰:「禮,貴有常尊,衣服有品。」

  〔二〕 師古曰:「篤,厚也。」

  〔三〕 師古曰:「詭,違也。詭服,謂與心志相違也。一曰,違眾之服也。」

  〔四〕 師古曰:「見音胡電反。適讀曰嫡。」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為事。有少弟,弟壯,式脫身出,〔一〕獨取畜羊百餘,田宅財物盡與弟。式入山牧,十餘年,羊致千餘頭,買田宅。而弟盡破其產,式輒復分與弟者數矣。〔二〕

  〔一〕 師古曰:「脫身謂引身出也。脫音他活反。」

  〔二〕 師古曰:「數音所角反。」

  時漢方事匈奴,式上書,願輸家財半助邊。上使使問式:「欲為官乎?」式曰:「自(少)〔小〕牧羊,不習仕宦,不願也。」使者曰:「家豈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與人亡所爭,邑人貧者貸之,〔一〕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從式,式何故見冤!」使者曰:「苟,子何欲?」〔二〕式曰:「天子誅匈奴,愚以為賢者宜死節,有財者宜輸之,如此而匈奴可滅也。」使者以聞。上以語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軌之臣〔三〕不可以為化而亂法,願陛下勿許。」上不報,數歲乃罷式。式歸,復田牧。

  〔一〕 師古曰:「貸音土戴反。」

  〔二〕 師古曰:「言子苟如此輸財,必有所欲。」

  〔三〕 師古曰:「軌亦法也。」

  歲餘,會渾邪等降,縣官費眾,倉府空,〔一〕貧民大徙,皆卬給縣官,〔二〕無以盡贍。式復持錢二十萬與河南太守,以給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貧民者,上識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輸其家半財助邊。」乃賜式外繇四百人,〔三〕式又盡復與官。是時富豪皆爭匿財,〔四〕唯式尤欲助費。上於是以式終長者,乃召拜式為中郎,賜爵左庶長,〔五〕田十頃,布告天下,尊顯以風百姓。〔六〕

  〔一〕 師古曰:「倉,粟所積也。府,錢所聚也。」

  〔二〕 師古曰:「卬音牛向反。」

  〔三〕 蘇林曰:「外繇謂戍邊也。一人出三百錢,謂之過更。式歲得十二萬錢也。一說,在繇役之外得復除四百人也。」師古曰:「一說是。」

  〔四〕 師古曰:「匿,藏也。」

  〔五〕 師古曰:「第十爵。」

  〔六〕 師古曰:「風讀曰諷。」

  初式不願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為郎,布衣屮蹻而牧羊。〔一〕歲餘,羊肥息。〔二〕上過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獨羊也,治民亦猶是矣。以時起居,惡者輒去〔三〕,毋令敗群。」上奇其言,欲試使治民。拜式緱氏令,緱氏便之;遷成皋令,將漕最。〔四〕上以式朴忠,〔五〕拜為齊王太傅,轉為相。

  〔一〕 師古曰:「蹻,即今之鞋也,南方謂之蹻。字本作屩,並音居略反。」

  〔二〕 師古曰:「息,生也。言羊既肥而又生多也。」

  〔三〕 師古曰:「去,除也,音丘巨反。」

  〔四〕 師古曰:「為縣令而又使(令)領漕,其課最上。」

  〔五〕 師古曰:「朴,質也。」

  會呂嘉反,式上書曰:「臣聞主媿臣死。群臣宜盡死節,其駑下者宜出財以佐軍,如是則強國不犯之道也。〔一〕臣願與子男〔二〕及臨菑習弩博昌習船者請行死之,以盡臣節。」〔三〕上賢之,下詔曰:「朕聞報德以德,報怨以直。〔四〕今天下不幸有事,郡縣諸侯未有奮繇直道者也。〔五〕齊相雅行躬耕,〔六〕隨牧蓄番,輒分昆弟,更造,〔七〕不為利惑。〔八〕日者北邊有興,〔九〕上書助官。往年西河歲惡,率齊人入粟。〔一0〕今又首奮,〔一一〕雖未戰,可謂義形於內矣。〔一二〕其賜式爵關內侯,黃金四(百)〔十〕斤,田十頃,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一〕 師古曰:「國家威強而不見侵犯。」

  〔二〕 師古曰:「子男,自謂其子也。」

  〔三〕 師古曰:「從軍而致死。」

  〔四〕 師古曰:「論語稱孔子〔曰〕『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故詔引之。」

  〔五〕 孟康曰:「未有奮迅樂出身勞於徭役者也。」臣瓚曰:「言未有奮厲於正直之道也。」師古曰:「二說皆非也。奮,憤激也。繇讀與由同。由,從也。直道,謂報怨以直,征南越也。言無欲奮厲而從於報怨之道也。」

  〔六〕 臣瓚曰:「雅,素也。言卜式躬耕於野,不要名利。」晉灼曰:「雅,正也。」師古曰:「晉說是也。言其行雅正,又躬耕也。」

  〔七〕 師古曰:「言其蓄牧滋多,則與昆弟,而更自營為也。番音扶元反。」

  〔八〕 師古曰:「言不惑於利。」

  〔九〕 師古曰:「日者,往日也。興謂發軍。」

  〔一0〕師古曰:「歲惡,猶凶歲也。禮記曰『歲凶,年穀不登』。」

  〔一一〕師古曰:「為首而奮厲,願從軍也。」

  〔一二〕師古曰:「形,見也。」

  元鼎中,徵式代石慶為御史大夫。式既在位,言郡國不便鹽鐵而船有算,可罷。上由是不說式。〔一〕明年當封禪,式又不習文章,貶秩為太子太傅,以兒寬代之。式以壽終。

  〔一〕 師古曰:「說讀曰悅。」

  兒寬,千乘人也。〔一〕治尚書,事歐陽生。以郡國選詣博士,受業孔安國。貧無資用,嘗為弟子都養。〔二〕時行賃作,帶經而鉏,休息輒讀誦,其精如此。以射策為掌故,功次,補廷尉文學卒史。〔三〕

  〔一〕 師古曰:「千乘郡千乘縣也。兒音五奚反。」

  〔二〕 師古曰:「都,凡眾也。養,主給烹炊者也。貧無資用,故供諸弟子烹炊也。養音弋向反。」

  〔三〕 蘇林曰:「秩六百石,舊郡亦有也。」臣瓚曰:「漢注卒史秩百石。」師古曰:「瓚說是也。」

  寬為人溫良,有廉知自將,〔一〕善屬文,〔二〕然懦於武〔三〕,口弗能發明也。時張湯為廷尉,廷尉府盡用文史法律之吏,〔四〕而寬以儒生在其間,見謂不習事,不署曹,〔五〕除為從史,〔六〕之北地視畜數年。〔七〕還至府,上畜簿,〔八〕會廷尉時有疑奏,已再見卻矣,〔九〕掾史莫知所為。寬為言其意,掾史因使寬為奏。奏成,讀之皆服,以白廷尉湯。湯大驚,召寬與語,乃奇其材,以為掾。上寬所作奏,即時得可。異日,湯見上。問曰:「前奏非俗吏所及,誰為之者?湯言兒寬。上曰:「吾固聞之久矣。」湯由是鄉學,〔一0〕以寬為奏讞掾,以古法義決疑獄,甚重之。及湯為御史大夫,以寬為掾,舉侍御史。見上,語經學。上說之,〔一一〕從問尚書一篇。擢為中大夫,遷左內史。

  〔一〕 師古曰:「將,衛也,以智自衛護也。」

  〔二〕 師古曰:「屬,綴也,音之欲反。」

  〔三〕 師古曰:「懦,柔也,音乃喚反,又音儒。」

  〔四〕 師古曰:「史謂善史書者。」

  〔五〕 張晏曰:「不署為列曹也。」師古曰:「署,表也,置也。凡言署官,表其秩位,置立為之也。」

  〔六〕 師古曰:「從史者,但只隨官僚,不主文書。」

  〔七〕 師古曰:「之,往也。畜謂廷尉之畜在北地者,若今諸司公廨牛羊。」

  〔八〕 師古曰:「簿謂文計也。」

  〔九〕 師古曰:「卻,退也。」

  〔一0〕師古曰:「鄉讀曰嚮。」

  〔一一〕師古曰:「說讀曰悅。」

  寬既治民,勸農業,緩刑罰,理獄訟,卑體下士,務在於得人心;〔一〕擇用仁厚士,推情與下,不求名聲,吏民大信愛之。寬表奏開六輔渠,〔二〕定水令以廣溉田。〔三〕收租稅,時裁闊狹,與民相假貸,〔四〕以故租多不入。後有軍發,左內史以負租課殿,當免。民聞當免,皆恐失之,大家牛車,小家擔負,輸租繈屬不絕,〔五〕課更以最。上由此愈奇寬。

  〔一〕 師古曰:「下音胡稼反。」

  〔二〕 韋昭曰:「六輔謂京兆、馮翊、扶風、河東、河南、河內也。」劉德曰:「於六輔界中為渠也。」師古曰:「二說皆非也。溝洫志云『兒寬為左內史,奏請穿六輔渠以益溉鄭國旁高卬之田』,此則於鄭國渠上流南岸更開六道小渠以輔助溉灌耳。今雍州雲陽、三原兩縣界此渠尚存,鄉人名曰六渠,亦號輔渠。故河渠書云『關內則輔渠、靈軹』是也,焉說三河之地哉!」

  〔三〕 師古曰:「為用水之次具立法,令皆得其所也。」

  〔四〕 師古曰:「謂有貧弱及農要之時不即徵收也。貸音土代反。」

  〔五〕 師古曰:「繈,索也,言輸者接連,不絕於道,若繩索之相屬也,猶今言續索矣。屬音之欲反。」

  及議欲放古巡狩封禪之事,〔一〕諸儒對者五十餘人,未能有所定。先是,司馬相如病死,有遺書,頌功德,言符瑞,足以封泰山。上奇其書,以問寬,寬對曰:「陛下躬發聖德,統楫群元,〔二〕宗祀天地,薦禮百神,精神所鄉,徵兆必報,〔三〕天地並應,符瑞昭明。其封泰山,禪梁父,昭姓考瑞,帝王之盛節也。然享薦之義,不著于經,〔四〕以為封禪告成,合祛於天地神祇,〔五〕祗戒精專以接神明。總百官之職,各稱事宜而為之節文。〔六〕唯聖主所由,制定其當,〔七〕非群臣之所能列。今將舉大事,優游數年,〔八〕使群臣得人自盡,終莫能成。〔九〕唯天子建中和之極,兼總條貫〔一0〕,金聲而玉振之,〔一一〕以順成天慶,垂萬世之基。」上然之,乃自制儀,采儒術以文焉。

  〔一〕 師古曰:「放,依也,音甫往反。」

  〔二〕 張晏曰:「統,察;楫,聚也。」如淳曰:「曆數之元也。」臣瓚曰:「統猶總覽也。楫當作輯。」師古曰:「輯、楫與集,三字並同。虞書曰『楫五瑞』是也,其字從木。瓚曰當為輯,不通。」

  〔三〕 師古曰:「鄉讀曰嚮。徵,證也。」

  〔四〕 師古曰:「封禪之享薦也,以非常禮,故經無其文。著音竹箸反。」

  〔五〕 李奇曰:「祛,開散;合,閉也。開閉於天地也。」

  〔六〕 師古曰:「稱,副也。」

  〔七〕 師古曰:「當猶中也。」

  〔八〕 師古曰:「言不決也。」

  〔九〕 師古曰:「所言不同,各有執見也。」

  〔一0〕師古曰:「極,正也。周禮曰『以為人極』也。」

  〔一一〕師古曰:「言振揚德音,如金玉之聲也。」

  既成,將用事,拜寬為御史大夫,從東封泰山,還登明堂。寬上壽曰:「臣聞三代改制,屬象相因。〔一〕間者聖統廢絕,〔二〕陛下發憤,合指天地,祖立明堂辟雍,〔三〕宗祀泰一,〔四〕六律五聲,〔五〕幽贊聖意,〔六〕神樂四合,各有方象,〔七〕以丞嘉祀,為萬世則,〔八〕天下幸甚。將建大元本瑞,登告岱宗,發祉闓門,以候景至。癸亥宗祀,日宣重光;上元甲子,肅邕永享。〔九〕光輝充塞,天文粲然,〔一0〕(充)〔見〕象日昭,報降符應。〔一一〕臣寬奉觴再拜,上千萬歲壽。」制曰:「敬舉君之觴。」

  〔一〕 李奇曰:「政教之法象相因屬也。」師古曰:「屬,連也,音之欲反。」

  〔二〕 師古曰:「聖統,聖人之遺業,謂禮文也。」

  〔三〕 師古曰:「祖,始也。」

  〔四〕 師古曰:「宗,尊也。」

  〔五〕 師古曰:「六律,謂黃鍾、太蔟、姑洗、蕤賓、夷則、無射也。五聲,宮、商、角、徵、羽也。」

  〔六〕 師古曰:「幽,深也。贊,明也。」

  〔七〕 如淳曰:「四方色及五神祭祀聲樂各有等。」

  〔八〕 師古曰:「則,法也。」

  〔九〕 李奇曰:「太平之世,日抱重光,謂日有重日也。」蘇林曰:「將,甫始之辭也。太元,太初曆也。本瑞,謂白麟、寶鼎之屬也。以候景至,冬至之景也。上元甲子,太初元年甲子朔旦冬至也。」師古曰:「宗,尊也。肅,敬也。雍,和也。既敬且和,則長為天所亨也。闓讀與開同。」

  〔一0〕師古曰:「塞,滿也。粲然,明貌。」

  〔一一〕師古曰:「言(大)〔天〕顯示景象,日日昭明也。降下符應,以報德化。」

  後太史令司馬遷等言:「曆紀壞廢,漢興未改正朔,宜可正。」上乃詔寬與遷等共定漢太初曆。語在律曆志。

  初梁相褚大通五經,為博士,時寬為弟子。及御史大夫缺,徵褚大,大自以為得御史大夫。至洛陽,聞兒寬為之,褚大笑。及至,與寬議封禪於上前,大不能及,退而服曰:「上誠知人。」寬為御史大夫,以稱意任職,故久無有所匡諫於上,官屬易之。〔一〕居位九歲,以官卒。

  〔一〕 師古曰:「易,輕也,音弋(鼓)〔豉〕反。」

  贊曰:公孫弘、卜式、兒寬皆以鴻漸之翼困於燕爵,〔一〕遠跡羊豕之間,〔二〕非遇其時,焉能致此位乎?〔三〕是時,漢興六十餘載,海內艾安,〔四〕府庫充實,而四夷未賓,制度多闕。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五〕始以蒲輪迎枚生,見主父而歎息。〔六〕群士慕嚮,異人並出。卜式拔於芻牧,弘羊擢於賈豎,衛青奮於奴僕,日磾出於降虜,斯亦曩時版築飯牛之(明)〔朋〕已。〔七〕漢之得人,於茲為盛,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兒寬,篤行則石建、石慶,質直則汲黯、卜式,推賢則韓安國、鄭當時,定令則趙禹、張湯,文章則司馬遷、相如,滑稽則東方朔、枚皋,〔八〕應對則嚴助、朱買臣,曆數則唐都、洛下閎,協律則李延年,運籌則桑弘羊,奉使則張騫、蘇武,將率則衛青、霍去病,受遺則霍光、金日磾,其餘不可勝紀。〔九〕是以興造功業,制度遺文,後世莫及。孝宣承統,纂修洪業,亦講論六藝,招選茂異,而蕭望之、梁丘賀、夏侯勝、韋玄成、嚴彭祖、尹更始以儒術進,劉向、王褒以文章顯,將相則張安世、趙充國、魏相、丙吉、于定國、杜延年,治民則黃霸、王成、龔遂、鄭弘、召信臣、〔一0〕韓延壽、尹翁歸、趙廣漢、嚴延年、張敞之屬,皆有功跡見述於世。參其名臣,亦其次也。〔一一〕

  〔一〕 李奇曰:「漸,進也。鴻一舉而進千里者,羽翼之材也。弘等皆以大材初為俗所薄,若燕爵不知鴻志也。」師古曰:「易漸卦上九爻辭曰:『鴻漸于陸,其羽可以為儀。』鴻,大鳥。漸,進也。高平曰陸。言鴻進於陸,以其羽翼為威儀也。喻弘等皆有鴻之羽儀,未進之時,燕爵所輕也。」

  〔二〕 師古曰:「遠竄其跡也。」

  〔三〕 師古曰:「焉,於(曰)〔何〕也。」

  〔四〕 師古曰:「艾讀曰乂。」

  〔五〕 師古曰:「恐失之。」

  〔六〕 師古曰:「謂言『公皆安在?何相見之晚!』」

  〔七〕 師古曰:「版築,傅說也。飯牛,甯戚也。已,語終辭也。飯音扶晚反。」

  〔八〕 師古曰:「滑稽,轉利之稱也。滑,亂也。稽,礙也。言其變亂無留礙也。一說,稽,考也。言可滑亂不可考校也。滑音骨。稽音工奚反。」

  〔九〕 師古曰:「紀,記也。」

  〔一0〕師古曰:「召讀曰邵。」

  〔一一〕師古曰:「次於武帝時。」

  校勘記

  二六一四頁 三行 〔敢〕問子大夫: 景祐、殿本都有「敢」字。王先謙說有「敢」字是。

  二六一五頁 四行 夫厚(當)〔賞〕重刑未足以勸善而禁非, 景祐、汲古、殿、局本都作「賞」,此誤。

  二六一五頁 七行 凡此八者,治〔民〕之本也。 景祐、殿本都有「民」字。

  二六一五頁一四行 (師古)〔李奇〕曰: 景祐、殿本都作「李奇」,此誤。

  二六一六頁一三行 通〔壅〕塞之塗, 錢大昭說「通」下脫「壅」字。按景祐、殿本都有「壅」字。

  二六一七頁一三行 魯(斑)〔班〕門 殿本作「班」。王先謙說作「班」是。

  二六二一頁 八行 不精(鑿)〔〈暂缺EFDD〉〕也。 李楨說「鑿」當作「〈暂缺EFDD〉」。按景祐、殿本都作「〈暂缺EFDD〉」。

  二六二二頁 二行 陛下(下)過意擢臣弘卒伍之中, 景祐、殿本都不重「下」字。

  二六二二頁 四行 守成〔上〕文, 景祐、殿本都有「上」字。王先謙說據下顏注當有。

  二六二五頁 一行 自(少)〔小〕牧羊, 景祐、殿本都作「小」。

  二六二六頁一四行 為縣令而又使(令)領漕, 景祐、殿本都無下「令」字。

  二六二七頁 五行 黃金四(百)〔十〕斤, 景祐、殿本都作「十」。王先謙說,以理度之,「十」字是。

  二六二七頁 九行 論語稱孔子〔曰〕 景祐、殿本都有「曰」字,此脫。

  二六三二頁 五行 (充)〔見〕象日昭, 景祐、殿本都作「見」。

  二六三三頁 三行 言(大)〔天〕顯示景象, 殿本作「天」。王先謙說作「天」是。

  二六三三頁 九行 音弋(鼓)〔豉〕反。 景祐、殿本都作「豉」,此誤。

  二六三三頁一四行 斯亦曩時版築飯牛之(明)〔朋〕已。 殿本作「朋」。王先謙說殿本是。

  二六三四頁一三行 焉,於(曰)〔何〕也。 景祐、殿本都作「何」,此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