楛竹
楛竹读音为 kǔ zhú。意思是:即“苦竹”。如:楛竹之笋。——明.刘基《苦斋记》。
拼音kǔ zhú
注音ㄎㄨˇ ㄓㄨˊ
词语分解
楛竹kǔ zhú
词语解释:
即“苦竹”。如:楛竹之笋。——明.刘基《苦斋记》。
分词解释:苦竹:
又名伞柄竹。禾本科。秆圆筒形,高达四米。箨鞘细长三角形,箨叶披针形。笋有苦味,不能食用。茎可作造纸原料和制伞柄﹑笔管等。
刘基:
刘基(1311-1375)明初大臣。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曾任元朝官吏,后弃官隐居,著《郁离子》,揭露元末暴政。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劝朱元璋脱离韩林儿独树一帜,并参预机要,筹划用兵。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1371年被胡惟庸诬陷而遭免职,忧愤而死。善文章,与宋濂齐名,有《诚意伯文集》。
苦斋:
书斋名。元末明初浙江隐士章溢建于匡山之巅。
词语解释:
即“苦竹”。如:楛竹之笋。——明.刘基《苦斋记》。
分词解释:苦竹:
又名伞柄竹。禾本科。秆圆筒形,高达四米。箨鞘细长三角形,箨叶披针形。笋有苦味,不能食用。茎可作造纸原料和制伞柄﹑笔管等。
刘基:
刘基(1311-1375)明初大臣。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曾任元朝官吏,后弃官隐居,著《郁离子》,揭露元末暴政。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劝朱元璋脱离韩林儿独树一帜,并参预机要,筹划用兵。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1371年被胡惟庸诬陷而遭免职,忧愤而死。善文章,与宋濂齐名,有《诚意伯文集》。
苦斋:
书斋名。元末明初浙江隐士章溢建于匡山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