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汉语词典>踢毽子在词典中的解释
jiànzi

踢毽子

踢毽子读音为 tī jiàn zi。意思是:中国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毽子为圆形底座插上若干支鸡毛而成。踢者用脚背、脚侧或膝盖盘踢。基本动作为盘、磕、拐、蹦四种。有旋转踢、远吊、高吊、前踢、后勾等花式。还可用头、肩、背、胸、腹接毽,并使其绕身不落。单人踢比踢数和花式。还有双人踢、集体踢、传踢等比赛方式。

拼音tī jiàn zi

注音ㄊㄧ ㄐㄧㄢˋ ㄗㄧ

词语解释

  • 中国民间体育活动之一。毽子用鸡毛插在圆形底座上做成。踢法多样,可以比次数,比花样。

    网络解释

    • 踢毽子 (体育项目)
      1. 踢毽子是中国传统体育活动。以鸡毛毽为多,亦有以绒线、皮毛等插于圆形底座上制成者。唐初,“沙门慧光年方十二,在天街井栏上,反踢蹀(毽子),一连五百,众人喧竞异而观之”(《高僧传》)。至宋代,更为普及,技巧翻新。“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各色,亦蹴鞠之遗事也”(宋高承《事物纪原》)。明清更风行,技艺更高,“手舞脚踏,不少停息,若首若面,团转相帮,随其高下,动合机宜,不致堕落”(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基本动作为盘、磕、拐、蹦四种,不需专门场地、设备,简单易行。有利于活动关节,加强韧带。

    词语用法